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闫培全  刘成华 《河北医学》2001,7(2):129-131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与心源性猝死(SCD)的联系。方法:测量34例CHF患者的QTD与LVEF,并进行为期36月的随访结果:SCD组的QTd与存活组、心力衰竭死亡组相比显著延长,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成负相关。结论:QTd可作为CHF患者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QT变量对VT VF及心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变量对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或心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538例AMI、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组、分类,对心电图QT变量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 QTc、JTc、QT/TQ延长者,VT、VF及/或心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大于QTc、JTc、QT/TQ值正常者(P<0.05、<0.01);VT、 VF及/或心性猝死QTd、JTd、QTcd明显大于无VT、VF及/或心性猝死者(P<0.05、<0.01)。结论 QT变量的增大(示心室复极异常)对预测AMI、急性心肌缺血发生VT、VF及/或心性猝死有重要价值,其中QTc、JTc、QTd、QTcd是预测VT、VF及心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电图碎裂QRS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 0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碎裂QRS波群(fQRS)分为非fQRS组205例和fQRS组838例。比较两组心脏超声结果、心电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 fQRS组LVEF低于非fQRS组,而室间隔、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QRS时限、P波时限及ST段改变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及死亡率高于非fQRS组,而生存时间短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异常Q波的心功能不良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和死亡率较高,体表心电图内出现fQRS波对患者是否会出现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患儿因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持续性室速(VT)及室颤(Vf),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很大。有症状未予治疗者,病死率高达78%。应用β-受体阻滞剂,猝死发生率可明显降低,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6%。因此预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常用长程心电监测和心室电位记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很高:测量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则较简单易行,又有一定的特异性。本文就8例LQTS进行临床分析,对早期诊断、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85-2286
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为同年龄正常人群的9倍.心律失常是心衰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临床报道因心律失常猝死的患者占全部该病猝死者的1/2,另有报道在心衰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时,98%是由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引起,只有2%的心源性猝死与心律失常无关[1].在心衰合并的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据报道,心衰患者的成对和多型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为71%~98%,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8%~80%,其中由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者为35%~50%[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 SCD )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 QTc)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被列入猝死高危范围心脏病患者50例和低危患者50例,并对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D组QRS、QT、QTc值高于对照组,而SCD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危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均低于低危组,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0.0001)。结论:AMI急性期HRV明显下降,提示早期检测AMI后的HRV指标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闫培全  刘成华 《河北医学》2001,7(2):129-130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心源性猝死 (SCD)的联系。方法 :测量 34例CHF患者的QTD与LVEF ,并进行为期 36月的随访。结果 :SCD组的QTd与存活组、心力衰竭死亡组相比显著延长 ,与左室射血分数 (LVEF)成负相关。结论 :QTd可作为CHF患者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猝死探索对策。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患者130例,其中74例(56.92%)猝死,56例(43.08%)死于泵衰竭。回顾性分析猝死和泵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心功能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猝死组和泵衰竭死亡组在病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病程短、有心绞痛史、心功能Ⅱ~Ⅲ级和LVEF较高是猝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心源性猝死易发生在心绞痛史、心功能Ⅱ、Ⅲ级、和LVEF较高的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QRS时限(QRS duration, QRSd)的变化(ΔQRS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全因死亡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CRT的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数据。测量术前和术后QRSd。Cox回归分析筛选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以X tile软件分析ΔQRSd(QRSd术后-QRSd术前)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以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判断ΔQRSd与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15例死亡,16例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ΔQRSd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HR=1.019,95% CI:1.004~1.035,P=0.014);ΔQRSd(HR=1.016,95% CI:1.002~1.031,P=0.024)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HR=0.211,95% CI:0.065~0.682,P=0.009)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ΔQRSd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均为0 ms。ΔQRSd>0 ms组的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高于ΔQRSd≤0 ms组(P<0.001),其术前QRSd显著低于ΔQRSd≤0 ms组(P=0.001)。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ΔQRSd>0 ms是CRT后全因死亡、心源性猝死、5年生存率及5年心源性猝死率的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01、<0.001、0.01和<0.001)。结论:术后QRSd增宽是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持续性室速)的疗效.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持续性室速控制情况;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胺碘酮对终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的有效率77.8%;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而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副作用发生率为14.3%.