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组织胶内镜下注射加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均先行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接着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随访3个月,了解其有效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不良反应和再出血率.结果 16例患者中,仅1例在拔针后有少量渗血,经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后止血,显效率25%,有效率68.7%,总有效率93.7%,再出血率18.8%.结论 组织胶内镜下注射加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和)出血,疗效可靠,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而轻,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洛沙坦片治疗,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业已成为全球性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提高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对更好地防治胃十二指肠疾病无疑具有实际临订价值。为此,本刊特邀中南地区消化病学专家,就其有关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154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注射步骤采用三明治夹心法:碘化油充填注射针,然后快速注入组织胶,再接1.4 m L碘化油快速注射、拔针,组织胶不稀释,静脉团直径在1.5 cm以下一次性注射0.5~1 m L,静脉团直径1.5~3.5 cm一次注射1.5~2.0 m L即可使整个团块硬化。术后2~6个月复查胃镜,如还有残留曲张静脉再追加注射。结果在154例病例中,其中急诊组织胶注射37例急性活动性出血33例止血,即时止血率89.2%(33/37);治疗后镜下静脉团基本消失,占40.9%(63/154);显著有效占44.8%(69/154);有效占7.8%(12/154);无效占6.5%(10/154)。显著有效率达85.7%(132/154)。随访3~24个月,近期(6月内)再出血率11例和远期再出血率7例共占11.7%,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门静脉血栓、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门静脉宽度在术后再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群中分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凶险,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是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及预防再出血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并评估内镜下应用胃静脉曲张套扎术(gastric variceal ligation,GVL)与组织胶注射术(gastric variceal oblit-eration,GVO)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1型(type 1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1)破裂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25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治疗及预防再出血,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急诊注射9例均立刻止血,其中床旁操作5例,急诊止血率100%;16例择期注射预防再出血。其中1例由于术前失血过多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24例出现排胶后溃疡,3月内镜复查组织胶完全排出,溃疡愈合。24例随访3-17月,再发出血1例,占4%。结论: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一种止血效果确切、安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胃底静脉曲张组织治疗术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确诊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患者,于出血24 h内行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治疗,术后1、3、6个月行内镜随访,观察再出血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好转情况.结果 56例病人全部止血成功,1个月内再发出血5例,3例为排胶期轻度渗血,2例出血量较大,5例病人重新进镜行内镜下喷洒正肾液后血止;6个月内复查无再出血发生.食道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96%,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95%.结论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应用内镜组织胶注射联合曲张静脉套扎术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HP感染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92名胃癌患者和160名胃镜检查为胃粘膜正常的病人进行HP检测,检测方法采用纤维胃镜、活组织检查及HP检查。结果:胃癌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小于0.05)。结论:胃癌的发生,HP感染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燕  杨文斌  刘斌 《黑龙江医学》2017,(11):1062-1063
目的通过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内镜下套扎及组织胶注射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湘潭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经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77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5人治疗过程中给予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等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42人给予内镜下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治疗联合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组织胶注射联合药物治疗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提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抢救率及生存时间,疗效确切,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方法结果评价经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和安全性。30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其中12例急性出血,18例为近期出血。依据Sarin分型,11例为GOV1(Ⅰ)型,19例为GOV2(Ⅱ)型,多数患者为重度曲张(F2或F3,30例)。注射步骤:Lipidol充填注射针→快速注入组织胶→Lipidol 1~2ml快速注射→拔针、完成注射。每点注射组织胶1~2ml,每次注射1~3点。30例患者中,随访25例,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7.5个月。12例急性出血者全部止血(急诊止血率100%);18例近期出血全部止血,复发出血4例(13%),1例由于肝癌,1例由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GV不仅可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还可预防再出血,其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GV出血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炳卓 《中外医疗》2012,31(30):18-19
