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到2016年8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在直接征象中,两种扫描方法的胰腺增大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胰腺点片状坏死与边缘模糊的检出率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征象的检出中,增强扫描检出的胰周渗出与肾前筋膜增厚明显优于常规平扫(P0.05)。CT增强扫描胰腺炎Balthazar分级优于常规平扫,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分级中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与分级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超、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9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阳性率、诊断重症胰腺炎的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彩超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为63.3%,CT平扫为80.6%,CT增强为81.6%,CT与彩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对重症胰腺炎的检出率要高于彩超和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对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要高于CT平扫和增强(P〈0.05)。结论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熊军 《包头医学》2015,(3):138-139
目的:对比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8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及诊断表现.结果:对照组的检出率、实验组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且CT增强扫描对检出病灶能够进行定性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肝脏血管瘤进行诊断时,B超与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比较高,且CT特异性更高,将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C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重症胰腺炎的70例患者,对照组35例患者行CT平扫,研究组35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组间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为94%(33/35),对照组为66%(23/3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多可见积液或渗液以及病灶脓肿,而CT增强扫描则可获得病灶的密度、边界形态等信息。结论 CT平扫即可有效实现重症胰腺炎的早期准确诊断,若加以CT增强扫描,将会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预测和评估PHT伴脾亢疾病提供有效合理的基础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接受医院治疗的PHT伴脾亢患者72例,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对PHT伴脾亢患者先进行CT平扫(平扫组),后进行增强CT扫描(增强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阳性检查率、临床诊断效果及脏器内部结构病变情况进行定期临床随访、统计实验检测数据分析影像学图像分析及记录详细临床信息。结果与平扫组相比,增强组中的重症PHT伴脾亢阳性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T平扫与增强CT扫描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约登指数)的情况对比,结果表明增强组在对PHT伴脾亢组织病变的诊断效果方面更优于平扫组,且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增强CT扫描方式比CT平扫方式检查获得的影像学图像更为清晰准确,能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结论在对PHT伴脾亢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增强CT扫描对于PHT伴脾亢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合理有效、分辨率高及特异性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CT和MRI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的CT、MRI(磁共振)表现,比较CT与MRI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作了CT及MRI平扫检查。经临床综合诊断的5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变经CT平扫检查45例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MRI平扫检查阳性为54例,阳性检出率为100%。结论MRI平扫检查急性胰腺炎检出率与诊断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均经过组织学确诊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例临床资料,行腹部螺旋CT与MRI检查,经过2名以上有经验影像科医师共同诊断,对比分析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结果检查CT组检出43个病灶,MRI组检出46个病灶,MRI组平扫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CT组平扫检出率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1.3%,与平扫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0.7%,与平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增强扫描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平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能力优于螺旋CT平扫,两者有效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早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方法 45例胰腺炎患者被分成轻型胰腺炎(n=26)及坏死性胰腺炎(n=19)两组,给予胰腺灌注扫描,比较两组CT灌注参数BF、BV、MTT、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周后,胰腺炎患者予常规增强CT扫描,判断灌注扫描对怀疑胰腺坏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BF和BV水平显著低于轻型胰腺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和PS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胰腺炎患者,CT灌注怀疑19例胰腺坏死,3周后复查CT增强检查,19例胰腺坏死中的17例出现阳性,2例出现假阳性,灌注排除坏死的患者中未出现胰腺坏死病例,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3.3%。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胸腔镜术前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虚拟平扫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的图像噪声以及信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单次辐射剂量小于常规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判断结节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图CT值诊断敏感度82.76%、特异度81.82%、准确度82.50%、阳性预测值92.31%、阴性预测值64.29%均高于常规平扫,后者敏感度62.07%、特异度63.64%、准确度62.50%、阴性预测值81.82%、阴性预测值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碘比值比率与能量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上,双源CT双能量碘图成像相对于常规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更高,辐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同时选择40例非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CT检查结果 .结果 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平扫CT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增强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碘普胺作为对比剂摘要:目的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同时选择40例非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CT检查结果 .