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介绍陈旧性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32例陈旧性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5岁(18-55岁)。依据Meyers和Zaricznyj分型标准,型9例(28.1%),型20例(62.5%),型3例(9.4%)。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6-24个月)。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为91-100分,平均(95.6±2.3)分,和术前(71.5±4.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活动度正常者30例,屈膝活动受限者2例,但均小于10°。6例患者存留轻度膝前疼痛。结论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能达到骨折愈合、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运动功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抽出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岁;手术时间为伤后3~8 d,平均4 d。术前常规摄X线片,行CT扫描或MRI检查了解骨折情况及关节损伤情况;手术全部采用关节镜下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摄X线片了解术后情况,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症状和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30.2±4.2提高至术后的92.8±9.1;优18例,良3例。结论:关节镜下抽出钢丝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优点是经济,固定牢固,属于稳定性固定,且钢丝直径小而光滑,对骨骺医源性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11例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10.2岁(5~14岁).骨折按Meyers和McKeever分类:Ⅱ型2例,Ⅲ型9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18个月(平均6个月.在关节镜下将骨块复位,通过骨折端的清理达到轻微过度复位,以恢复前交叉韧带(ACL)的张力,分别用2枚空心钛螺钉固定骨折块,必要时使用垫片.术后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及临床功能[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1等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6例患儿术后12周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已与健侧一样;术前3例存在中度伸膝受限的患儿末次随访时残留有轻度伸膝受限;2例患儿术后1年时有屈膝受限,屈膝角度分别为85°、95°,经取出内固定并关节镜下松解后6个月恢复正常.11例患者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内一期愈合.术前及术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均阴性,但其中2例术前活动范围轻微增加患者术后仍尤改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3.51±6.38)分提高到(98.32±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5,P=0.000);IKDC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1.15±5.51)分提高至(96.85±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2,P=0.000).结论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空心螺钉内固定牢靠,还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内粘连;可以加压,防止骨折不愈合;并且有不损伤骺板、微创、恢复期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介绍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治疗40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均为急性损伤。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9.5岁(11~58岁)。其中运动伤21例(52.5%),交通伤14例(35.0%),日常生活伤5例(12.5%)。依据Meyers&McKeever和Zaricznyj分型标准,40例骨折中,Ⅱ型4例(10%),Ⅲ型24例(60%),Ⅳ型12例(30%)。手术完全采用关节镜下技术:首先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和凝血块,然后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通过髌骨内上缘入路打入2~3枚导针暂时固定,术中摄X线片示骨折复位理想后,沿导针拧入1~2枚空心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6~37个月)。除1例外,骨折均完全愈合。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移,与健侧差值平均为0.625mm($1~2mm);Lysholm评分平均98.3分(87~100分)。关节活动度正常者34例,屈膝活动受限者5例,但均<10°。1例患者术后膝关节伸屈范围0°-30°-45°,关节镜下行二次膝关节松解手术,术后膝关节伸屈范围0°-10°-80°。8例患者存在轻度膝前疼痛。4例骨骺未闭合的年轻患者,均在术后10~12周时取出内固定空心钉,末次随访时骨折均完全愈合,未发现骨骼发育异常。结论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同时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在微创条件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方法: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2例,髁间棘撕脱骨折2例,胫骨后侧平台塌陷伴髁间棘撕脱骨折1例。结果:5例病人骨折复位满意,髁间棘撕脱骨折病例其交叉韧带均恢复其张力。患膝无疼痛及不稳,关节活动恢复良好。结论:关节镜的使用为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提供了一种创伤小、可准确复位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的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止于胫骨髁间棘上,陈旧性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由于前交叉韧带松弛,导致膝关节前方不稳,会继发出现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以及因骨折块与股骨髁间顶部的撞击引起的伸膝功能受限,故仍需尽早手术治疗.自2003年1月~2006年9月,笔者使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 1999年 7月~ 2000年 12月,共完成 26例手术。关节镜监视下行骨折复位,利用前十字韧带胫骨导向器在骨床或骨块上准确确定钻孔位置,可吸收缝线横穿前十字韧带基底并经骨床或骨块上的钻孔及骨隧道引出关节外打结、固定。结果 共 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2~ 17个月,平均 10.5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者 17例,受限者 5例,但均超过 90°; 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除 1例外均为解剖复位。结论 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用钢丝固定与用栓桩技术缝线固定这两种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26例,纳入诊断为Meyers-Mckeever分型Ⅱ~Ⅲ型的单侧新鲜闭合性损伤患者,分为钢丝组15例和栓桩组11例,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膝关节...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12例,其中Ⅱ6例。常规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进入关节镜检查,前内侧入路引入器械进行骨折两断端清创、复位。然后由胫骨粗隆两侧外事孔,分别引入细钢丝达关节内,通过撕脱骨折片基部,关节内套入,拉紧,由一端拉出钢丝达骨外,在骨外将两端拧紧,完成撕脱骨折片固定。然后石膏外固定6-12周,本组12例均愈合,功能佳,效果可靠,损伤小。