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F  He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1-273
目的:总结54例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31只眼)和巩膜隧切口(23只眼)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结果:54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1.0者11只眼,术后矫正视力>1.0者16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过程平稳;与传统角巩膜切口比较,术中眼压维持稳定.,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较小。结论: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均良好,两种手术切口比较,以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2.
陈平 《眼科新进展》2013,33(5):463-465
目的 观察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无晶状体眼患者75例(75眼),根据患者晶状体囊膜情况选择不同操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膜保留完整者选择植入一片式折叠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膜完全缺损或残留不能利用者选择植入悬吊式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5.5个月.观察患者随访末期视力、眼压、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二期术前患者裸眼视力≤0.1者42眼,0.1~0.3者21眼,≥0.3者12眼;二期术后全部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0.1者14眼,0.1~0.3者26眼,≥0.3者34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二期术前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1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眼压范围为25 ~40 mmHg(1 kPa =7.5 mmHg),经治疗1周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至随访末期,68例(90.7%)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4例(5.3%)人工晶状体偏心,3例(4.0%)人工晶状体倾斜.术中8例出现轻度前房出血,6例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结论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有效可行,并能较好提高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3.
吕勇  张金嵩  杨进献 《眼科研究》2003,21(5):531-532
目的 评价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3个月至6年的眼外伤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颞下方平坦部巩膜灌注,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晶状体前囊为依托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无严重远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2~0.4者10眼,0.5~0.9者28眼,≥1.0者4眼。结论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可靠,是目前矫正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屈光不正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瞳孔状态等情况,随访时间平均为15个月(4~28个月)。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10眼(38.46%);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平均为17.2mmHg(1kPa=7.5mmHg,10.9~20.3mmHg);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为(1163~2133)mm-2,平均为1621mm-2。手术并发症主要有瞳孔变形(4例)、少量前房积血(3例)、角膜轻度水肿(6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虹膜睫状体炎(1例)。结论对于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而言,选择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张凌  陈潇  刘翔  王一  李灿 《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193-19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144例(146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据病情行不同术式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对有残留周边晶状体囊膜者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内植入42只眼;对无囊膜残留者行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只眼,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①138只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占94.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共有103只眼(70.5%),其中睫状沟植入组31只眼(73.8%),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2只眼(82.5%),巩膜缝线固定组26只眼(63.4%);②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9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7只眼占17.1%,);术后出血11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只眼占3.2%,巩膜缝线固定组9只眼占22.0%,);术后早期并发症:眼压≤8 mm Hg共25只眼(睫状沟植入组3只眼占7.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10只眼占15.9%,巩膜缝线固定组12只眼占29.3%,);眼压≤5mm Hg共7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4只眼占6.3%,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术后发生浅前房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占6.3%);角膜水肿5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7.9%);前房炎症反应4只眼均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6.3%)。远期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6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3只眼4.8%,巩膜缝线固定组3只眼占7.3%)。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方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肯定,其中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症少,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矫正优于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但对无囊膜支撑和不适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缝线固定术也是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特点及术式选择。方法 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压经巩膜隧道切口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或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5月。结果 17例(17眼)中术后视力0.1~0.2者6眼(35.2%),≥0.3者ll眼(64.7%)。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与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二者间术后视力和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有玻璃体积血2眼,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2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最好采用玻璃体腔灌注及巩膜隧道切口以使术中维持良好的眼压。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的26例,分别在术3月-2年,行前房型人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6月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和晶状体切除术后,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视力效果、手术技术及其安全性.方法对在1996年11月至1999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该手术的32例(32只眼,每例均为单眼)行回顾性分析.二期手术中应用经睫状体平部的眼内灌注,并根据晶状体囊膜完整性选择不同类型的IOL. 结果本组包括复杂眼外伤30例(眼后节异物伤15例,穿通伤伴外伤性眼内炎及玻璃体积血各6例,钝挫伤伴晶状体脱位3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均接受过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或眼内异物取出、角膜缝合等.2次手术的间隔为1~16个月,平均(6.8±3.7)个月.在25例晶状体囊环完整或存留2/3以上的眼植入后房型IOL于睫状沟内;5例作了IOL的透巩膜缝线固定术;植入前房型或带虹膜IOL各1例.5例同期放出硅油.手术后29例视力提高.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低眼压.