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联合同视机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4例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患者按视觉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51)。2组均采用同视机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照组术后未行双眼视觉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的比例,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比例及治疗后1 d和6个月斜视度回退量≥10△比例。结果 2组治疗前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和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和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1 d和6个月斜视度≥10△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采用视觉训练联合同视机训练,可以促进患者双眼视功能的重新建立,改善斜视度,同时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双眼视觉.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远距离立体视丧失比例高于近距离立体视.术后近距离立体视改善不明显,远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非常重要.≤9岁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率明显高于>9岁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可明显提高远距离立体视.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3.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觉训练对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斜视患者124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斜视手术,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眼的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训练后观察组开散性融合范围较对照组显著较大,辐辏性显著较小,33 cm和5 m斜视角较对照组显著较大,33 cm和5 m立体视较对照组显著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训练有利于斜视患者术后双眼立体视的建立,患者双眼的运动协调能力加强,斜视逐渐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胡晶晶  孙建宁 《现代医学》2010,38(3):269-271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时间因素,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一次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球正位的6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分别用同视机行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6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前均无立体视,术后3个月有29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43.2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发病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时年龄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术后两周、1个月、3个月立体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斜视的发病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时年龄与术后立体视的恢复密切相关,而术后近期随访时间与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无关;早期矫正眼位有利于获得立体视觉,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损害的规律,探讨其远近立体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动态随访病人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的临床资料(如用同视机检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三级视功能,包括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用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觉,包括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结果间歇性外斜视以远立体视大部分损害、近立体视保存为特征。远立体视中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顺序发生逆行损害。近立体视中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及零视差依次受损。保存的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功能的损害出现最早、最严重,故对于融合范围异常的患者,即使视锐度正常也应立即手术,以利于功能治愈;如三级视功能基本正常,可进行正位视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融合功能训练在大龄人群行斜视矫正术后建立双眼三级视功能及巩固术后效果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并进行手术矫正的患者174例,术后进行融合功能训练。根据术前诊断斜视的类型分成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根据两眼最佳矫正视力差别分为>2行、≤2行组,训练时对单眼抑制及交叉抑制者先采用脱抑制训练再扩大融合功能训练,具有较小融合范围的矫正术后的患者直接从扩大融合功能开始训练,对比观察斜视手术矫正前和矫正后进行融合训练后融合功能及双眼视情况。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28例建立了正常的融合范围,随访1年斜视无复发,无视疲劳症状发生。其中共同性外斜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进行训练后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2.35%、28.57%、100%,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和≤2行的有效率分别为11.54%、100%。结论大龄斜视患者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在2行以内的患者,经过融合训练均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视疲劳得到改善,斜视手术效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融合功能的疗效.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115例住院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后随机分治疗组60例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55例未进行训练,观察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眼位,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12月患者眼位正位率,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随机点立体视及Titmus立体图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有利于控制眼位正位,并提高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显微手术效果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130例行显微手术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1周、1月、6月均做常规眼科检查、斜视度测量、眼球运动及同视机检查,分别对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1月和6月,患者角膜映光法正位率分别为88.5%、84.6%和80.7%,眼位同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双眼单视及立体视功能同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显微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罗兵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03-1004
目的:探讨和研究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主眼与非主眼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对斜视度数≥60°的基本型外斜视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个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主眼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非主眼手术,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位以及双眼单视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双眼正位者37例,对照组则为35例,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注视情况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是观察组的非主眼裸眼视力提高在2行以上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中I、III级视功能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手术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患者的治疗,主眼手术的方法较非主眼手术明显有着疗效好、损伤轻以及手术次数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屈光性弱视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2例屈光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品+遮盖疗法),研究组另联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治疗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性弱视儿童采用视功能训练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印全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8-1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正位者28例,占70%,轻度欠矫或过矫7例,占17.5%,明显欠矫或过矫5例,占12.5%。5~12岁年龄组正位率为83.3%,而13~38岁组为30%,不同年龄组手术矫正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愈小其术后眼位矫正效果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明显提高,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验性屈光参差对大于40岁近视眼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大于40岁近视患者104人采用综合验光仪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球镜的方法,诱导单纯近视性(+0.5 D,+1 D,+1.5 D,+2 D,+2.5 D,+3 D)屈光参差.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远视力、双眼同时视、融像功能、立体视状况.结论 ①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欠矫眼的远视力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②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立体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③屈光参差的增加>1.5 D时,融合功能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④屈光参差的增加>2.0 D时,同时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可引起中年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当屈光参差>1.5 D时可引起双眼视功能急剧下降.大于40岁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可留有<1.5 D近视性屈光参差,利于视近,且对高级视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状体植入术患者的术后视力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作为研究组,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8例(60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分级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测评视力显示,视力≥0.5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但仅有纤维素渗出、前房积血及后囊混浊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分级角膜消退时间稍长于同等级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改善术后视力,但相比非糖尿病而言效果要稍差,可见糖尿病会影响术后视力恢复,需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