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2年4月~2003年5月于关节镜下行Aesculap不吸收尼仑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1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移位骨块部分切除治疗20例胫骨髁间嵴陈旧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55岁。经X线、CT、MRI检查证实Meyers-McKeever分型均为Ⅱ型,骨折均已畸形愈合,前交叉韧带尚有良好的附着,张力基本能保持前向稳定。患者临床症状以膝关节伸直受限为主。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个月~2年。1.2治疗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前内、外侧入路入镜,重点探查骨折块及骨折床,骨折块由于前交叉韧带的牵拉,向后上方翘起,关节镜下看不到骨折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特点,介绍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12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Meyers-McKeever骨折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7例。新鲜骨折10例,陈旧骨折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8~13岁,平均10岁。所有病例进行了关节镜探查、复位,克氏针固定。随访时间10~36个月,了解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等情况。合并半月板损伤1例,滑车区软骨损伤1例,半月板嵌入骨块下5例。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周,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无髁间窝撞击表现。术后3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2.7±2.5)分,术后6个月平均(96.4±1.7)分,所有患膝恢复健侧活动度。结论: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以Ⅱ、Ⅲ型多见,软骨及半月板等关节內合并伤少见。关节镜辅助下交叉克氏针固定法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儿童骨生长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复位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en DY  Jiang Q  Li 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54-25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腰穿针引导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关节镜下腰穿针引导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ACL下止点撕脱骨折30例,按M eyers-M cKeever分型:Ⅱ型8例,Ⅲ型17例,Ⅳ型5例。手术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骨折片,采用交叉韧带重建钻导器(Acufex PCL gu ide)引导由关节外向关节内骨折块边缘钻孔制成两骨隧道,置入腰穿针,后通过腰穿针穿线,皮下打结固定骨折块治疗。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康复简单。随访时摄X线片,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5.0±4.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检查结果佳,18例新鲜骨折病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Lysholm评分平均98.4分。4例陈旧骨折病例,术前平均55.0分,术后平均89.8分。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捷、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美观,康复简单、功能恢复良好,并且不需要石膏外固定,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新鲜骨折病例效果优于陈旧骨折病例。但需要术者掌握良好的关节镜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缝合线加钢缆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5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Ⅱ型13例,ⅢA型15例,ⅢB型13例,Ⅳ型15例),关节镜下应用Ethibond X519缝合线加钢缆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区进行缝合捆绑,通过胫骨髁前置双隧道牵引复位、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嵴撕脱骨折完全复位。56例均获随访,时间18~21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完全愈合。Lachmen试验(-)56例;前抽屉试验(-)55例,1例弱阳性。IKDC评定:术前C级30例,D级26例;术后A级55例,B级1例。Lysholm评分:术前37~52(42.7±0.34)分;术后91~96(95.7±0.56)分,平均提高53.0分±0.4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线加钢缆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可以对移位的撕脱骨折很好地复位,最大限度地加大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刚性稳定。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5例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根据Meyers和McKeev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术后X线观察骨折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随访末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94±3.06)个月,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1.91±4.30)周,随访末平均Lysholm评分(92.63±5.46)分,与术前(27.49±10.83)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内固定物关节外取出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7月~2015年2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Orthocord线治疗3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3~61岁。根据MeyersMc Keever分型:Ⅱ型16例,Ⅲ型12例,Ⅳ型4例。新鲜骨折29例,陈旧性骨折  相似文献   

17.
《Arthroscopy》1998,14(3):233-240
Te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 10 degrees to 25 degrees deficit of knee extension after an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anterior tibial spine, were arthroscopically treated with debridement and abrasion of the anterior spine. Notchplasty was also performed in five cases where there was a more severe deficit of extension. At follow-up (mean: 39.4 months) eight patients had recovered the full articular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whereas two had a slight residual deficit of extension of between 3 degrees and 5 degrees. In no case was ligament stability compromised a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assessment.Arthroscopy 1998 Apr;14(3):233-40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