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9例CKD非透析患者进行SGA评估,根据结果分为A组(营养良好)和B组(轻-中度营养不良)。测量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收集白蛋白(Alb)检查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SGA分组与BMI分组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SGA的评价结果,纳入的CK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6.2%,CKD3~5期评分为B的患者比例较CKD1~2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F、AC、BMI 3个指标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1),AMC、Al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评定为超重或肥胖的38例中有37例(97.4%)SGA评估为A。结论 SGA评估CKD患者的营养状态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主观性判断的特点使其对内脏蛋白质营养状态的评价欠准确,且对肥胖状态似乎无法评估。但简单经济、易于开展的优势使其仍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9例CKD非透析患者进行SGA评估,根据结果分为A组(营养良好)和B组(轻-中度营养不良).测量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收集白蛋白(Alb)检查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SGA分组与BMI分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根据SGA的评价结果,纳入的CK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6.2%,CKD3~5期评分为B的患者比例较CKD1~2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F、AC、BMI 3个指标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1),AMC、Al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评定为超重或肥胖的38例中有37例(97.4%)SGA评估为A.结论 SGA评估CKD患者的营养状态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主观性判断的特点使其对内脏蛋白质营养状态的评价欠准确,且对肥胖状态似乎无法评估.但简单经济、易于开展的优势使其仍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老年慢性肾脏病(CKD)病人中应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评价患者营养状况,并探讨MNA-SF在老年CKD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可行性,分析老年CKD患者与营养状况相关的临床指标.方法 应用MNA-SF量表对82例老年CKD(KDIGO1-4期)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别记录血常规、血脂、血生化等指标.结果 82例老年CKD患者中,正常营养状态者24例,占29.27%,营养不良者11例,发生率为13.41%,有营养不良风险存在者47例,发生率为57.32%.CKD不同分期患者中,营养不良风险存在有显著性差异(F=12.5721,P<0.05).营养不良风险存在者的Hb、Apro、TT3低于正常营养状态者(P<0.05),而与营养不良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营养不良风险存在者中CH高于营养不良与正常营养状态者.结论 MNA-SF量表评估能较早地评价老年CKD的营养状况,对老年CKD患者早期营养代谢干预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透析前营养状况以及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接受治疗的134例透析前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整体评估量表(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分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营养宣教和治疗等情况,使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CKD患者134例,SGA营养状况评估结果:134例CKD患者中,营养良好者107例(79.9%),轻中度营养不良者20例(14.9%),重度营养不良者7例(5.2%),CKD 1~5期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例(6.9%)、2例(5.4%)、7例(30.4%)、9例(39.1%)、7例(31.8%),3组间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及尿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C-反应蛋白≥3 mg/L、CKD 3~5期及合并糖尿病为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透析前CKD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尤其CKD 3~5期患者,其中年龄≥65岁、C-反应蛋白≥3 mg/L、CKD 3~5期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透析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认识,注重上述危险因素的筛查,采取积极的营养治疗措施,降低透析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主观评定法(SG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方法 使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估分级法),参照Deskey[1]标准对52例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52例病人中营养良好者14例,轻中度营养不良29例,重度营养不良9例,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3.1%.结论 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应同时纠正和治疗营养不良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终末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营养状况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化疗期间营养风险、营养治疗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200例符合入排标准的非终末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基线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况评估,同时检测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其中存在营养风险患者给予营养治疗,需化疗患者予2或3周期化疗,所有患者1.5个月后进行再评估及炎症因子检测,并记录化疗患者体重下降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0例患者中150例接受化疗,基线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38.0%,营养不良发生率15.5%,再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51.0%,营养不良发生率26.0%。相关性分析显示不论基线还是再评估,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与CRP均无明确相关(P>0.05),而与IL-6存在相关性(P<0.05)。比较基线评估无营养风险化疗者与有营养风险而未接受营养治疗的化疗者的5%体重下降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基线营养风险对化疗期间体重下降率无明显影响( OR=2.300,95%CI 0.929~5.693),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 OR=2.963,95%CI 1.067~8.232)。比较基线评估存在营养风险接受营养治疗与未接受营养治疗化疗者的5%体重下降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提示营养治疗与化疗相关性体重下降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存在相关性( OR=0.241,95%CI 0.070~0.835;OR=0.289,95%CI 0.088~0.947)。结论非终末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尤其化疗期间,IL-6在非终末期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或可作为营养评价指标之一,营养风险可使化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而营养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体重丢失,从而带来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56例MHD患者进行营养综合评估(SGA)、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量。观察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gB)、计算Kt/V值评估透析充分性等,计算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IBw%)并作营养评价,分析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①营良好组、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及重度营养不良组患者间ALB、PA、TF、AMC、HgB、Kt/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良好组与轻中度营养不良组TSF、IB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营养良好者48.2%、轻中度营养不良者42.9%、重度营养不良者8.9%。②营养良好者死亡率11.1%、营养不良死亡率31%,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组死亡率20.8%、重度营养不良组死亡率80%,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较好者。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1.8%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较好者。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法(SGA)将86例血透患者分为3组,营养良好者52例,轻中度营养不良者27例,重度营养不良者7例进行有关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及蛋白质摄入量等综合营养评估。结果86例透析患者中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总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39.53%,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和重度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三头肌皮褶厚度、饮食蛋白摄入量和蛋白分解率低于营养良好组。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应对血透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9.
