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有糖尿病组30例和无糖尿病组30例,并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静脉空腹血糖、HbA1c。结果:在ACI患者中糖尿病组的HbA1c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二者之间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HbAlc,与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糖、高HbAlc会增加ACI神经系统损伤,因此HbAlc测定是早期鉴别ACI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可靠方法。可以对ACI并发糖尿病进行及时准确积极干预、治疗。HbAlc的测定在ACI的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是鉴别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49例老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43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HbA1c,血清Hcy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HbA1c、血清Hcy、IMT水平明显高于老年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的IMT与HbA1c、血清Hcy、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有必要检测HbA1c、血清Hcy与IMT,以早期预防或延缓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林鹏  杨乃龙  陈红 《山东医药》2006,46(25):35-36
对26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取多次多成分胰岛素注射治疗,治疗中检测其五点血糖,五点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的胰岛素量为终剂量,分析睡前胰岛素(NPH)终剂量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检测其中119例患者治疗前五点血糖,分析HbA1c与五点血糖的关系。结果HbA1c〉9.3g/L时,其与NPH终剂量明显相关(r=0.635,P〈0.01);治疗前五点血糖的总平均值与HbA1c的相关性最好,其次为空腹血糖。认为HbA1c水平对NPH终剂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指导T2DM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选择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A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0例(B组)及健康查体者60例(C组),对3组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凝血系列的测定。并对A组于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分为轻、中、重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4周,观察其预后。发现A组HbA1c水平较B、C组增高;轻、中、重组在HbA1c水平上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根据预后分组,各组间HbA1c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除无变化组与恶化组间)。认为HbA1c可能是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否作为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情况及病情评估的一个指标.方法 选择非糖尿病的ACS患者60例,测定其血清HbA1c水平,同时测定随机血糖、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糖尿病的ACS患者血清HbA1c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P<0.01),且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s=0.725,P=0.002);与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呈显著正相关(rs=0.665,P=0.007);与LDL-C有较弱相关性(rs=0.535,P=0.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A1c水平与肌钙蛋白I(rs=0.41,P=0.129)、CK-MB(rs=0.415,P=0.124)没有相关性.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支数呈明显正相关(rs=0.813,P=0.006);与Jenkins积分呈正相关(rs=0.745,P=0.022).结论 HbA1c可反映非糖尿病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高发及预后不良的一个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HbA1c衰减动力学. 方法 选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并可持续控制血糖患者41例,随访3个月血糖和HbA1c水平,建立HbA1c衰减动力学模型. 结果 血糖达标后,HbA1c于1周后开始下降,其后下降基本呈线性,衷减速率0.071(0.062,0.077)%/d,半衰期39.4(31.7,44.6)d,衰减方程y=-0.0706×(x-7)+治疗前HbA1c. 结论 T2DM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后,根据HbA1c衰减方程计算结果,与相应时间点HbA1c检测值比较,可初步判断HbA1c是否能达标,并指导治疗措施调整.  相似文献   

7.
李玫玫  赵秀娥 《山东医药》2007,47(27):156-157
测定68例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6%-7%就诊者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2hPG),研究HbA1c对糖耐量受损(IGT)的诊断价值。发现IGT患者(2hPG≥7.8mmol/L)与血糖正常者(2hPG〈7.8mmol/L)HbA1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HbA1c对IGT的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制血糖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60例EH合并T2DM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检测均〉8.0 mmol/L,在给予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行控制血糖治疗3月后复查HbA1c,根据检测指标分为2组:A组为HbA1c达标组(HbA1c〈7.0 mmol/L),B组为HbA1c未达标组(HbA1c〉7.0 mmol/L)。控制血糖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比较患者BPV的变化。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24hSSD)和24 h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舒张压变异(nDSD)。结果 (1)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D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24hSSD、dSSD、nSSD有显著差异(P〈0.05)。(2)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未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均无显著差异(P〉0.05),nSSD有显著差异(P〈0.05)。(3)EH合并T2DM患者24hSSD、24hDSD变化与HbA1c含量呈正相关(r=0.531、0.667,P〈0.05)。结论在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控制血糖治疗可显著改善EH合并T2DM患者的BPV,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情况对预混胰岛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A1chieve是一项为期24周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的关于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入选患者为经医师判断需要使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包括严重低血糖在内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基线因素中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结果 共有4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4 100例中54.2%为男性,年龄(56.2±13.6)岁.研究期间未发生SADR.治疗后HbA1c由(9.3±2.1)%下降至(7.0±1.0)%;FPG由(10.2±3.3) mmol/L下降至(6.8±1.3) mmol/L;早、午、晚餐后2hPG的变化值分别为(-5.6±4.7)、(-4.9±4.3)、(-4.2±4.1)mmol/L(P值均<0.001);HbA1c达标率(<7.0%)由9.7%上升至5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HbA1c、FPG、2hPG与达标率呈负相关.结论 较低的基线HbA1c、FPG、2hPG是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7.0%)的预测因素.提示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尽早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更有助于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预测价值。 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连续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句容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24 h内是否出现sICH分为非sICH组和sICH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1c与sICH及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预后(mRs>2分)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142例患者,其中sICH组26例(18.3%)患者,非sICH组116(81.7%)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栓史、高HbA1c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率分别为38%(10/26)、19%(22/1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发病至溶栓时间、HbA1c、基线NIHSS评分与3个月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结论HbA1c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sICH和3个月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日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漂移幅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新诊断T2DM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日内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HbA1c、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之间的关系。结果(1)他DM患者HbA1c与全天8次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70,P均〈0.01),与PPGE不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及中、晚餐后2h血糖进入最后的方程(校正R^2=0.566,P〈0.01)。(2)HbA1c与全天不同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74,P均〈0.01),晚餐前1h、晚餐后2~3h及晨3:00~6:00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3)CGMS所示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相关性最强(r=0.81,P〈0.01)。(4)MAGE与HbA1c不相关(P〉0.05),三餐PPGE及晨3:00的血糖水平为影响MAGE的独立参与因素(校正R^2=0.427,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因此,他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将糖化血红蛋白(HbA 1c)≥6.5%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会通过改变红细胞寿命、血红蛋白糖基化速率或干扰HbA 1c的检测,从而独立于血糖浓度影响HbA 1c的水平。这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包括贫血、慢性肾衰竭、妊娠、年龄...  相似文献   

13.
