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长江 《医学综述》2002,8(9):512-513
随着心脏介入治疗及心脏外科手术 (如球囊介入扩张术、人工瓣膜置换等 )的进一步开展 ,近几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由于致病微生物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 ,给临床用药选择增加了困难 ,下面就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不同的致病微生物 :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以及HACEK类微生物 (副流感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人心杆菌、腐蚀埃肯和金氏村菌 ) ;临床治疗抗生素的选择阐述如下。1 草绿色链球菌和牛链球菌1.1 对青霉素高度敏感的草绿色链球菌或牛链球菌  此类致病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贵 《四川医学》2009,30(10):1605-160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87.0%,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占8.7%,分布呈现多样性;真菌占4.3%。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红霉素、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最敏感的是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和复方新诺明,最敏感的是亚胺培南。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呋喃妥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利福平的抗菌活性最强,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前驱感染症状、病原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的认识,为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1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一般资料、前驱感染情况、病原菌检测结果、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及抗菌药物治疗情况。 结果 1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9.13±3.19)岁,平均住院时间为(8.41±1.23)d。其中75例(43.35%)具有明显的前驱感染症状,以肺部感染为主(33.53%),且部分病例存在合并两处感染情况。共113例(65.32%)血培养阳性反应,共培养出118株病原菌,链球菌占比最高有60株(50.85%),葡萄球菌属共37株(31.36%),革兰氏阴性杆菌4株(3.39%),真菌8株(占比6.78%)。常用抗菌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从82.71%下降到54.21%),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上升,分别从53.66%和49.54%上升到89.15%和74.63%。 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前期感染症状以肺部感染为主,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还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6.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培养阳性 分别2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相似文献   

7.
方全 《中国医刊》2001,36(9):11-12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细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产生的炎症。按病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 ,虽然时间上无明显界限 ,但两者的病原学常不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或淋病双球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属 ,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各种嗜血杆菌。后者常发生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 ,多为齿龈、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导致无症状性菌血症的后果。除先天性心脏病外 ,近年来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比例减少 ,而介入治…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以感染为病因,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为特征,病死率高(30~60%),是休克综合征的严重类型.感染性休克常由全身或严重局部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为格兰氏阴性菌(如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主要以内毒素致病;其次为格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金葡菌、白喉杆菌等),主要以外毒素致病;此外,尚有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和霉菌、原虫等。某些原发病和易使宿主免疫性受损的因  相似文献   

9.
<正> 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是指心脏内膜受到致病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本病传统命名为“细菌性心内膜炎”。近年来许多资料证实,本病的病原体除细菌外,还有真菌和病毒等。因此,多数学者采用含义较广的名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更为合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1.
心内膜炎是指心脏瓣膜和心壁内膜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体和部分病毒等经过血液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内膜炎。因此,动脉内膜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病变,例如动脉导管末闭或主动脉缩窄等所并发的感染性动脉内膜炎亦包括在本病范围之内,故统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以下筒称IE)。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风湿病所引起,并包括先天性,免疫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变迁(附9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9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或赘生物、手术时心瓣膜活检组织培养,提示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在逐渐减少;草绿色链球菌似有增加趋势,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杆菌无变化,但占有一定比例,肠球菌仍少见。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的减少可能与有效的抗葡萄球菌抗生素广泛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52例2003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实验和病原菌耐药性实验,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52例患者共筛选出32株病原菌,感染率为61.54%,其中革兰阳性菌株28株,占87.5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牛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差;革兰阴性菌4株,占12.5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差。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这两株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差,所以临床上可以用万古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抗生素,这对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金珍  吕萍  郑少忆 《广州医药》2023,(6):52-55+60
目的 探讨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经过积极抗感染、血浆置换和体外循环下赘生物清除、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患者脏器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顺利出院。结论 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不全,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准确评估围术期风险有助于提高急危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笔者医院近8年来确诊并收治的16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同济医院2011~2018年168例符合Duke大学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标准的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68例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年龄43.66±13.76岁,既往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12例(66.67%),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为50例(29.76%),风湿性心脏病22例(13.10%)。临床表现中发热所占的比例最大(135例,80.36%)。血培养阳性患者中,最常见为草绿色链球菌(33例,28.95%),其次为血链球菌(19例,16.6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7例,14.91%)。82例(48.81%)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86例(51.19%)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168例患者中,63例(37.50%)痊愈出院,86例(51.19%)有效,11例(6.55%)未愈,8例(4.76%)死亡,经统计,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手术疗法优于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进行分析,以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IE.方法:对9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病人的血培养/赘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培养的67例IE患者中,阳性的有20例(29.9%),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赘生物培养的44例IE患者中,阳性的有4例(9.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聿,需依靠血培养/赘生物培养以及其他实验手段正确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的侵入而至心内膜、心 瓣膜甚至大动脉内膜感染性炎症病变.心内膜炎是指心壁内膜 的炎症.心脏瓣膜最常受累,其次为心腔内膜.当心内膜炎的 损害(赘生物)含有微生物时,则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一 个总称,包括了疾病的各种临床类型(如急性、亚急性、人工 瓣膜性感染),也包括了不同的病原(如细菌、酵母菌、真菌等) 感染.  相似文献   

19.
沈贵林  张济富 《浙江医学》1996,18(6):338-339
通过9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或赘生物、手术时心瓣膜活检组织培养,提示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在逐渐减少;草绿我链球菌似有增加趋势,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杆菌无变化,但占有一定比例,肠球菌仍少见。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的减少可能与有效的抗葡萄球菌抗生素广泛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而造成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1]。起搏器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3%~19.9%[2],死亡率为7%~11%[3],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囊袋内电池、电极导线和心内膜等[4]。起搏器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真菌罕见[5-7]。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真菌性心内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