住院病人营养不良风险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我院5个科室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和实际应用营养支持率。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和胸外科新住院病人1000例。病人入院后首先评估是否符合营养不良风险调查(NRS)评定条件,符合者第2天早晨进行评定;对不符合条件病人检测血清清蛋白(sALB),按中国人正常值sALB<35g/L判定为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MI)采用中国标准<18.5kg/m2判定为营养不良。采用NRS2002方法判定是否需要营养支持。结果1000例新住院病人NRS的完全适用率为82.6%(826例),部分适用率为17.4%(174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7%(55例);需要营养支持率为23.2%;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率:1~3d者7.6%(76例),4~5d者8.5%(85例),5d以上者13.5%(135例)。以上指标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5个科室明显不同。结论结合中国人正常值,应用NRS来评定营养不良以及判断是否需要营养支持是可行的,本文资料对于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对1 172例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65岁)入院后第2天早晨和住院2周或出院时采用欧洲营养不良风险排查表(NRS)进行营养不良风险和全面营养状况评估,统计总体营养不良及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结果 NRS2002的适用率为90.19%。入院时NRS 2002筛查结果显示,患者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9.27%,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27.72%;入院2周或出院时NRS 2002的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8.29%,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者因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不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和特点亦不同,NRS可评估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1.
32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前瞻性评价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探析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价法(SGA)、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评价328例初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其营养状况的因素。结果①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4.43%,其中各部位肿瘤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结肠癌75.81%、食管癌63.24%、胃癌62.40%、直肠癌60.27%;②营养状况改变的主要表现为:67.39%患者有不同程度体质量丢失,24.1%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200g/L、31.7%的患者白蛋白水平<35g/L,且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体质量丢失量、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③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肿瘤部位和TNM分期、宿主年龄、食欲和消化道症状等。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部位和肿瘤对宿主造成的代谢改变等因素易致患者营养不良,临床应重视对住院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筛选、评价和早期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评定内科常见疾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析评价营养支持应用率。方法对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科7种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不足发生率、营养支持情况调查。结果 7种疾病中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的总发生率分别为37.8%和19.1%。其中以肝硬化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61.9%和47.4%;全部患者营养支持率为6.7%,其中NRS≥3分患者营养支持率为14.5%,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比为3.6∶1。结论目前内科患者存在相当数量的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营养支持率低,应积极改善现状,以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并对术前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以了解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进行营养评价及Child分级,观察术后不同营养状况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及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并比较经口饮食的开放时间。结果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8例(占10%),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方法评价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60例(占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营养不良者为16.7%,中度营养不良者为50%,重度营养不良者为53.8%。7例死亡病例均属中度以上营养不良,Child均为C级。术后患者血糖、甘油三酯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不能用传统的BMI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术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的恢复。术前正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并给予营养干预,术后尽早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HNC)放疗患者放疗前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门诊拟接受放疗的HNC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放疗前一天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营养筛查采用营养风险2002(nutritional risking screening 2002,NRS2002),营养评定采用营养不良评定标准全球领导人共识(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采用体成分仪进行肌肉量测定。结果 共661名HNC患者纳入分析,28.7%患者存在营养风险,26.8%存在营养不良;诊断为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型指标为非意向性体质量丢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口腔癌和鼻腔鼻窦肿瘤的患者在放疗前更易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P<0.05)。 结论 近30%HNC患者在放疗前就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年龄和疾病部位是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医务人员应关注放疗前HNC患者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口腔和鼻腔鼻窦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宫颈癌病人营养现状及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晚期患者170例采用NRS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评估结果将有营养不良风险的118例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均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改善情况,采用QLQ-C30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宫颈癌晚期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9.4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体重、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观察组疲乏、恶心呕吐、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便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晚期宫颈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纠正其营养状态,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探讨营养不良对COPD的影响。方法对360例COPD患者进行三头肌皮褶厚度、体重、身高、上臂围、上臂肌围、血浆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检查,计算出体重指数、理想体重比和通常体重比,评估COPD患者营养状况;根据COPD严重度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4级,探讨营养状况与COPD严重度、死亡率的关系。结果61.67%的COPD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重症患者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结论绝大多数COPD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使COPD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