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C、TG、LDL-C、HDL-C以及CPR分别为(5.72±1.30)mmol/L、(3.18±0.40)mmol/L、(1.72±0.20)mmol/L、(0.82±0.33)mmol/L以及(1.85±0.25)mg/L,观察组患者TC、TG、LDL-C、HDL-C以及CPR分别为(4.75±0.65)mmol/L、(2.16±0.62)mmol/L、(1.19±0.15)mmol/L、(1.07±0.41)mmol/L以及(0.92±0.16)mg/L,对照组患者TC、TG、LDL-C以及CPR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水平,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硝酸甘油的反应(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徐传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151-151,2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6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一次,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周,观察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TC、TG、LDL—C血浆浓度明显降低,运动耐量较对照组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罗晓菡 《中原医刊》2007,34(16):85-8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7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患者血脂及hs-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及降低hs-CRP水平,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短期内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影响。方法:选择68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口服。4周后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每晚40mg阿托伐他汀能在4周内较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他汀类药物能在短期内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患,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汀20mg每晚顿服治疗,疗程30d。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平板运动试验变化,并与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仅行常规治疗患作对比。结果 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绞痛有效率和缺血性ST-T改变的恢复率方面,均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压低减轻,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m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脂、C反应蛋白能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李华  杨守忠 《海南医学》2007,18(4):122-12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UAP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饮食控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血脂及CRP的变化,分析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R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P-选择素、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含量,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和减低组,测P-选择素,VWF含量及血脂。结果:UAP合并IGT组患者较UAP不合并IGT组P-选择素,vWF增高(P〈0.01及P〈0.05)。结论:UAP合并IGT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蒋建家  王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35-336,383
为探讨男性糖耐量低减者(IGT)患者骨密度(BMD)改变趋势及其相关机制。测定69例IGT患者(IGT—1组:n=32,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9.4mmol/L;IGT—2组:n=37,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11.1mmol/L)及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股骨近端(Neck,Troch,ward三角)、正位腰椎(L(2~4))BMD、血钙(ca)、磷(P)、24小时尿钙(U—Ca)、尿磷(U—P)、晨尿ca/cr。结果对照组与IGT—1组、IGT—2组的血钙、磷、24小时尿钙、磷、Neck、Troch、ward、L(2~4)4个部位的BMD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IGT—1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GT—2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T—1组、IGT—2组与对照组BMD比较:Neck分别下降0.2%、2.8%;Troch分别下降0.5%、4.44%;Ward分别为:增加0.3%、下降1.5%;L(2~4)分别下降0.22%、0.2%;尿钙排出增加6.8%、13.8%。结果示IGT患者的Neck、Troch的BMD呈下降趋势。IGT患者骨量改变特点为:血糖升高,尿钙排出增加,骨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执行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46例IGT患者和46例糖代谢正常对照者简易智能状态评价量表(MMSE)、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T)评估研究对象的认知执行功能状况.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MMSE得分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WCST各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SCWT各项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T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抽象思雄能力、概念的形成和流畅性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参照组(n=43,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和试验组(n=43,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夜间血压、糖耐量、NO水平、血糖、血压达标情况。结果经统计分析,试验组43例患者的夜间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121.13±7.34)mmHg、(76.62±8.25)mmHg较参照组更胜一筹,糖耐量、NO水平、血糖达标率和血压达标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疗效优于氨氯地平,可达到理想的整体达标率,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社区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转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转归的作用。方法对我院社区内180例IGT者进行健康教育,每月举行1次健康讨论,每周进行1次个别宣教和指导,讲解IGT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知识,对饮食和运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定期进行随访、督促和指导。结果健康教育组糖尿病的年发生率为6.9%,明显低于对照组为10.8%(P<0.05),健康教育组的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浆胆固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社区人群对IGT的认知能力,能降低IGT者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减低(IGT)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糖脂代谢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IGT患者高血糖状态、胰岛素抵抗(IR)与炎症关系密切,吡格列酮治疗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使hsCRP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老年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进行记忆功能进行评价,为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患者记忆功能减退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老年人群,行糖耐量试验后筛选出IGT患者84例,健康对照组80例,比较组间记忆功能的差异。结果:伴IGT的老年患者的回忆预约申请、图片再认、故事延迟回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糖耐量异常的老年人进行早期记忆功能筛查,及早发现记忆功能障碍并及时进行干预,对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糖耐量低减(IGT)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选取89例IGT患者,随机分成A组(健康教育组)30例、B组(健康教育+步行组)29例、C组(健康教育+八段锦组)30例。依次采用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步行、健康教育+八段锦干预1年,比较干预前后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的得分情况。【结果】A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的因子分比干预前显著减少(P0.01),B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比干预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C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比干预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B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分显著低于A组(P0.05),C组躯体化、焦虑、偏执的因子分显著低于A组(P0.05或P0.01),B组焦虑的因子分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八段锦和步行均能促进IGT患者的心理健康,且以八段锦的作用为优。  相似文献   

19.
糖耐量减低与膳食脂肪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婕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504-507
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控制饮食、增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在饮食干预中,膳食脂肪摄入量及脂肪种类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可改善IGT患者的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利于糖尿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研究不同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化的程度.方法分别选取老年T2DM、IGT、IFG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C)各30例,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同时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CM)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 T2DM组、IGT组、IFG组的PAC-1和CD62P较NC组明显升高(P〈0.05),而T2DM组的表达最高.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与FPG、2hPBG、TG、TC、HbA1c、LDL-C呈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且与TG和FPG相关性较高.结论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在糖代谢紊乱患者早期血栓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