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针对左胸径路食管癌手术术中右侧纵隔胸膜部分切除致纵隔贯通,术中经左胸、纵隔予右胸管留置术后予防返流引流处理,探讨右胸防反流引流管引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0月110例左胸径路食管癌手术术中右侧纵隔胸膜部分切除双侧胸腔贯通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常规左胸单根胸管闭式引流,同时予右胸管经纵隔由左胸腔引出接防返流引流袋引流,B组62例常规左胸单根胸管闭式引流。术后主要观察记录两组胸腔引流量、右胸腔穿刺抽液比例、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结果:A组术后在胸腔引流总量方面明显多于B组(t=5.6560,P0.01),同时B组因右胸腔积液积存需右胸穿刺(或留置胸管)引流病例比例为20.9%(13/62),而A组无需作此处理;A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t=2.2824,P0.05);A组术后在低氧血症发生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x~2=4.440、4.440、4.340,P0.05);两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90、0.064、0.288,P0.05)。结论: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手术术中双侧胸腔贯通病例,在常规左胸腔闭式引流的同时,左胸径路食管癌术中双侧胸腔贯通术中留置右胸腔引流管经纵隔由左胸腔引出接防返流引流袋引流,作为一项手术改进,虽不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心肺并发症等食管癌常见主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右胸穿刺(或置管)引流的可能,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防反流引流管护理安全、简便,患者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开胸与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开胸组(50例)接受传统开胸手术,全腔镜组(50例)在全腔镜下进行食管癌根治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与开胸组相比,全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胸腔积液引流时间较短,胸腔积液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房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及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 a,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病死率、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食管癌患者235例(腔镜联合组)与行常规开胸手术切除食管癌患者186例(常规开胸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后临床常见并发症等近期临床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开胸组相比,腔镜联合组在淋巴结清扫、手术总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但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相比更加安全,近期效果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开胸使用减瘤术和胸膜粘连术预防肺癌的癌性胸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0例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36):采用开胸术,能切除的原发灶予以切除,脏壁层胸膜可见的种植灶予以电灼破坏,同时使用胸膜粘连术;对照组(n=34):放置胸腔引流管引流,进行胸腔灌注化疗,杀灭癌细胞,同时导致胸膜腔粘连。观察两组预防癌性胸水的效果。结果随访1~2个月,实验组无胸腔积液15例,少量胸腔积液5例,中等量胸腔积液2例;对照组无胸腔积液4例,少量胸腔积液9例,中等量胸腔积液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的患者使用开胸减瘤术和胸膜粘连术,能更有效地预防癌性胸水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9例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19例行常规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术的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部38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死亡。胸腹腔镜组无1例中转开腹或开胸,与常规三切口组相比,胸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心肺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术后胸液引流量减少,拔除胸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76例胸段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以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管状胃在防止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胸腔残胃瘘1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右侧胸腔积液4例,右侧气胸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发生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胸胃综合征及明显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管状胃应用于胸段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操作简单,吻合良好,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解剖和生理特点,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后于胸腔内灌注滑石粉两种方法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1例为观察组,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3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行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胸腔闭式引流后于胸腔内灌注滑石粉。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胸水控制情况。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完全缓解率90.3%,有效率96.8%,对照组完全缓解率33.3%,有效率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在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灌注滑石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49-51
目的对比分析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根治术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开胸肺癌根治术,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第1天胸腔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胸腔积液、气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第1天胸腔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未发生气胸,对照组4例出现气胸,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12%、30.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开胸肺癌根治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与观察组(40),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采取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可吸收肋骨钉加肋间神经阻滞在食管癌剖胸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65例资料完整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是为观察组。患者均采取左后外侧开胸入路,开胸时预先剪断第6或第7肋,关胸时可吸收肋骨钉重新内固定剪断的肋骨,并行肋间神经阻滞。选择同期接受食管癌剖胸手术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麻醉。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共用可吸收肋骨钉源68枚,均一次固定成功。术后患者无明显疼痛。术后1周复查胸片检查骨折对合复位基本满意。观察组止痛效果的有效率86.15%,对照组止痛效果有效率69.2%。观察组的止痛效果显然比对照组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稍少。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剖胸手术应用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加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具有实效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食管癌患者不同术式后的影像跟踪与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2组,其中左、右胸入路术式各30例,分别于手术后1~3 d、1周以及出院后2年内每3个月随诊复查多层螺旋CT,对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进行统计,分析2组术式近期和远期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不同术式与近、远期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通过128层螺旋CT检查发现,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肺部炎症28例、胸腔积液58例,肺不张36例,液气胸22例,胸壁皮下气肿36例,纵隔气肿7例,吻合口瘘7例,远期发生吻合口狭窄6例、肿瘤复发7例、转移44例(包括淋巴结、骨骼、肝脏、肺、脑、肾上腺、胸腹膜等器官)。