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汪立松  赵宏  陈志阳  冯忠  章永强  章立  徐子奇 《浙江医学》2015,37(17):1432-1435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ATRIA评分,评价ATRIA评分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7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根据ATRIA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比较组间年龄、既往史、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ATRIA评分与肾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出院时mRS>3分为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评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RS≤3分组、mRS>3分组,评价ATRIA评分及Cys-C等参数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TRIA评分低、中、高危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Cys-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TRIA评分与eGFR、Scr水平均无相关性(r=-0.187、0.185,均P>0.05),而与Cys-C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7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P<0.01)、Cys-C水平高(OR=8.88,P<0.05)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ATRIA评分与Cys-C呈正相关。Cys-C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黄勇  文治成  陈于祥  付敏 《安徽医学》2017,38(2):177-180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280例,按住院期间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52例)和非出血组(228例).对可能导致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18.57%(52/2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脉压差、房颤史、入院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入院血糖水平、入院MR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和入院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入院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患有急性脑梗死并肺感染患者的病症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干预之后的情况.方法 便利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其肺部感染情况分成感染组28例,非感染组22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意识状态、梗死范围、吞咽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观察指标使用Logistic开展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接受治疗前后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估,并且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情况.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感染组患者年龄略高,同时吞咽困难、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年龄与急性脑梗死的并发肺部感染存在联系(P<0.05),在感染组中,NIHSS减少率为(14.17±1.96)%,住院时间(15.89±5.23)d,病死率为14.28%(4∕28),非感染组中患者的NIHSS减少率为(60.01±3.63)%,住院时间(8.94±4.62)d,病死率为4.54%(1∕22),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急性脑梗死、高龄,并且接受治疗干预后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南阳市中心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后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共有23 例,记为观察组;其余73 例未发生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记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心率失常- 房颤发生的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两样本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脑梗死患者预后改善提供依据。结果年龄≥70 岁、心律失常- 房颤家族史、大面积脑梗死、NIHSS 评分≥16 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功能III~IV 级、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LAD≥45 mm、LEVDD≥50 mm、颈动脉软斑块、适当锻炼等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大面积脑梗死(OR =3.987)、颈动脉软斑块(OR =3.246)、NIHSS 评分≥16分(OR =3.214)、合并高血压(OR =2.067)、年龄≥70 岁(OR =1.932),而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适当锻炼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保护性因素(b<0,0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0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合并基础疾病为引发急性大面积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合并基础疾病是引发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患者入院后评价危险因素,诊断后应给予积极的治疗,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纠正脑缺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发肺部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学特征。方法:2011年5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1例,按照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研究组(感染组)及对照组(非感染组),其中研究组54例,对照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中医证型和舌象,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从临床特点角度:研究组高龄(≥80岁)、房颤、消化系统疾病史、语言障碍、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肢体瘫痪及排便障碍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入院时NIHSS显著高,BI及日常生活不依赖(MRS≤3)患者比例显著低;2从中医学特征角度:研究组阴虚风动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气虚血瘀型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无苔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80岁)、房颤、消化系统病史、吞咽困难、NIHSS是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依次为3.221、4.984、4.105、3.34、2.296。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高龄(≥80岁)、房颤史、消化系统疾病史、吞咽障碍、NIHSS显著相关;而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阴虚风动型及无苔患者比例高,气虚血瘀型患者比例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判定为END,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n=12)和非END组(n=84)。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冠心病、TOAST分型、发病至溶栓时间、PLT及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完全闭塞、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GCS评分≤8分占比及WBC水平均高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完全闭塞、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WBC水平升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李继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91-59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发病类型多样,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是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对照组年龄、吸烟、冠心病、心房颤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hs-CRP显著升高、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高、关键部位梗死及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关注.并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和治疗,缓解抑郁状态,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段血清和肽素、空腹血糖水平,探讨和肽素、血糖与 NIHSS 评分的关系,分析和肽素、血糖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发病24 h 内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在发病第1、3、7天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和肽素,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NIHSS 评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3、7天血清和肽素水平分别为(4.34±1.22)、(4.74±1.71)、(4.49±1.58)pmol/L ;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6.55±1.03)、(7.04±0.97)、(5.67±0.81)mmol/L 。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和肽素水平(3.64±0.51)pmol/L 、空腹血糖水平(5.34±0.91)mmol/L 。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肽素水平、血糖、NIHSS 评分、超敏 C‐反应蛋白、年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和肽素及空腹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与年龄、NIHSS 评分、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评估价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IHSS 评分与血清和肽素呈正相关(r =0.246);NIHSS 评分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221);空腹血糖与和肽素呈正相关(r=0.203)(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血糖水平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18例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前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6):1481-148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39例VBS梗死患者根据病情是否进展恶化分为两组:进展性卒中组(PS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nP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S组与nPS组比较,在VBS狭窄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压分级、心房纤颤(AF)发生情况及空腹血糖(FBS)、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溶栓和降纤治疗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溶栓或降纤治疗与病情进展恶化相关.结论 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是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或降纤治疗能够部分逆转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合并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溶栓结局的关系。结果 143例患者中84例(58.74%)结局良好(结局良好组),结局不良患者59例(41.26%)(结局不良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饮酒、房颤史、基线收缩压和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至溶栓时间[R=4.274(95% CI:2.085,8.169)]、基线NIHSS评分[R=1.459(95%CI:1.238,2.054)]、基线血糖[R=1.794(95% CI:1.317,2.576)]和基线低密度脂蛋白[R=2.246(95% CI:1.872,3.417)]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基线血糖、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溶栓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静脉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湘  项丽  张岚  佟光明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274-3279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引进,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的抗凝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发生率较前下降;但是,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和抗凝治疗现状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讨同期住院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评估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抗凝现状,以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的主要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n=162)和肺病组(合并慢性肺疾病,n=125),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次日清晨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数据及CHA2DS2-VASc评分。后续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抗凝等药物使用情况和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肺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静息心率、心力衰竭比例、右心房内径(RAD)长径、RAD短径、基底段右心室内径(RVD)、肺动脉压力、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4分的比例高于心血管病组(P<0.05);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心血管病组(P<0.05)。两组抗凝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心血管病组使用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胺碘酮药物比例高于肺病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病组共发生脑梗死16例(9.9%),肺病组29例(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7,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A2DS2-VASc评分、RAD短径、肺动脉压力是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同期住院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梗死发生率高;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较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存在较高的CHA2DS2-VASc评分、RAD、RVD及肺动脉压力;针对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应及时评估抗凝指征,加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重视心力衰竭、肺炎等合并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缺血性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18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8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23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1.06%;对2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尿酸(UA)等方面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均P<0.05),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年限、透析频率、高脂血症、吸烟史、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口服拜阿司匹林、口服他汀类药物、血磷(phosphorus,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比例较高,其中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MHD患者治疗中应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0.05~P<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0.01)。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