糖化血红蛋白 A1c(haemoglobinA1c,HbA1c)能回顾性了解受测者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HbA1c 已被临床视为评估糖尿病(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对金标准,其重要性已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达到共识。国外已有研究显示 HbA1c 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HbA1c 在心衰诊治方面亦有其相应价值,本文就 HbA1c 与心力衰竭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的132例患者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1例)和非糖尿病组(41例),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非冠心病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HbA1c和血脂异常的特点。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在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并发血脂异常、并发高血压比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但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糖尿病组患者的FPG和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糖尿病组患者TG和L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低HDL-C是二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结论:并发糖尿病的AMI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异常,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的检测和降糖、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已有几十年历史。尽管近年来HbA1c的检测方法、计量单位以及标准化日臻完善,但迄今为止的指南仍没有推荐使用HbA1c筛查与诊断糖尿病,而是通过检测空腹或糖负荷之后的血清葡萄糖来筛查与诊断糖尿病。鉴于现有诊断方法存在的缺陷,以及近年来HbA1c检测技术的进步,HbA1c用于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已成为一种趋势。在第69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由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以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指出,将HbA1c≥6.5%作为筛查与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具有合理性,其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也较为满意,其与血糖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诊断的敏感性,更有利于临床实践。但是,临床医生需要了解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HbA1c的标准化、HbA1c用于筛查与诊断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基于HbA1c与血糖检测的糖尿病筛查标准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的相关性,为临床全面评价GA和HbA1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6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静脉空腹血糖(FPG)、HbA1c、GA、空腹C肽(FCP)及餐后2h血糖(2hPBG)、餐后2hC肽(2hCP)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采用MAGE和SDBG评估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程度,采用CGM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整体血糖水平。结果(1)6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6例、女314例。年龄(66±6)岁,糖尿病病程[8.0(4.0~13.8)]年,HbA1c为[8.2(6.7~9.6)]%,GA为[21.1(17.6~25.9)]%,MAGE为[5.3(3.9~7.2)]mmol/L,SDBG为[2.1(1.6~2.7)]mmol/L,MBG为[8.6(7.3~10.1)]mmol/L。(2)单相关分析GA与HbA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6,P<0.01)。GA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670,0.650,均P<0.01);HbA1c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634,0.661,均P<0.01)。(3)单相关分析GA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29,均P<0.01);HbA1c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7、0.495,均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A水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和SDBG水平独立相关。结论与HbA1c相比,GA能更好地反映餐后血糖的水平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将我院门诊就诊的57例糖尿病人,既往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即空腹血糖〉7.0mm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患者,加用可溶性膳食纤维(SPF)治疗,同时每日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8周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上述各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餐后2小时血糖、HbA1c下降明显,其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P〈0.05)。结论:SDF与降糖药合用,对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1c有明显协同治疗作用,在用药期间,除少数患者腹部轻度胀气,肛门排气较多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与动态血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雁  李融 《山东医药》2010,50(45):52-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动态血糖的相关性。方法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动态血糖监测,并测定HbA1c,按HbA1c水平高低依次分为A、B、C组,分析动态血糖及动态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与HbA1c的相关性。结果平均血糖、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血糖平均值、SDBG与HbA1c均呈正相关(r=0.746、0.731、0.550、0.543、0.475、0.658,P均〈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动态血糖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随访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20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60岁≤年龄<70岁57例、70岁≤年龄<80岁51例、年龄≥80岁92例)、糖尿病病程(病程<10年57例、10年≤病程<20年89例、病程≥20年54例)、基线HbA1c(HbA1c<6.5%74例、6.5%≤HbA1c<7.5%72例、HbA1c≥7.5%54例)分别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长期随访期间HbA1c水平的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12.5年。不同年龄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HbA1c控制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10年组比较,糖尿病病程≥20年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升高(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降低(P<0.05);随着基线HbA1c增加,随访期间HbA1c均值逐渐增加(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逐渐降低(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HbA1c(OR=5.73,95%CI 3.02~10.88,P<0.001)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老年2型糖尿病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其中基线HbA1c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观察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台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HbA1c〉7.5%)患者40例,用药后FBG、2hBG和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3、4、8、12、24周的FBG、2hB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25)。结论来得时与瑞格列奈合用司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早期分泌,有效降低血糖,使血糖平稳,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代谢控制,临床应用完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