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贾岩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9):1767-176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径狭窄<7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将114例TIA患者分为无斑块组(35例)、非溃疡斑块组(41例)和溃疡斑块组(38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随访12.6个月,发生脑梗死12例,发生率为10.5%,其中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86%(1/35),非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88%(2/41),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3.68%(9/38),3组患者脑梗死年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溃疡斑块组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斑块组和非溃疡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DS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有助于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91例TIA患者(病例组)和9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并行血清hs-CRP浓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斑块发生率(54例,59.34%)及软斑块发生率(21例,23.08%)均明显升高,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师媛  王晓娟 《陕西医学杂志》2022,(4):454-457+496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及对早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和非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检查,定量分析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相关特征的关系;随访12个月,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明显狭窄组与非明显狭窄组的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son相关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最大管壁厚度(maxWT)和富脂质核(LRNC)%均呈正相关(r=0.642、0.718,均P=0.0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2例,占20.39%。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69。结论:短暂性脑缺...  相似文献   

5.
曹丽 《中外医疗》2016,(2):184-185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 (WBC)之间的关系 ,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 (斑块组 )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 ) ,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 3级 (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 )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通络化浊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化浊汤,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中膜厚度、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程结束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络化浊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可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分意义.方法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例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其中13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TIA),140例为同期非心、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增厚率、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部位,数目、性质、检出率、动脉狭窄发生率及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与血清尿酸的水平,以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TIA)组、脑梗死组,入院24~72h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于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应用ELASA法测定尿酸含量。结果:随着血清中尿酸浓度增高,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也增大(P〈0.05),且脑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TIA组(P〈0.05)。结论:尿酸可致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5例TIA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39例)和斑块组(56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24例)和稳定斑块亚组(32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在颈动脉斑块组(44.6%)高于无斑块组(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稳定斑块亚组(66.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针对微栓子的治疗可能是预防或减少TIA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确诊为TIA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具体对照指标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阳性率(88.2%)大于对照组(22.4%),颈动脉扭曲情况(19例)高于对照组(2例),椎动脉流速低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梗死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脑梗死组和9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28例有90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0.3%,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5%,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8.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中、重型患者软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l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 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O.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O.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预防中老年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康复科80例中老年脑栓塞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包块颈内、外和颈总动脉)内有无斑块,斑块性质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同一时期另78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8%)明显高于非梗塞组(33.3%)(P〈0.01);同时脑梗死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 mean)较非梗塞组均明显降低(P〈0.01),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实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建议使用彩超定期对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取措施研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70例经MRI或者CT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0例经MRI与CT检查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高分辨彩超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以及血流速度等进行检查,同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状况与有无状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通过彩超对颈动脉的检查,其中颈动脉斑块中硬斑最多,其次扁平斑、软斑,最少的为混合斑。而在临床中经常病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的分叉处、颈总动脉的主干、颈内与颈外动脉的起始段。颈动脉两侧硬化斑所发生的部位没有较大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疾病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而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症状的出现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运用高分辨率的彩超技术对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症状进行检查诊断,有助于对硬化斑块进行分类并科学判断颈动脉脉腔的狭窄程度,为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