食管癌右胸入路术式组肺部炎症、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左胸入路组低(均P<0.05),其余并发症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方式与肺部炎症、吻合口瘘发生率有相关性(均P<0.05),与其他近、远期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术后出现肺部炎症及吻合口瘘的概率较低,CT能直观且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后近、远期常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夏建国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02-30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科1990年1月-2009年8月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2.5%;单纯性胸腔积液13例(72.2%),乳靡胸4例(22.2%),胃壁坏死1例(5.6%);再手术治疗3例(16.7%),再次做闭式引流6例(33.3%),重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时间3d~17d;其余患者胸腔穿刺1~3次。全部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时间22d.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与患者肿瘤外侵转移、术中损伤胸导管、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术后出现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等因素有关;术中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术后渗液;术后适时掌握拔管时机,根据积液量及性质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开胸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89例食管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胸腔镜组(53例)和开胸组(36例),胸腔镜组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开胸组采取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胸腔镜组24 h引流量(137.1±10.5)mL、术中出血量(139.23±23.1)mL、手术时间(31.43±15.2)min、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21±1.23)d均明显优于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明显低于开胸组的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段、恢复快,且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龄食管癌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与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胸外科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病变位于上段30例,食管中段46例,食管下段24例 手术分左胸切口组48例,右胸切口组52例.结果: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左胸切口组术后为10.4%,右胸切口组为36.5%,差异有显著性(P=0.030),两组均无术中死亡及住院死亡 左胸切口组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57.1%,右胸切口组分别为77.3%和50.0%.两组1年和3年生存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采用右胸切口与左胸切口具有各自的优点与适用范围,需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左胸切口还是右胸切口,采用颈部吻合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与颈部吻合口瘘发生原因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患者的400例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90例,右胸腹二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10例,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左颈吻合)200例。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6例(6.5%)。其中,颈部吻合口瘘19例(2例并发胸内瘘),胸内吻合口瘘7例(1例出现食管气管瘘)。通过对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吻合口位置、手术时间、吻合口是否包埋、术后第2天血清白蛋白是否≥35 g/L及术后是否并发肺部并发症为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P<0.05)。通过将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吻合口位置、术后第2天血清白蛋白、术后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过多的采用颈部吻合会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同时术后低蛋白血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后积留血胸直接经胸腔镜手术与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镜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创伤后积留血胸患者按照平行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直接采用胸腔镜手术(VATS),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药应用时间、引流量、胸腔管放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及卡氏评分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均会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胸腔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67%(13/60),明显高于观察组(10.00%)(P<0.01)。结论创伤后积留血胸直接经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食管组)与其它开胸术后乳糜胸(其它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86例食管癌术后乳糜胸27例,以及1659例其他开胸术后4例乳糜胸的临床特点。结果食管癌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为1.29%,其他组为0.24%。食管癌组再手术率为96.29%,其他组为25%。本组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与其他开胸术后乳糜胸有显著不同。电视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先天性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先天性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的资 料,分为PE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组(n=17)及PE合并胸科疾病组(n=10)。PE合并CHD组中, PE接受自制胸骨抬举装置及Nuss手术矫治,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 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PE合并胸科疾病组接受同期胸部手术矫治+Nuss手术。结果:2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 手术矫治。PE合并CHD组住院时间为8.0~25.0(13.2±4.8) d,2例并发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PE合 并胸科疾病组住院时间为10.0~34.0(19.9±7.5) d,1例并发乳糜胸,2例胸腔积液。两组患者心胸疾病及PE矫治均满意, 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病人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 儿童PE合并心胸疾病,可避免多次手术和麻醉风险,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周攀  温香生  赵梦 《当代医学》2021,27(13):75-77
目的比较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及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41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n=305)和开放组(n=112)。腔镜组行单纯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或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开放组行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以及近期生活质量。结果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NM分期Ⅰ~Ⅱ期和Ⅲ期患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个月,腔镜组患者的EORTC QLQC-30量表评分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具有与放手术相似的术后生存率,且创伤小,近期生活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胸腔闭锁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武 《当代医学》2010,16(30):109-110
目的观察胸腔闭锁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采用胸腔闭锁引流法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本组患者CR83例,占65.9%;PR24例,占19.0%;总有效率为84.9%;(2)本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发热2例,引流管堵塞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结论胸腔闭锁引流术是治疗胸腔积液的理想方法,但同时需要注意术后的并发症及观察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