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近年来,本科收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达数十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骨髓红、粒和巨核细胞三系不同程度的增生,以红细胞增多为其突出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血积"、"虚劳"等范畴。杨文华教授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以热毒、肝火、血瘀、痰结为标,病理上以血实、血瘀、血痹为主,率先提出清肝化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变初期以攻为主;中期扶正与祛邪兼顾,标本兼治;晚期以扶正为主,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史奎钧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红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同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西医主要有静脉放血、红细胞单采、血浆置换、放射性核素329、骨髓抑制药、干扰素等治疗,但存在缓解期短、价格昂贵、可能诱发其他恶性肿瘤等不足之处。史奎钧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程志 《陕西中医》2005,26(5):432-432,475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性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以活血逐瘀中药为主(基本方:红花、赤芍、丹参、水蛭、三棱、血竭等),配合高三尖杉酯碱静脉点滴,治疗本病22例。结果:28d之内取得临床完全缓解21例,总有效率100%。在维持期,单用中药维持,随访3年16例病人,病情均稳定,未发生继发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等并发症。结论:活血逐瘀法结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可靠、安全,在维持治疗期,单用中药,可有效避免口服化疗药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并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8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头痛、呕吐1天收入病房。患者无意识丧失,呕吐胃内容物3次,右侧肢体麻木,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大便未排,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消化系统溃疡病史。有少量吸烟、饮酒史(已戒烟10年)。查体:颜面、口唇红紫,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腱反射(+),右巴彬斯基征(+)。  相似文献   

8.
孙金芳 《中医研究》2002,15(1):56-5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简称真红 ,PV)是一种骨髓干细胞异常导致的红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 ,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则性骨髓纤维化同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属少见病 ,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为面红如醉酒状 ,头痛、眩晕、耳鸣 ,皮下出血等血液循环障碍表现 ,甚者可出现精神改变或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 ,肝脾肿大 ,还可有全身瘙痒 ,血压升高等症状。后期常伴发骨髓纤维化 ,并可转化为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或急性白血病。目前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有静脉放血、红细胞单采、血浆置换、放射性核素3 2 P、骨髓抑…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红卫 《河南中医》1999,19(1):57-5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好发于中年或老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起病缓慢,可在病变若干年才出现,有的在偶然查血时才发现。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红细胞总容量增多,血液粘滞度增高,导致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和组织...  相似文献   

1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治疗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东梅 《中医药学刊》2002,20(6):781-782,78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静脉放血,化疗干扰素等来减少血容量和抑制骨髓增殖,疗效一般,且副作用大,祖国医学采用清肝泻火,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治则,选用相应的方剂和药物,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发现中医治疗,短期疗效较好,但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申进亮  袁海红 《中医研究》2010,23(12):46-47
化学性眼外伤是由于化学物质进入眼内,使眼部组织引起损伤破坏的一种外伤性眼病,致伤物有氨水、石灰粉、烧碱、醋精、来福灵农药等,可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其中以碱性烧伤治疗更加棘手,辨证更为复杂。2007—03—2010—09,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化学性眼外伤30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但观察组更加明显(P均<0.05)。2组降压疗效、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更好地降压和改善症状,并减少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金匮肾气方加减,疗程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缓解、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有效减少复发率,同时可减少药物代谢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更年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妇女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然而单纯的雌激素替代疗法不良反应明显,且不适宜长期使用。本病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以补肾为主,调理心、肝、脾三脏为辅的基本治疗原则,标本兼顾,紧扣病因病机,立足整体,通过辨证分型以治疗本病。同时贯彻"中西医结合,内治与外治并重"的方针,使用自拟特色中药汤剂内服,佐以耳穴贴压、心理疏导联合西药等对症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叶芳 《中医研究》2011,24(7):51-52
艾滋病病毒感染机体后是一个缓慢的发病过程,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阶段其病机表现不一,临床症状变化多样,中医界通过二十多年来的探索,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本院于2007年5月开始参与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I盎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患者88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西医治疗。分别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42例(95.45%),对照组总有效35例(79.5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75-7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检测理化指标:骨密度、骨钙素、β-胶原系列。结果:治疗组的骨密度、骨钙素测值升高,B胶原系列测值下降,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亦可减少单纯长期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血液系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的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能基本相融合,在建立新血液系统理论时,结合人骨髓造血、血细胞分类、血液生化、生理病理功能,组成新的血液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9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霉菌性阴道炎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炎症之一,主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而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极易复发。有报道,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该病,其中45%的妇女可重复感染史,单纯应用抗真菌药物效果并不十分满意。笔者在近五年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霉菌性阴道炎92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93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予奥沙普秦肠溶片联合甲氨喋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阴活血通痹汤加减,主要药物:生地黄、当归、白芍、骨碎补、仙茅、全蝎、雷公藤、清风藤、甘草等。2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82.6%,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的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均显著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双手握力增加,DAS28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ESR、CR、RF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对照组为34.8%,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主要机制可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RA本身可优势互补,同时与中医药针对其虚损这一病理特点从养阴补元入手,早期介入,标本同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