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2.
外感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重的特点,临床多以发热恶寒、头疼、无汗而喘、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主证,常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证型,但均属热病的范畴,所以《素问·热病》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外感病的护理均应采用“热病”护理常规。具体作法宜;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21,(3):297-300
黄仕沛教授认为,治疗外感热病,关键在于"汗"字,且汗出要透彻,方能令邪从汗解。黄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创立验方加减黄芩紫草汤,用于外感热病之湿热并重的治疗,对该经验方进行方证阐述,并介绍其临床应用验案四则。  相似文献   

4.
在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均可用测汗法测病情之轻重缓急,判断病证之顺逆吉凶。测汗法是判断外感热病转归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主要是指人体感受六淫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外感发热性病患,它包括了伤寒、温病、温毒、温疫等,基本上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新感外邪,及时采用汗法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汗法为中医治疗的八法之首,是最常用的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以多少汗量为宜?使用汗法的护理要求是什么?仲景说"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宜佳",微汗是表和邪解的征象,并指出"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此,在急性热病的护理中,一定要熟知药物的作用,药物的配伍关系,药物的最适宜剂量,从而掌握其护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外感热病中,汗的状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在外感热病中汗出而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可能正是这一现象,使古代医家把汗法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外感热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覆杯即安.但对多数外感热病用发汗的方法即使发汗也无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7.
朱云龙 《中医杂志》1991,32(12):8-10
汗法一般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伤寒论》论之最详。《金匮要略》一书,本为治疗杂病专著,然对汗法的运用亦有大量论述。笔者初步统计,本书用汗法所涉及的病、证达25种以上,方剂24个之多。为汗法在杂病治疗中的辨证施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本文拟对有关适应症、汗法分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9.
治疗八法在临证应用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汗法:要当汗而汗,汗不伤正。使用汗法要做到当汗则汗,使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当汗不汗则为失表。应用汗法,不能汗之太过,大汗必伤阳,过汗亦耗液。治疗外感热病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度。一般而言,“咽喉干燥”、“淋家”、“衄家”、  相似文献   

10.
杨涛莲 《国医论坛》2012,27(5):40-41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有自汗和盗汗、热汗和冷汗、黏汗和稀汗、内伤汗出和外感汗出、全身汗出和局部汗出之别,局部汗出又有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之分,还有战汗、脱汗、黄汗等之别,分类繁琐。且引起汗证  相似文献   

11.
<正>汗出异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外感邪气致使腠理开合失司;二是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内伤杂病的汗出与外感热病的汗出病因病机有所不同,外感热病的汗出更显著体现了与正邪斗争的密切关系,现结合古文献的相关论述,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少阳之邪居半表半里而未完全离表,故汗法仍是最直接的驱邪途径。"少阳不可发汗"不能理解为禁汗。张仲景立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本方"撤热发表"故可令少阳病"汗出而解"。根据少阳之邪偏表或偏里的不同,在小柴胡汤基础上辨证配伍,可以取得更佳汗出驱邪效果。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一语,概括了中医对汗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阳加于阴”的解释不能只囿于所谓动数之阳脉出现在尺部之阴位上.试简述之,以求教正.一、从阳加于阴认识汗的生理:"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汗与津、血同源于水谷.津之行于体表,有润泽肌肤、调节体温、通利营卫作用的为汗液.故《灵枢·决  相似文献   

14.
病机司其属辨汗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解释人体脏气平衡的生理和病理模式.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疾病的病机关键,汗证即是阴阳失衡的临床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生理性汗、病理性汗、五脏之汗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来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张从正的攻邪理论。张从正主张祛邪以扶正,认为外邪是导致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气血壅滞、肠胃不洁是热病发生的内在关键;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并将刺络放血法归于汗法范畴,扩大了汗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略论合谷与复溜的配伍应用200050上海长宁区武夷地段医院叶明柱古代医家将合谷与复溜配伍应用,既取其发汗之功,又取其止汗之效,由于确具较好效果,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按《针灸甲乙经》载称复溜穴能治“汗出不休”,《千金要方》载称合谷穴能治“热病汗不出”,明...  相似文献   

17.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各种杂病,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往往疗效卓著。本文拟简单论述《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1 汗法 汗法,又称发汗法,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提出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并  相似文献   

19.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20.
汗证是儿科常见病证之一,笔者于2007~2008年自拟益脾敛汗饮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恢复期汗证6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