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听宫穴和翳风穴对豚鼠听皮层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杂色豚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电针耳穴组7只,同时电针双侧听宫和翳风穴,持续15分钟,每日1次,共7天;电针非穴位组6只,电针听宫穴靠眼侧方5mm处和翳风穴正下方5mm处,时间同电针耳穴组;对照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常规饲养。各组完成电针后进行PET/CT扫描,获得CT、PET及两者融合图像,观察豚鼠听皮层摄取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的情况,以听皮层和小脑最大标准摄入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的比值为观察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豚鼠听皮层IGF-1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电针耳穴组、电针非耳穴组听皮层SUV最大值与小脑SUV最大值的比值分别为0.75±0.06、0.84±0.05和0.71±0.06,电针耳穴组高于对照组和电针非耳穴组,(分别为P=0.042,P=0.009);对照组、电针耳穴组、电针非耳穴组听皮层局部IGF-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24、2.03±0.36、0.92±0.23,电针耳穴组高于对照组和电针非耳穴组(分别为P=0.002,P<0.001)。结论电针针刺听宫和翳风穴可增加豚鼠听皮层局部IGF-1的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葡萄糖代谢水平促进豚鼠听皮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期大鼠听皮层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表达的变化。方法将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及脉冲噪声暴露后3、7、14、28天组,每组10只。脉冲噪声暴露条件为:平均压力峰值156dB SPL,脉宽为0.25ms,暴露50次,每次间隔6s。于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即刻、3、7、14、28天检测各组大鼠ABR反应阈,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听皮层中的Ng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大鼠噪声暴露后即刻、3、7、14、28天各频率ABR反应阈均明显提高(P<0.05),噪声暴露后第7天,各频率ABR阈值有所恢复,第14天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0.68±0.08)比较,噪声暴露后第3、7、14天组大鼠听皮层中Ng的含量分别为0.96±0.05、1.11±0.05、0.78±0.04,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8天组为0.36±0.0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暴露后,大鼠ABR反应阈明显升高,听皮层Ng的表达呈现一个先上升后降低的过程,提示脉冲噪声刺激对大鼠听觉系统产生了一定持续性的影响,听皮层出现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噪声暴露对大鼠行为学及其海马区5-HT1A受体(5-HT1AR)表达的影响,探讨噪声暴露对精神行为的影响及听觉系统与边缘系统的关系。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噪声组,每组9只。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噪声组于每天同一时间给予中心频率为4 kHz、声强为100 dB SPL的宽带白噪声持续暴露4小时,共28天。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第28天对两组大鼠行ABR检测、糖水偏爱实验、体重和摄食量的检测,于实验前1天、第14天和第28天观察大鼠的旷场行为变化,并于第28天完成ABR测试后,快速分离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区5-HT1AR的表达。结果实验前1天两组ABR反应阈、体重及摄食量、糖水偏爱及旷场行为均无差异( P>0.05);实验第28天,噪声组大鼠的 ABR反应阈(69.44±4.97 dB SPL )较对照组(32.22±2.48 dB SPL )明显升高(P<0.05);噪声组大鼠糖水偏爱程度、体重和摄食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实验第14、28天噪声组的旷场行为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为 P<0.05);噪声组大鼠海马5-HT1AR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噪声暴露会导致大鼠海马区5-HT1AR表达下降,出现抑郁样行为学表现,提示了听觉系统与边缘系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是造成听力损伤的主要发病类型.在我国,每年有5/100 000~27/100 000因SNHL导致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在美国每年约有6.6万的SNHL新发病例[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和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0例中耳胆脂瘤组织标本为实验组,10例耳后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组,实验组依骨质破坏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中耳胆脂瘤上皮及正常皮肤表皮中IGF-I及Ki-67的表达,计算Ki-67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结果 胆脂瘤组上皮中IGF-I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24±0.08 vs.0.06±0.04,t=7.26,P=0.000,P<0.001),重度组IGF-I的表达高于轻度组(0.29±0.05 vs.0.19±0.06,t=4.80,P=0.000,P<0.001)。胆脂瘤组上皮的PI高于对照组(19.6%±8.8%vs.5.6%±2.1%,t=8.04, P=0.000,P<0.001),重度组的PI高于轻度组(23.4%±6.6%vs.15.9%±9.4%,t=2.52,P=0.018,P<0.05)。胆脂瘤组上皮中的PI与同一标本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OSAHS)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 protein 3,IGFBP-3)水平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3~6岁OSAHS患儿50例,选择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儿童血清的IGF-1和IGFBP-3水平,应用SPSS17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重度组OSAHS患儿血清IG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4.275,P<0.05),其余OSAHS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均>0.05)。重度组OSAHS患儿的血清IGF-1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呈负相关(r =-0.505,P<0.05),中、重度组OSAHS患儿血清IGF-1水平与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呈正相关(r =0.61、0.553,P<0.05)。