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柔肝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柔肝煎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IIIP、IV-C)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柔肝煎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的影响。方法28例肝炎后肝纤维化病人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10例肝炎后肝纤维化病人作为对照组(单纯西医组),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两组均能降低AST、ALT、GGT、TB、IB,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1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化瘀软坚汤口服。2组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应用多普勒彩超检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值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 L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G水平(P0.05);多普勒彩超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缩小肝门静脉、脾静脉内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延缓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月十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传统护肝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均治疗前有所下降,而ALB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软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将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组采用软肝方联合拉米夫定,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临床症状及ALT的改善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A、PCIII、Ⅳ-C、L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及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ALT改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软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6.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用维生素、肝泰乐、护肝片等护肝支持治疗,疗程5个月。治疗组42例,除用上述方法治疗外,加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00ml静脉滴注,连用2个月后,改为苦参素胶囊20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5个月。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ALT、SB及HBeAg、抗HBe、HBVDNA变化。结果治疗1疗程,治疗组症状、体征及ALT、SB均明显好转,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eAg、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且停药3个月后仍保持疗效。结论苦参素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及抗病毒、抗纤维化作用,且疗效稳定,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11):1564-1566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以接受临床诊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养血柔肝汤者为治疗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评价养血柔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63%,组间差异显著;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肝功能(TBiL、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养血柔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味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加味一贯煎,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中医证候评分、ALT、AST、HBV-DNA、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肝纤四项,APRI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医院确诊收治的86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符合应用干扰素条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仅采用ɑ-干扰素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纤汤联合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评价治疗后症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以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以及ALT、BIL、A/G、A、γ-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日恢复,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纤维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化纤散,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指标的变化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C-Ⅳ)及肝功能(ALT、AS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可显著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东方养生》2010,(5):30-31
禅,是一种超然的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一个秀才前往禅寺,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去草地上吃草,但它转来转去都不能脱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素体表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出现全身的不适症状。治疗可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虚早衰等六型。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本人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2位。中医认为:胃癌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得病,因虚致实;以全身正气亏虚为本,局部湿毒瘀痰互结成积为标。目前,现代医家不仅在临床上创新了理论认识,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实验两微观方面证实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的关系。从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以评述。  相似文献   

16.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针法各取穴方法对比分析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子午流注针法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取穴方法间的关联性,为从科学角度挖掘子午流注针法合理内涵提供依据。方法:对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针刺方法所选诸穴位进行列表比较并找出各取穴方法间的差异。结果:子午流注学说3种取穴方法共选穴次1358次,穴位66个。3种方法取穴重复率很低,穴位总体相同率仅3.03%,两两比较的相同率最高36.36%,而相同时间气血所注的相同经脉为5条,仅占1周期120条经脉的4.17%。结论:子午流注针法时间观有其合理内涵,但取穴治疗方法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运用宜遵其按时针刺之精髓,但不必拘泥其取穴时间,注重个体化差异,按其特点选取效穴进行针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宋亚光  赵建春  袁慧 《中国针灸》2004,24(9):624-626
目的: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且治疗组治疗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刺络拔罐疗法配合艾灸等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