结果 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平扫CT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骨巨细胞瘤患者增强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碘普胺作为对比剂骨巨细胞瘤患者增强扫描CT值略高于碘海醇和碘比醇,碘比醇作为对比剂骨巨细胞瘤患者CT增加值略高于碘海醇和碘普胺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增强CT扫描,有助于患者疾病检出率的明显提高,且检查结果 和显示病灶范围更加准确可靠,因而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综合方案在胰腺炎患者中的生化体征及CT影像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80例胰腺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体征及CT影响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生化体征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生化体征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胰头、胰体以及胰尾平扫各部位密度、增强各部位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胰头、胰体以及胰尾平扫各部位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胰头、胰体增强各部位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胰尾增强部位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生化体征指标,改善患者CT影像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武军  李彦杰  孙万兴 《当代医学》2011,17(32):84-85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窗宽、窗位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现,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手术证实的6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医师采取盲法进行阅片,并采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和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观察胰腺周围改变,以胰周脂肪间隙混浊、肾前筋膜增厚等为阳性表现。结果经比较,窗宽150Hu、窗位-50Ru组阳性率最高,且与常规组诊断结果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P〈0.05)。结论窄窗宽、低窗位有利于发现急性胰腺炎胰腺周围的阳性征象,在提高cT诊断急性胰腺炎正确率中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晓慧 《中外医疗》2016,(19):186-187
目的:探讨和分析CT诊断对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在2013年7月—2015年6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7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分析的对象,先对全部患者进行X线检查,之后再做CT诊断,仔细观察CT扫描影像学具有的特点,最后分析两种方法各自所取得的结果情况。结果采取X线这种方法检出了7例,检出率是9.7%;而采取CT诊断检出了43例,检出率为59.7%,提示CT的阳性检出率要显著高于X线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X线曲线和CT曲线的下面积分别是0.671与0.749,提示CT诊断准确率更高。结论通过CT诊断这种方法来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诊断,可获得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作为判断胰腺炎患者胰腺受损和感染严重程度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象为2010-04~2012-04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3例,平均32.9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水肿型(18例)和出血坏死型(15例)。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PCT含量。结果 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0.5±0.2 ng/ml)明显升高(P〈0.01,P〈0.001)。经治疗后,水肿型的PCT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在发病第9天,已经降至正常范围,而出血坏死型的PCT水平仍高于正常值。结论测定血清PCT升高阳性率与浓度有助于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受损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高大为  王来友  李素荣 《医学综述》2012,(19):3311-3313
目的探讨CT对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和CT检查证实的66例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常规CT平扫,少部分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胰腺体积减小,胰管串珠样扩张,胰腺内点片状钙化灶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征象;胰腺体积弥漫或局部增大,密度降低,边缘模糊以及胰周积液是诊断胰腺炎的可靠的常见征象;坏死性胰腺炎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高密度出血灶及低密度坏死灶是其特征性表现。结论常规CT扫描是诊断胰腺炎的首选方法,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还能发现病因、并发症,帮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一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该次研究,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对照组,n=80)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研究组,n=80)。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病灶显示率、肝癌诊断阳性率,以及不同病型诊断符合率。结果研究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显示率分别为96.25%、90.00%、9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而肝癌诊断阳性率研究组(95.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巨块型肝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100.00%,P>0.05),但研究组诊断结节型与弥漫型肝癌符合率分别为95.00%、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14.28%(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尤其是结节型与弥漫性肝癌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14-116+1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6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165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3)和对照组(n=82)。观察组采用Brilliance 纳米128 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对照组采用Brilliance 纳米128 层螺旋CT 常规剂量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组扫描剂量、有效毫安秒及两组阳性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的扫描剂量为(8.29±2.38)mGy,低于对照组的(19.33±4.51)mGy,有效毫安秒为(86.73±23.08)mAs,低于对照组的(162.02±47.71)m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2.77%(77/83),病理结果的阳性检出率为96.39%(80/8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6.59%(71/82),低于病理结果的阳性检出率的96.34%(79/82),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效果显著,可多方位、多平面观察病灶,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T平扫判断急性硬膜外血肿"漩涡征"的影像学意义与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共42例,根据颅脑CT有无漩涡征分为:涡旋征组22例,非涡旋组20例。及时对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GCS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死率、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1,8.28,P0.05)。结论 CT平扫对于检查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意义重大,若显示"漩涡征"应对患者尽早行急诊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