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21例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的多种病因及诊断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近3年血液科门诊及住院共12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初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患者中导致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病因是造血系统良性疾病73例(占60.3%),造血系统恶性疾病17例(占14.1%),非造血系统疾病28例(占23.1%),还有原因未明的3例(占2.5%);无论是造血系统疾病还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初诊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数值分布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类疾病出血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造血系统良性疾病比较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男女构成比明显增高(P<0.05)。对于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最初表现的患者,其中76%的病例需通过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得到及时确诊和鉴别诊断。结论 通过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资料的观察分析,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而骨髓检查乃是一项重要的确诊及排除诊断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建丽  刘颖  江明 《吉林医学》2011,(21):4412-4413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方法:对139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76.26%;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3.74%,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MA)最为多见(占24.46%),非造血系统疾病中以肝脏疾病最为常见(占6.47%)。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疾病的管理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急诊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或相关疾病、年龄分布、血小板减少程度等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05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良性疾病67人,占总人数63.8%;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7人,占总人数(6.7%),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共31人,占总人数29.5%。同时,无论造血系统疾病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在疾病初诊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数值分布比例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与多种病因或疾病相关,患者年龄分布广泛,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相关。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前应完善各类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以便全面的诊断疾病,避免发生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全血细胞减少症152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 《右江医学》2010,38(3):282-283
目的分析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52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统计其病因中造血系统疾病及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结果病因中造血系统疾病占80.9%;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9.1%;而在造血系统疾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最为多见(占30.9%),非造血系统疾病中以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最为常见(占6.6%)。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102例(占80.95%),非血液系统疾病24例(占19.05%),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前三位的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占22.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占16.67%)、急性白血病(AL)15例(占11.90%)。结论:全血细胞减少需结合病史、体征、骨髓涂片及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全血细胞减少32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象中血液的3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累及骨髓造血或外周血液成分所致,可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现将我院近10年收治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326例的病因作一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2011 年205 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且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5 例病历资料的骨髓报告中,提示血液系统疾病154例(75.1%),其中血液系统良性疾病129 例(62.9%),血液系统恶性疾病25 例(12.2%),非血液系统疾病51 例(24.9%).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查作为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适合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方法 对185例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和细胞生理学分析.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137例,占74.05%;非造血系统疾病48例,占25.95%.结论 全血细胞减少和细胞生理学密不可分.造血系统疾病占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绝大部分,全血细胞减少也可由一些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需引起重视,应结合临床和细胞生理学指标并综合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减少漏诊误诊,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病因以造血系统疾病为主,占80.9%,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9.1%.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类疾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以提高l}缶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65例,占70.7%;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为27例,占29.3%.其中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 anemia,AA)20例,占21.7%,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14例,占15.2%,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8例,占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adysplastic syndromes,MDS)9例,占9.8%,脾功能亢进4例,占4.3%,溶血性贫血3例,占3.3%,多发性骨髓瘤(Muhiple myeloma,MM)2例,占2.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etechia,TTP)1例,占1.1%,Evans综合征1例,占1.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3例,占3.3%.非造血系统疾病包括:肝病性贫血10例,占10.7%,感染性疾病10例,占10.7%,结缔组织疾病3例,占3.3%,骨髓转移癌1例,占1.1%,原因不明3例,占3.3%.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种多,常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不能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与骨髓病理学表现.结果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111例,74.0%),非造血系统疾病相对少见(39例,26.0%).造血系统疾病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47例,31.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5例,16.7%)、急性白血病(AL)(16例,10.7%)、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2例,8 0%)最为多见AA、MDS、AL、PMF等多数造血系统疾病具有典型的骨髓病理表现.除骨髓转移瘤以外,非造血系统疾病缺乏典型病理学表现.结论 骨髓活检能够总体反映骨髓组织结构与细胞分布,在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FPSA/TPSA)的测定在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前列腺癌患者5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147例血清PSA、FPSA和FPSA/TPSA在各组中的改变情况及取不同界值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在诊断灰区外高值区,TPSA、F/T在两组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在诊断灰区患者间TPSA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F/T值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灰区外低值区TPSA、F/T值在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如果以血清PSA值4 ng/ml为阈值,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52.6%,如果以血清PSA 4 ng/ml为阈值,同时结合FPSA/TPSA并以16为阈值,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100%,而特异性为87.5%。结论:PSA与FPS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李瑞珍 《四川医学》2014,(6):698-700
目的:探讨血小板系列参数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E-5000血液分析仪分别对200例健康体检者及200例血小板减少性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进行测定。结果血小板减少性患者与血小板正常人群比较,其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度降低或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系列参数分析可作为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对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红 《医学综述》2012,18(1):99-101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60%~70%。此病与其他妊娠期引起血小板较少的疾病不同,一般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该病诊断需排除其他在妊娠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现就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郑州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6例特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纯音听阈值、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血浆Hcy水平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纯音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纯音听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3%(P<0.05)。 结论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浆Hcy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冯玉虎  黄明  张夏  郑顶运  许凌云 《安徽医学》2012,33(8):1009-1011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治术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HP感染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60例符合ITP诊断标准患者为ITP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ITP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例(糖皮质激素+HP根治术);单独用药组3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用药4周后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复发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①ITP组Hp感染率为73.3%,而对照组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用药组行HP根治术后,血小板均数为(76.25±26.17)×109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独用药组血小板均数(50.65±13.39)×109L-1,较治疗前提高(P0.05)。③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86.7%,单独用药组有效率为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P根治术能显著改善伴HP感染的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延缓复发率,对ITP的治疗效果显著,HP根治术可能成为治疗ITP的另一非免疫抑制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确诊为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1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均经临床表现、显微镜检、病因询问、实验室检查(大便培养等)等确诊,同时均积极实施对症治疗,总结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114例患儿共计培养80株病原体,其中院内感染42例检出病原体42株(100.00%),院外感染72例检出病原体38株(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儿中鹅口疮28例、感染性腹泻86例,其中感染性腹泻出现1例患儿死亡,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加强监测与观察,及时诊断与治疗,可避免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0例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患者,根据病因分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7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和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组15例,另选取正常妊娠妇女110名为对照组,观察四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PAT组、HELLP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与正常妊娠组以及PAT组、HELLP组比较,MPV、PDW上升,PLT、PC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PLT、MPV、PDW、PCT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晓芸  李军  付昱  赵晓华  李华  尹勇灵 《西部医学》2012,24(11):2156-2157,2160
目的总结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8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中有继发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者14例,原发72例,合并其他疾病11例。一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45例,脾切除术3例有效;2例治疗无效。结论本组病例选择外周血、骨髓穿刺检查、肝肾功、血小板相关抗体、甲状腺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乙肝丙肝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在鉴别诊断是必要的。经典治疗存在无效病例。促血小板生成素、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将成为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CML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伊马替尼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小板参数,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前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PL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PCT、MPV以及PDW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Fbg、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Fbg、D-D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PT、TT、a P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程度较轻,血液学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57例(占50.89%),血小板减少26例(占23.21%),及时减少伊马替尼用量,并给予G-CSF治疗,均好转。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对血小板形态影响不大,可使Fbg、D-D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