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骶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3例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均表现为骶骨上部偏心性生长、皂泡样膨胀性溶骨性破坏,部分骨壳破坏中断,向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不均匀信号;出血偶见,表现为T1WI、T2WI呈高信号,可出现单发/多发液-液平面。结论X线平片及CT扫描对骶骨巨细胞瘤有较重要诊断价值;MRI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但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10例患者的临床、X 线、CT 及 MRI 资料,并对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0%(5/10),CT诊断符合率83.3%(5/6),MRI 诊断符合率66.7%(2/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无钙化,边缘无硬化,并可见粗大骨嵴形成,骨性包壳完整或不完整;核磁T1 WI 呈等低信号,T2 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可见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结论:X线、CT及MR I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各有优缺点,相互结合可以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行X线检查患者中,病灶区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部分见骨皮质膨胀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皂泡状"改变。17例行CT检查见偏心性生长、硬化边缘、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密度影及液-液平面征象,部分累及关节面。18例行MRI检查患者中,等长T1 WI/等长T2 WI 7例,等短T1 WI/等长T2 WI 8例,等T1 WI/等长T2 WI 1例,长T1 WI/等长T2 WI 2例。STIR呈稍高混杂信号6例,余12例呈高信号。8例CT与MRI均检查出液-液平面的患者液平比与肿瘤良恶性的分布不同。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可提高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MRI比CT在观察骨巨细胞瘤液-液平面表现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影像诊断要点。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1例患者均施行CT及MRI扫描检查。结果 1例患者经CT扫描可见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或骨壳不完整),CT典型特征为骨囊肿与原发灶的边界不够清晰,密度欠均匀,包含原发灶区域(实性)及继发较薄;MRI影像学表现为T1WI和T2WI扫描提示病灶边缘存在低信号(呈不完整性),骨囊肿主体T1WI扫描提示存在低或中高信号,T2WI扫描有不均匀的高信号;MRI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囊壁及灶内呈分隔强化,囊性处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主体(原发骨巨细胞瘤)经T1WI扫描提示有中和低信号,T2WI扫描提示明显低、中、高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CT、MRI影像学表现都具有特征性,而其中MRI在鉴别原发灶及继发病灶方面较CT更具优势,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本病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夏曙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91-92,F000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经手术证实的6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X线、cT及MRI的影像学征象。结果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见“皂泡”样改变;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部分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液平等。结论X线平片、CT结合MRI可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谢艳 《当代医学》2013,(21):109-110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2012年6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集团宿迁市东方医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资料,依次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影像学的特征。结果 X线表现:21例患者出现松质骨溶骨性骨质破坏;13患者出现偏心性生长,12例患者有轻中度膨胀扩张;CT表现:13例患者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改变,偏心性生长病变患者有10例,8例患者病变边缘发生硬化,6例病变边缘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发生,还有6例见软组织肿块影;MRI表现:8例患者的病灶的信号成不均匀分布,其中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皮质中断不连。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的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X线结合CT、MRI影像学检查可以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确诊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以增加对该病的了解并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行CT扫描10例,MRI检查6例.结果 病灶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均为单发病灶.在X线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无骨膜反应.CT显示病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肿块少见.MRI显示病灶在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类似肌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归纳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能够提高诊断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病变、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病变边缘比较清楚。结论CT结合MRI扫描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侵袭性骨母细胞瘤(aggressive osteoblastoma,AO)的影像学表现,总结AO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AO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病部位、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密度、病变区的MR信号特点及周围侵袭性特点。 结果7例AO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为13~56岁,中位年龄32岁。本组7例AO的发病部位是椎体5例,肱骨及肩胛骨各1例。7例AO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不完整,6例AO病变内有钙化或骨化,5例AO有厚薄不均匀的肿块影,3例AO病变累及邻骨,2例AO具有较少软组织水肿,1例AO可见骨膜反应。MR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等或高信号,钙化及骨化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强化,2例病变区可见液液面(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结论AO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范围大,皮质不完整,病灶内钙化或骨化。AO应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12例中,10例X线平片示病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8例CT均清楚显示病灶及硬化边,均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5例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7例MRI均清楚显示病灶边缘,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4例可见骨髓水肿,7例均做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征象和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和MRI征象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颅骨EG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摄片检查2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4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16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6个病灶,累及颞骨13个,额骨7个,枕骨4个,顶骨2个。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孔状骨质破坏;CT检查示26个病灶,7个呈溶骨性破坏,19个呈边界清晰的穿凿样破坏,21例存在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4例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形成,与脑灰质相比,在T1、T2加权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颅骨EG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大多数病例可被准确诊断。MRI对观察软组织肿块成分及病灶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经手术确诊为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患者19例,均进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9例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5例为局限性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4例为弥漫性。局限性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形态、韧带受侵、T1WI信号、T2WI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及关节腔积液与弥漫性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无显著差异(P>0.05),边界清晰比例、关节滑膜未增厚比例均显著高于弥漫性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P<0.05)。结论MRI检查中,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形态多呈不规则结节状,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MRI可作为临床诊断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29岁,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部6例,踝部6例,足部3例,手部3例。X线上病变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灶,15例可见邻近骨质的破坏。MRI上病变呈分叶状肿块,边缘欠清,T1WI呈等、低为主混杂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为主,高信号并存,所有病例均可见特征性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的低信号区域。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上有12例病变累及邻近骨髓,3例造成邻近骨皮质压迫性骨质吸收,3例邻近骨质未见异常。结论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其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