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8)F-FDGPET CT和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2周内接受~(18)F-FDGPET CT和MRI检查,在斑块周围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标准化摄取值(SUV),计算靶-本底比值(TBR);观察纤维帽完整性及厚度,将斑块分为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碎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包括胶原组、钙化组、脂质组、出血组。结果 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剔除图像质量不佳的7名患者,累计扫描1930层,大部分斑块处于颈动脉分叉处周围。根据纤维帽厚度分组,无纤维帽1065层,厚纤维帽547层,薄纤维帽202层,纤维帽破裂116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胶原236层,钙化796层,脂质730层,出血168层。纤维帽破裂组TB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薄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厚纤维帽组与无纤维帽组(P0.05),厚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无纤维帽组(P0.05)。出血组TBR显著高于脂质组、钙化组、胶原组(P0.05),脂质组TBR显著高于钙化组、胶原组(P0.05)。结论 MRI可对纤维帽及斑块成分进行定性评估,~(18)F-FDGPET CT可反映斑块的炎症活动程度,二者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性。方法对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患者术前行MRI颈动脉管壁检查,采用SIEMENS Avanto 1.5T MRI,检查序列包括3D TOF、T1 WI、T2 WI、T2-TSE及增强T1 WI扫描,对引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成分(纤维帽、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钙化等)进行分析,并与CEA取出的斑块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检查共发现双侧颈动脉48支粥样硬化斑块,CEA取出31支斑块。 MRI诊断斑块内脂质坏死、斑块内出血、钙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100%,90.0%、90.0%,96.6%、100%;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分别为0.763、0.729、0.783。结论 MRI对诊断易损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纤维帽、斑块内出血、钙化等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能为临床外科手术方式及内科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 R I高分辨技术(HRMRI)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复发性脑梗死者纳入研究组(n=162,检出斑块165个),初发性脑梗死者纳入对照组(n=100,检出斑块105个),均于发病1周内行HRMRI检查,获得3D-TOF、高分辨率MRI黑血序列及CE-T1WI序列图像,对比两组所得图像,并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分析HRMRI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效能。结果研究组HRMRI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1.8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P0.05);研究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及斑块内出血(IPH)、斑块纤维帽破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HRMRI诊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一致性分别为95.35%、85.33%、88.52%、75.23%、97.52%、0.753。结论 HRMRI可较好评估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管腔狭窄情况,检出易损斑块,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检查,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表现,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能。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分类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检查均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各为90.16%、79.31%、86.67%;偏心性狭窄的大脑中动脉管壁,经高分辨率磁共振T2WI检查提示靠近管腔的高信号带为纤维帽,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长条形斑块伴强化,缺血性卒中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矢状位平扫和增强序列图像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伴重度狭窄。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其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安全有效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颈动脉斑块分析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进行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情况进行分析,将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检查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前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并MRI-PlaqueViewTM software (2.1.2)软件图像处理检查显示,稳定性斑块10例,不稳定性斑块30例,其中不稳定斑块中纤维膜破裂中合并溃疡16例、斑块内出血合并血栓14例;经病理学检查结果得出,斑块Ⅰ型0例,Ⅱ型0例,Ⅲ型0例,Ⅳ型5例,Ⅴ型12例,Ⅵ型13例,Ⅶ型7例,Ⅷ型3例。对检查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纳入的患者均手术成功,且斑块被完整切除,术后未发现患者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以病理检查结果对斑块稳定性进行判定,得出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灵敏度为93.33%(28/30),特异度为80.00%(8/10),准确度为9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成像与高分辨颈动脉MR成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以及颈动脉狭窄分级判定的效果。方法:25例经超声筛选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扫描序列包括3D-TOF、QIR、T2WI和PDWI,对每例患者的颈总、分叉及颈内动脉进行超声及MR评价,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并判断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25例患者共发现47个斑块,超声检出易损斑块20个,稳定斑块27个,MR检出易损斑块23个,稳定斑块24个,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18个,中度12个,重度17个,MR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16个,中度13个,重度18个,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用于早期筛查易损斑块、判断管腔狭窄程度,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可进一步明确易损斑块的内在结构、判断斑块破裂风险,两者结合可以为颈动脉斑块患者病情的评估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郭军  孟郊  许宁  HAN Tong 《医学综述》2013,19(18):3365-336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不稳定斑块更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还可以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含量、斑块内出血以及溃疡、坏死等变化,对斑块的大小、体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1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扫描,包括四翻转脉冲(QIR)T1W I、快速自选回波(FSE)T2W I/PDW 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序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MR I表现及信号特征。结果 MR I清晰显示了31例78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引起管腔轻度狭窄48处,中度狭窄26处,重度狭窄2处,闭塞2处。43处斑块存在明显的脂质坏死核心信号,8处含钙化信号,7处含出血信号,2处伴血栓形成、管腔闭塞。28处见厚纤维帽信号,35处见薄纤维帽信号,15处斑块表面不光整。结论 1.5T磁共振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和定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优化扫描序列和参数。方法使用GE3.0T磁共振扫描仪和8通道乳腺线圈对42名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MR成像,从图像质量和病灶显示数哥上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42例患者共检出45处病变,其中恶性3例,共5处病变:良性34例,共40处病变。结论3.0T MR乳腺成像,合理的扫描方案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图像质量。多序列联合应用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9例, 其中男74例, 女15例, 年龄43~87(67.8±8.2)岁。术前检查均完善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 分析颈动脉斑块中是否存在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 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斑块定义为稳定斑块组(34例), 反之为易损斑块组(55例), 并计算每个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数量。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术后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将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 临床结局作为因变量, 计算RR值, 并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患者上述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易损斑块组术中血压下降、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0.0%(33/55)比14.7%(5/34), 38.2%(21/55)比14.7%(5/34);均P<0.05]。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中, 大脂质核45例, 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RR值分别为3.15(1.6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13.
