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脑膜外进行性出血(EDPH)的发生时间及其危险因素,为及时判断EDPH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CT检查比较颅脑损伤前、后颅内血肿量,分析性别、年龄、血肿部位、颅骨骨折及第1次头颅CT检查距受伤时间等因素对EDPH发生的影响。结果 17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53例(30.50%)出现EDPH,其中26例(14.96%)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而需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EDPH的发生时间多在24h以内。男性、年龄较大及第1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者EDPH发生率高。结论 EDPH的发生率接近脑膜外血肿总数的1/3,对男性、年龄较大及第1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者应加强观察.并最好于伤后12h内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肿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检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 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期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刖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俭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顿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蚓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4.
张静  陈伟  范坤 《重庆医学》2015,(35):5008-5009
目的:探讨头颅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75例,于伤后6 h内完成头颅C T检查,根据有、无漩涡征分为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发病后24 h或病情恶化时常规复查头颅CT ,依据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血肿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75例患者中,CT 发现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40%(30/75)、60%(45/75),血肿扩大占37.3%(28/75),其中,漩涡征阳性组为89.3%(25/28),阴性组为10.7%(3/45),两组患者血肿扩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P<0.01)。结论头颅C T漩涡征可作为预测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扩大的影像指标。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颅内进展型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非进展性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后首次CT的检查时间、昏迷评分、受伤到第二次CT检查的时间、凝血功能、首次CT和复查CT出血量等。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进展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入院时GCS分数高、受伤到第一次CT时间短、D—D水平高、FDP水平高、PLT水平高、INR大是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了解这些因素,做到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对患者的危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颅脑外伤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的危险因素,以及三维CT重建评估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有无血肿急性扩大分为扩大组和无扩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GCS评分、颅骨骨折、凝血功能、手术时机等多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手术距受伤时间、凝血酶时间、骨折线长度、骨折线类型、骨折部位以及骨折线是否通过脑膜中动脉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凝血酶时间、手术距受伤时间、粉碎性骨折及颞骨骨折为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维CT重建预测血肿急性扩大正确率为88.46%,灵敏度为87.03%,特异度为91.67%,分别高于颅脑CT平扫的65.38%,59.61%和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时间、手术距受伤时间、粉碎性骨折及颞骨骨折为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维CT重建技术预测硬膜外血肿急性扩大具有较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1999年治疗的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4例。结果:69%的患者是以进行性智力减退和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32%没有外伤史,男性占89%,全部由CT或MRI作出诊断并施行了钻孔引流手术。46%病人曾误诊为老年性痴呆。97%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容易误诊为老年性痴呆,应及早作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收治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病人24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6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车祸伤20例,打击伤4例,其中18例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并小脑幕切迹疝形成,4例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损伤且有呼吸道误吸致低氧血症,另2例为颅脑损伤并颈部大血管损伤。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者20例,双侧瞳孔散大者4例,其中两例自主呼吸消失。伤后脑疝形成时间在4~10h,脑疝形成后到开颅手术时间在2~8h,平均4h。特殊检查:18例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确诊为硬脑膜外血肿,其部位:颞部10例,额顶5例,顶枕3例,血肿量60~120ml,平均78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评估社区45~59岁年龄段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发病危险。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上海市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59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上海市沪东社区33个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中的5个,每个居委会选取符合标准的社区居民138例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90例。本研究由问卷调查(性别、年龄等及健康状况、既往史),体格检查(体质量、血压等),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等)组成。比较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ICVD危险因素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与《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的对应参考值(危险评估参考值),评估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段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比较不同性别需干预率。