目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18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并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使用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进行根治HP治疗。对两组的HP根治率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论证分析。结果治疗组的HP根治率、临床总有效率为88.17%、82.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8%、42.5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原因,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并HP感染时,要首先进行根治HP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2003年-2005年我院经胃镜和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128例,进行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病理染色相结合,两种检测方法中任意一种阳性定为Hp阳性,两者均阴性定为Hp阴性。结果128例胃癌患者总的Hp阳性率为73.4%,贲门部胃癌Hp阳性率为46、2%,非贲门部胃癌Hp阳性率为80.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的胃癌患者中,贲门部和非贲门部胃癌的人数构成比为12.8%和87.2%;Hp阴性的胃癌患者中,贲门部、非贲门部人数构成比分别为41.2%和58、8%(P〈0、01)。结论非贲门部胃癌与Hp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2003年 ̄2005年我院经胃镜和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128例,进行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病理染色相结合,两种检测方法中任意一种阳性定为Hp阳性,两者均阴性定为Hp阴性。结果128例胃癌患者总的Hp阳性率为73.4%,贲门部胃癌Hp阳性率为46.2%,非贲门部胃癌Hp阳性率为80.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的胃癌患者中,贲门部和非贲门部胃癌的人数构成比为12.8%和87.2%;Hp阴性的胃癌患者中,贲门部、非贲门部人数构成比分别为41.2%和58.8(%P<0.01)。结论非贲门部胃癌与Hp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赵舒心 《河北医学》2008,14(5):521-52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DA)的关系,以及Hp相关的治疗。方法:①分别统计46例IDA伴慢性胃炎与50例非IDA慢性胃炎两组Hp感染率;②将42例HP感染相关IDA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根除细菌加口服铁剂与单用铁剂方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观察疗效。结果:IDA伴慢性胃炎者HP感染率高于非IDA慢性胃炎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相关IDA患者接受根除细菌加铁剂治疗前后其Hb、血清铁、铁蛋白均显著增高,而单用铁剂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HP感染与IDA可能有一定相关性,当IDA患者铁剂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宜考虑是否存在Hp相关IDA,根除HP感染后对IDA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毒力菌株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间接ELISA法 ,测定 1 674例经胃镜检查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杆菌 (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抗体 ,探讨HP菌型差异与其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结果 :疾病组血清CagA抗体检出率为 4 9.70 % ,高于健康组的38% (P <0 .0 5) ;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 (DU)的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活动期胃溃疡 (GU)、胃癌 (GC)和慢性胃炎 (CG)(P <0 .0 1 ) ;活动性炎症的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炎症 (P <0 .0 1 )。随CG炎症程度加重 ,抗体阳性率呈递增性增加 (P <0 .0 5,P <0 .0 1 ) ;GC及各癌前病变抗CagA检出率与健康组比较无差异。提示 :HP产毒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活动及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8例进展期胃腺癌与10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其中包括60例食管癌和45例非肿瘤疾病)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及血液和胃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胃癌组HP抗体检测率为57.4%,明显高于食管癌组35%胃癌组及对照组血液和胃液和CAT和MD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胃癌组内HP相关的两亚组之间血液CAT和MD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CAT和DMA水平相比均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诊断为RE并做了HP检测的患者 14 2例。分别检测RE和慢性胃炎的HP。结果  14 2例RE患者中HP(+ ) 5 9例 (4 1.5 % )明显低于 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者 5 1例 (63 .8% ) (P <0 .0 5 )。结论 HP在RE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CagA+ Hp感染与淋巴细胞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分别计算 5 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 ,78例健康体检者及 9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Hp感染率及CagA+ Hp感染率 ,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CagA+ Hp感染率在淋巴细胞性胃炎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P <0 .0 5 )。结论 CagA+ Hp感染与淋巴细胞性胃炎关系密切。这对此类患者行Hp根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二者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ITP伴HP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HP的根除率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HP感染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HP根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儿童原发ITP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进行HP的根治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儿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