Distribution of wall shear stress in carotid plaques us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Wall shear str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stabiliz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stribution of wall shear stress in advanced carotid plaques using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s  Eight diseas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in seven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plaque structures, and the mechanic stress in the plaque was obtained by combining vascular imaging post-processing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ults  Wall shear stresses in the plaques in all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Maximal shear stresses in the plaques were observed at the top of plaque hills, as well as the shoulders of the plaques. Among them, the maximal shear stress in the ruptured plaque was observed in the rupture location in three cases and at the shoulder of fibrous cap in two cases. The maximal shear stress was also seen at the region of calcification, in thrombus region and in the thickest region of plaque in the other three cas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etermination of maximal shear stress at the plaque may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the rupture location of the plaque 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essing plaque vulnerabil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的应用。方法:选择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先行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介于5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脉内OCT检查,测量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评价靶病变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等。根据OCT检查结果对考虑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脉内支架置入(PCI)治疗,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果:8例患者共14处病变,OCT检查显示14处病变的病变狭窄率均超过50%,7处斑块脂核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70μm,2处有斑块破溃,包括1处有局部血栓形成,以上判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余4处病变脂核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70μm,为厚纤维帽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论:OCT能发现ACS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靶血管内的易损斑块,为高危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制定冠脉介入治疗策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后血管管壁运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糖尿病颈总动脉有斑块者(糖尿病组,30例)及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分析,比较2组长轴切面管壁的运动矢量图、重建三维参数图,计算其最大切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_(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_(max))。结果健康对照组长轴切向速度、应变、应变率曲线形态分别趋于一致;糖尿病组颈总动脉斑块处管壁切向速度、应变、应变率时间曲线变化大,峰值不定,变化无规律,部分斑块处管壁各位点达峰时间不同步。糖尿病组颈动脉Vs、S_(max)、SR_(max)[(15.22±11.50)×10(-2)cm/s、(2.66±1.01)%、(0.25±0.24)/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30.32±10.24)×10(-2)cm/s、(2.66±1.01)%、(0.25±0.24)/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30.32±10.24)×10(-2)cm/s、(4.49±1.34)%、(0.62±0.34)/s](P<0.05)。斑块肩部运动速度最大,纤维帽下方管壁运动速度最小,且上下游肩部管壁的应变、变变率高于纤维帽下方处管壁(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管壁运动的不同步性,表明VVI可以量化评价已发生血管重构的颈动脉管壁运动及其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斑块Bcl-2/Bax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Bcl-2/Bax凋亡调控基因在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探讨该基因表达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人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本42例,根据病理学分为稳定型(19例)和不稳定型(23例)两组,8例正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作为对照组.Bcl-2/Bax抗凋亡基因表达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Bcl-2在不稳定型斑块中分别表达20和9例,在稳定型斑块中表达11和4例(P<0.05);在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泡沫细胞均有表达.Bax在不稳定性斑块中分别表达18和11例,在稳定性斑块中分别表达8和5例(P<0.05);在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均有表达.Bcl-2/Bax在细胞成分聚集的肩区,表达强度在不稳定型斑块中明显高于稳定型斑块(P<0.01).结论Bcl-2/Bax在不稳定型斑块的表达均高于稳定型斑块,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时期的表达可能是调控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年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问题。而目前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尿酸水平则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目的 探讨不同尿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的差异,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尿酸水平、IVUS检查结果〔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斑块面积、斑块纤维帽厚度、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脂质池面积、重构指数、平均血管直径及左主干狭窄程度和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尿酸水平,将其分为低尿酸水平组(≤199 μmol/L,43例)、中尿酸水平组(200~399 μmol/L,50例)、高尿酸水平组(≥400 μmol/L,47例)。结果 三组患者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脂质池面积、重构指数、平均血管直径和LAD、LCX、RCA狭窄程度及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水平组患者斑块面积大于低尿酸水平组、中尿酸水平组(P<0.05);高尿酸水平组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低尿酸水平组,斑块最大厚度、左主干狭窄程度大于低尿酸水平组(P<0.05)。结论 高尿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斑块面积大、纤维帽较薄、斑块最大厚度大、左主干狭窄程度高的不稳定性斑块为主,高尿酸水平可能增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风险,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应更注重不稳定性斑块的改善与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及对血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72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纵横扫查颈总动脉和颈内及颈外动脉起始部斑块,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726例中29.89%(217/726)为混合斑,28.93%(210/726)为软斑,26.17%(190/726)为扁平斑,15.01%(109/726)为硬斑;颈总动脉分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为斑块的好发部位,左右两侧发生斑块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检出管腔狭窄68例,轻度狭窄占35.29%(24/68),中度狭窄52.94%(36/68),重度狭窄11.76%(8/68);颈总动脉内径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高分辨率彩超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能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及对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US)、能谱CT和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3种不同诊断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US、能谱CT和MR HR-VWI检查,以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判断US、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共取得53块斑块。US检查共检出43块斑块; 能谱CT检查共检出49块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斑块、内部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以及脂质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 HR-VWI检查共检出51块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与MR HR-VWI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US(均P<0.05)。能谱CT和MR HR-VWI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0.698~0.941)和0.859(95% CI:0.750~0.967),均高于US(0.669,95% CI:0.517~0.821)。  结论  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以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均优于US,可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