各组OSAHS患儿血清IGF-1水平与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无显著相关(P均>0.05)。各组OSAHS患儿血清IGFBP-3水平与AHI、平均LSaO2、SWS睡眠均无显著相关(P 均>0.05)。结论 儿童血清IGF-1水平较血清IGFBP-3水平易受OSAHS的影响,OSAHS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可能与血清IGF-1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利用间歇缺氧条件下饲养的幼龄大鼠研究间歇缺氧与生长发育迟滞的关系.方法 设计制造自动控制环境低氧装置,实现可控的间歇低氧.选取24只25日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轻、重度缺氧组.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他两组饲养于间歇低氧箱内,每天循环间歇缺氧8h,共35 d.根据预实验的结果确定间歇低氧的浓度和频度,使轻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氧事件6次,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降至0.853;重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氧事件24次,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降至0.776.实验前后均测量体质量及身长,并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3表达水平.结果 3组大鼠实验前后身长和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前各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35 d后,对照组、轻度缺氧组和重度缺氧组血清中IGF-1((-x)±s,下同)分别为(60.0±18.5)ng/ml、(40.6±9.9) ng/ml和(13.1±8.6)ng/ml,F=25.840,P<0.01;IGFBP-3分别为(1.93±0.23) μg/ml、(1.39±0.30) μg/ml和(0.90±0.21) μg/ml,F=33.9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IGF-1及IGFBP-3水平随着缺氧程度加重而降低(P值均<0.05).结论 模拟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缺氧程度的间歇缺氧幼龄大鼠模型尚未引起大鼠体格发育迟缓,但造成大鼠血清中IGF-1、IGFBP-3水平下 降并随着缺氧程度加重及血氧饱和度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水杨酸钠诱导耳鸣大鼠听皮层中GABAA受体相关蛋白(GABAA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GABARAP)转运蛋白的表达,研究耳鸣大鼠听皮层是否出现GABARAP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GABARAP在耳鸣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26只SD大鼠,随机等分成7组:对照注射、慢性注射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静脉球瘤(GJT)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3例GJT及9例正常肾上腺髓质中IGF-1、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GJT中IGF-1表达阳性26例。阳性细胞主要为主细胞,染色部位主要为细胞浆,部分细胞核亦呈阳性染色。9例肾上腺髓质中IGF-1阳性表达5例,染色部位为细胞浆,染色强度明显低于肿瘤组织。33例GJT中ERK1/2阳性表达分别为24例、25例,阳性物质均位于细胞浆。9例肾上腺髓质中ERK1/2阳性表达分别为4例、5例,其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肿瘤组织。IGF-1表达与ERK1/2表达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601(P<0.05)。结论 IGF-1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并通过ERK1/2信号转导途径在GJT的形成及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侧耳蜗毁损后大鼠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双侧耳蜗毁损后3、7、14、21、30天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5只。双侧耳蜗毁损后不同时间行听皮层突触素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突触素表达的变化。结果双侧耳蜗毁损后3天突触素表达增高,毁损后7天突触素表达较毁损后3天有所下降,毁损后14、21天突触素表达持续上升,21天时上升到最高峰,毁损后30天突触素表达开始下降,除毁损后7天组外,其余各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左右耳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双侧耳蜗去传入损伤后,突触素表达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听皮层内神经元突触的重塑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对大鼠听功能及耳蜗Corti器损伤的协同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每组12只。失重组以Morey -Holton法模拟失重环境,噪声组暴露的噪声环境为模拟航天载人飞船内复合噪声,包括72±2 dB SPL的持续稳态噪声和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失重+噪声组则同时暴露于上述失重及噪声环境中,空白组常规饲养,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暴露1周和2周后,每组随机选出6只大鼠行ABR阈值检测后取材行 HE染色、免疫荧光(DAPI)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暴露2周后大鼠ABR阈值较暴露1周时升高,失重+噪声组ABR阈值最高( P<0.01),其次为噪声组。HE染色示暴露1周和2周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耳蜗Corti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失重+噪声组最严重。免疫荧光染色示暴露1周后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方式以肿胀坏死为主,失重+噪声组最严重(肿胀率10%),其次为噪声组(肿胀率3.33%);暴露2周后大鼠耳蜗外毛细胞以核缺失为主,失重+噪声组缺失率最高(缺失率13.6%),其次为噪声组(缺失率12.7%),失重组毛细胞缺失以内毛细胞为主。扫描电镜示,失重+噪声组毛细胞静纤毛损伤最严重,其次为噪声组,再次为失重组。结论模拟失重和噪声环境对大鼠听功能的影响有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对耳蜗Corti器有显著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听觉发育关键期听功能的变化及听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方法清洁级 SD 大鼠幼鼠50只随机分成出生后第14、21、28、35和42天组,每组10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 ABR 反应阈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听皮层 GFAP 的表达。