结论在玻璃体手术后的二期手术中,应用眼内灌注和适当的IOL植入,可使经选择的无晶状体眼安全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对81例(81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月~9年,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81例术中一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6例少量出血,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再次外伤后襻折断、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襻扭曲,光学面倾斜、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中应注意维持眼压,选择适合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儿童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儿童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视力效果、手术技巧及其安全性.方法对32例儿童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颞下方平坦部巩膜灌注,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24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1者2眼,0.1~0.2者8眼,0.2~04者16眼,>05者4眼.无严重远期并发症.结论儿童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矫正儿童无晶状体眼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和晶状体切除术后,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视力效果、手术技术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在1996年11月至1999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该手术的32例(32只眼,每例均为单眼)行回顾性分析。二期手术中应用经睫状体平部的眼内灌注,并根据晶状体囊膜完整性选择不同类型的IOL。结果本组包括复杂眼外伤30例(眼后节异物伤15例,穿通伤伴外伤性眼内炎及玻璃体积血各6例,钝挫伤伴晶状体脱位3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均接受过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割,或眼内异物取出、角膜缝合等。2次手术的间隔为1~16个月,平均(6.8±3.7)个月。在25例晶状体囊环完整或存留2/3以上的眼植入后房型IOL于睫状沟内;5例作了IOL的透巩膜缝线固定术;植入前房型或带虹膜IOL各1例。5例同期放出硅油。手术后29例视力提高。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低眼压。结论在玻璃体手术后的二期手术中,应用眼内灌注和适当的IOL植入,可使经选择的无晶状体眼安全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96-98)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是白内障摘除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我院收治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 5例 5只眼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资料报告如下。后房型人工晶体视网膜脱离眼 5例 5只眼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6~ 81岁 ,平均 65 4岁。 5只眼中全部为老年性白内障 ,(其中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2只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 1支眼 )术中后囊破裂者 2只眼。 5只眼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 1期植入 ,其中 1例下襻位于囊袋外 ,与虹膜粘连 ,并穿过悬韧带位于睫状沟后。人工晶体植入后发生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治疗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治疗的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37例(37眼),探讨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眼的临床特点,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7眼中视网膜全脱离25眼,脱离范围三个象限者12眼;29眼周边可见两个以上的裂孔,且多为圆孔;PVR分级:C1~C3级24眼,D1~D3级13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26眼术中行硅油填充,另11眼行C3F8填充,其中13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除1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复发放弃治疗外,余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一般发生较晚,PVR分级多在C级以上,临床上需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视力恢复不佳。早期发现是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

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屈光性手术方法众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膜屈光性手术,另一类是晶状体屈光性手术.前者包括角膜镜片术或表面角膜移植术、角膜磨镶术、角膜内镜片植入术(如角膜基质内角膜环植入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L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以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后者如透明晶状体摘出术包括植入与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植入双凹或凹凸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等.以往的各种屈光性手术均存在诸多的缺点和并发症,相对而言,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除具备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诸多优点外,人工晶状体植入更符合生理解剖状态,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被视作一种前景甚好的屈光性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经巩膜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81例(81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月~9年,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81例术中一次固定成功,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6例少量出血,术后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眼压、再次外伤后襻折断、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襻扭曲,光学面倾斜、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中应注意维持眼压,选择适合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41眼)因复杂性眼外伤或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分别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眼,术后平均随访10月。结果41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中最好视力≥0.5者(44%),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7眼中最好视力≥0.5者9眼(53%),带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眼中最好视力≥0.5者2眼(33%)。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的选择,主要应根据患者的瞳孔大小、眼压、房角结构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术式,2种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的视力与角膜及眼损伤程度及术后散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50眼)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施用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6眼行硅油填充术,34眼行C3F8眼内填充。术后随访6~24月。结果术后视网膜最终完全复位49眼(98.00%)。15眼(30.00%)术中新发现裂孔。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具有术野清晰、易于寻找隐匿性裂孔、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50例300眼,均行ICL V4c植入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d,1、3、6mo,1a的视力、眼压、拱高及前房角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d,1、3、6mo,1a,裸眼视力(UCVA)恢复情况较术前显著提高(F=98.2,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鼻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8.256、112.342、164.856、316.549、115.338,均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颞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2.68、548.47、93.37、316.549、117.698,均P<0.01); 两侧术后1d,1、3mo各房角参数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1a各房角参数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后1d,1、3、6mo,1a水平方向各房角参数较术前变小,3mo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8例(均为单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疗效、技巧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3~5个月.结果 18只眼中,17只眼一次悬吊成功,1只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位.1只眼角巩膜切口漏,1例出现前房、玻璃体出血伴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后视力提高16只眼(88.9%),视力不提高2眼(11.1%),无视力下降者.结论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的屈光矫正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术中稳定的眼内压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