结论 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入院的CHF患者210例,收集体表心电图、Hoter分析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统计其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回顾性分析QRS间期、心率变异(HRV)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1)不同QRS间期组的CH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QRS时间延长,NYHA心功能级别增加。(2)不同QRS间期各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RV时域指标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呈递减性下降,NYHA级别越高,HRV降低越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的HRV、QRS波群间期与左心功能损害、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QRS间期联合HRV检测有助于CHF的病情评估、预后预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郑玉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3-1134
目的研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用超声心动图与体表心电图对101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左室结构、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以LVEF〈50%时作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同时测定QRS时限,分为QRS〈120 ms和QRS≥120 ms两组。结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延长者左心室重构较重,LVEF较低(〈0.01),随访1年的病死率较高(〈0.05)。结论心电图作为一种简便、实用检查方法,有助于基层医院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高危分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267例,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将以上患者分为宽QRS组(121例)、fQRS组(59例)、非fQRS组(87例),随访比较三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因心脏疾病再住院次数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30个月,宽QRS组、fQRS组、非fQRS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8.3%(10例)、10.2%(6例)、2.3%(2例),fQRS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fQRS组、非fQRS组再次因心脏疾病住院次数分别为192次、99次、113次,宽QRS组、fQRS组再住院次数高于非fQR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及fQR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死亡率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型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与心电图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9例LVEF降低型HF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fQRS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alectin-3水平对fQRS波的诊断价值。结果 439例LVEF降低型HF患者,出现fQRS波143例(fQRS波组),占32.6%;无fQRS波296例(非fQRS波组),占67.4%。与非fQRS波组相比,fQRS波组血清Galectin-3、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alectin-3水平是影响fQRS波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1,95%CI:1.076~1.375,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alectin-3水平对fQRS波的诊断价值为0.812(P<0.001),其诊断阈值为538.5 pg·mL-1,灵敏度为78.5%、特异度为76.8%。结论 LVEF降低型HF患者心电图fQRS波与血清galectin-3水平相关,血清galectin-3水平升高能够预测fQRS波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心电图特征、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处在急性期时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别为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6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64例),以及同期参与体检的55例健康人群作为此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观察分析三组Tp-Te心电图相关指标、CD40L、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急性期发生过VT或VF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的Tp-Te相较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D40L、TNF-a水平均要比对照组高(P<0.05);健康对照组的Tp-Te、CD40L及TNF-a水平均比观察组及对照组低(F=176.258、186.635、333.816 ,P<0.05);ROC曲线显示,Tp-Te、CD40L及TNF-a水平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AUC为0.979、0.866、0.927,诊断灵敏度、特异度:Tp-Te为100%、95.3%,CD40L为70.9%、78.1%,TNF-a为100%、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CD40L、TNF-a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曹昕 《中原医刊》2014,(11):29-31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碎裂QRS波( fQRS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136例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中有无fQRS波分为fQRS波组( n=92)与无fQRS波组( n=44),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数量以及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病理性 Q波、室壁运动异常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40%的发生率。结果136例患者中fQRS波92例,占67.7%;病理性Q波65例,占47.8%。fQRS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或3支数量明显多于无fQRS组,而无fQRS组单支病变多于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2,P〈0.01);fQRS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壁运动异常例数均明显多于无fQRS组,且左室射血分数≤40%的例数明显多于 fQR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8.7% vs 36.4%,χ^2=5.943,P =0.015;60.9% vs 36.4%,χ^2=23.416,P=0.000;67.4% vs 43.2%,χ^2=7.243,P=0.007;68.5% vs 50.0%,χ^2=4.336, P=0.037);而两组间病理性Q波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9% vs 45.5%,χ^2=1.586,P=0.208)。结论fQRS波可作为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TWA在扩心病与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状况及MTWA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男性85例,女性20例,年龄55.3(23-82)岁,行心电图、心彩超及频谱法MTWA检测并进行随访,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为终点事件,比较MTWA检测、QT间期离散度、QRS波时限、LVEDD及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相关性。结果 ①105例病人既往或随访中发生终点事件者共18例,其中MTWA检测阳性者13例,不确定性者3例,阴性者2例②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危险因素,MTWA(OR=5.716),95%置信区间为(1.733,18.850);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 MTWA(R∧R=3.923),95%置信区间为(1.374,11.200)。结论MTWA是扩心病及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