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4、21、28、35、42天组 ABR 平均反应阈分别为84.5±4.97、70.5±3.69、58.5±5.80、37.0±4.83和35.5±3.69 dB SPL,除第35天组与第42天组之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第14、21、28、35、42天组大鼠听皮层 GFAP 平均累积光密度值(IOD)分别为474.36±234.56、1465.93±474.96、2163.06±353.36、6572.01±808.88和7244.37±932.90,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第14、21、28、35和42天组大鼠听皮层 GFAP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6、3.07±0.07、4.92±0.05、6.88±0.03和8.92±0.04,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出生后第14~42天其 ABR 反应阈逐渐下降,GFAP 表达逐渐增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有促进听皮层及听觉中枢的发育与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聋大鼠听皮层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性聋大鼠听皮层病理变化,方法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比较正常成年大鼠(对照组,20只)、正常听力老年大鼠(18月龄)(老年组,20只)及以D-半乳糖建造的老年性聋大鼠(实验组,20只)听皮层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和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及抑制神经递质Υ-氨基丁酸(GAB...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在豚鼠发育过程中前庭上皮的表达和分布特点,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以IGF-1和IGF-1R抗体为标记物,检测发育期豚鼠前庭器中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0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IGF-1及IGF-1R在鼠前诞上皮细胞中表达,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PCNA表达于支持细胞,随年龄增加,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 豚鼠正常发育过程中前庭上皮中有IGF-1及IGF-1R的表达,为内源性的IGF-1通过旁分汔和自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其功能,壶腹嵴感觉上皮IGF-1及IGF-1R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同步,IGF-1在发育早期是强烈的有丝分裂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 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 H -MRS)技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听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随机抽取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42例,根据纯音听阈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并双侧耳聋组(23例)、代谢综合征并单侧耳聋组(20例)、单纯代谢综合征组(99例),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各组行双侧颞横回听皮层1 H -MRS检测,根据听皮层神经代谢产物峰下面积计算 N -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肌醇/肌酸(mI/Cr)、N -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值,比较各组间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判定上述各指标诊断早期代谢综合征并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应侧相比,单纯代谢综合征组听皮层神经代谢产物NAA/Cho降低,Cho/Cr升高(P<0.05);代谢综合征合并双侧耳聋组与单纯代谢综合征组比较 NAA/Cho 降低,Cho/Cr 升高(P<0.05);代谢综合征合并单侧耳聋组患侧和健侧NAA/Cho均下降,且患侧NAA/Cho较健侧降低更显著(P<0.05)。代谢综合征患者颞横回NAA/Ch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1%时准确性较高,且当NAA/Cho为1.82时可以作为总体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代谢综合征合并感音神经性聋的分界指标,其余神经代谢产物ROC 曲线下面积均<50%。结论听皮层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听皮层神经代谢产物NAA/Cho 有可能作为判定代谢综合征人群发生感音神经性聋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技术观察突发性聋患者急性期听皮层代谢变化。方法选取单侧突发性聋患者20例(右侧12例,左侧8例)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1 H-MRS检测,测定双侧颞横回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谷氨酰胺和谷氨复合物(Glx)的峰下面积并计算NAA/Cr、Cho/Cr、Glx/Cr比值,分析突聋组和对照组之间听皮层代谢的差异。结果突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侧听皮层NAA/Cr、Cho/C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组耳聋侧听皮层Glx/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聋耳对侧听皮层Glx/Cr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MRS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检测听觉中枢组织代谢变化,突聋患者聋耳对侧听皮层存在谷氨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创伤愈合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 IGF-1R)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糖尿病角膜上皮创伤愈合延迟的可能机制。 方法 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每周同一时间点监测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变化。制作大鼠角膜上皮创伤模型,于创伤后不同时间点,评价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实时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检测角膜上皮中IGF-1、IGF-1R的表达。 结果 糖尿病组体质量低于正常组,空腹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慢。实时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新愈合的糖尿病组大鼠角膜上皮中IGF-1、IGF-1R的mRNA、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 结论 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创伤愈合延迟,IGF-1、IGF-1R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愈合延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