结果 最终纳入636例,其中男262例(占41.2%),女374例(占58.8%)。男性BMI升高发生率和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其余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升高(P<0.001);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控制不良发生率和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升高(P<0.001)。男性50~54、55~59岁年龄段及女性45~49、50~54、55~59岁年龄段ICVD发病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危险评估参考值(P<0.05)。男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53.8%(141/262)和40.5%(106/262),女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79.7%(298/374)和13.9%(52/374)。男性需干预率为5.7%(15/262),女性需干预率为6.4%(24/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720)。结论 本社区中年人群中,除了45~49岁年龄段的男性,ICVD平均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参考值,提示将ICVD一级预防的防线前移,年龄段下移,将是今后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血肿50例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50例在动态CT监测下手术治疗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病例,并对CT监测及其他相关指标与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50例,治疗结果疗效评价在患者出院后12个月按格拉斯哥后果评分进行评定;入院时CT检查的血肿类型、中线移位与否和入院时GCS评分分组分析。结果:治愈及明显好转34例,重残10例,死亡6例(12%);入院时CT检查的血肿类型(P=0.002)、中线移位与否(P=0.041)和入院时GCS评分(P<0.001)等均与预后相关。结论:本研究的三种因素在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中须引起重视;临床上应争取合并损伤出现之前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及治疗要点。方法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的30例患者行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余26例患者随访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者12例,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14例。结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患者颅脑损伤重,术前、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检查是及早发现并处理此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首次CT检查和复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首次CT检查在外伤后0.5~3.0h,主要CT表现: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5例;脑室、脑池变窄,中线结构偏移20例;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外血肿2例。(2)外伤后12~72h复查CT,迟发血肿位于额叶20例,颞叶9例,顶叶3例:血肿直径0.5~5.0cm,其中小于3.0cm者28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及血肿出现时间有其特点,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郑文斌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209-2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及临床表现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例迟发性脑肿出现时间、CT及临床资料。结果20例迟发性脑内血肿在外伤后出现症状和体征,首次颅脑CT平扫均未见脑内血肿。伤后0.5h至数小时甚至几天才出现脑内血肿。其中30~60min者4例,1~3h者10例,3~24h者5例,24h以后者1例。首次扫描颅内可未见异常,可见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展形成。结论多次CT扫描可发现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硬膜悬吊与硬膜外引流对145例开颅手术硬膜外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硬膜悬吊与硬膜外引流在开颅手术中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1至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145例颅内病变患者,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硬膜悬吊与硬膜外引流两种技术预防硬膜外血肿。结果:术后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复查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需外科处理之硬膜外血肿。结论:无论是硬膜悬吊还是硬膜外引流对于预防开颅手术硬膜外血肿都有积极作用,但手术区彻底有效的止?攀窃し赖墓丶S材ば醪环胖糜材ね庖骺梢约跚峄颊叩男睦硌沽Γ欣诰≡缈故鹾罂蹈矗苊饬税喂芩鹕耍苯档土耸鹾舐诟腥镜姆缦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挫伤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8例脑挫伤初期行非手术治疗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脑挫伤进展的标准为CT影像显示脑挫伤范围增加≥30%。结果98例脑挫伤患者中,29例(29.6%)CT影像显示脑挫伤病灶扩大≥30%,其中10例需行手术治疗。初始脑挫伤血肿大小和是否合并硬膜外/下血肿对脑挫伤病情进展有预示意义(P=0.001和P=0.015)。低GCS评分和高龄是脑挫伤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P=0.012和P=0.013)。结论原发脑挫伤血肿大、合并硬膜外/下血肿、高龄及低GCS评分是早期发生脑挫伤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理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DTICH的CT表现,重点研讨DTICH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结果本组病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主要以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多见,伤后24~72h内原有血肿增大或于新部位出现血肿占73.2%(41/56),此阶段是排除迟发性血肿的最佳时间。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并CT动态检查可确诊DTICH,CT随访对于患者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尹宏 《中外医疗》2013,(29):197-19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最早于1977年由French提出,现在学者们将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无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重复CT检查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颅内血肿统称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u.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脑挫裂伤、减速性损伤、填塞效应、高血压病、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相关,伤后24~72 h为血肿形成高峰,若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预后较差.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是DTIH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