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2年11月至1986年末,本院共作心脏瓣膜置换术11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60例。年龄13~50岁,平均29岁。本组手术病例除2例为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为主动脉窦瘤破裂外,均为风心病。70%病人均合并房颤,心功能Ⅱ级者10例,Ⅲ级者74例,Ⅳ级者30例;心胸比率0.59以下者18例,0.6~0.69者65例,0.7~0.79者25例,0.8以上者6例:施行二尖瓣替换术(MVR)87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4例,双瓣替换术(MAVR)13例;手术近期(1个月内)死亡19例,占16.7%,晚期死亡4例。术后并发低心排16例,死8例。大出血14例,死5例。室性心律失常41例,死4例。血栓栓塞6例死3例。瓣周漏2例,死1例。感染3例,其中绿脓杆菌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我院1986年至1992年间实施的17例瓣膜替换术,全部病人无早期死亡,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心律失常,心功能的不全和肺不张,文章强调良好而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时防治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结合病例,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替换术147例死亡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死亡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了147例死亡患者的多项营养指标,体重评价提示约80.0%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关有营养不良。入院后大部分患者体重降低,入院时平均体重为49.2kg,术前为45.8kg,19例体重下降。多数患者Hb低于正常值,总蛋白和白蛋白在入院之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涂韶松  吴亦志 《浙江医学》1998,20(4):198-199,211
为了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死亡率,分析1987年10月至1997年11月期间施行的49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术33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1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替换术4例,三尖瓣替换术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1个月至10年,晚期死亡4例,生存42例,认为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不断改进手术技术,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的支持治疗,及时正确  相似文献   

5.
198 7年 10月~ 1999年 10月 ,我们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 7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3例 ,女 41例 ,年龄 16~ 6 8岁。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6 8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2例 ,退行性变和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各 1例 ,右心心内膜纤维化症、外伤性三尖瓣腱索断裂各 1例。病程 6个月~ 2 5年 ,平均 12 .4年。曾有心力衰竭史 6 1例。曾行二尖瓣闭式分离术 4例 ,球囊扩张术 1例。心功能按 NYHA分级 : 级 6例 , 级 46例 , 级32例。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5 5例 ,右室肥大 2 5例 ,左室肥大 31例 ,双室肥大 15例。 X线胸片示心胸比…  相似文献   

6.
1987年1月至2000年4月,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700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39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8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213例,三尖瓣替换术8例.158例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死亡44例,死亡率6.3%.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感染和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7.
1980年12月-1995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445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术18例,主要原因是原替换的生物瓣瓣膜变性、穿孔、撕裂和钙化等毁损,造成严重闭锁不全或狭窄而需再次行瓣膜替换术,因患大都有心功能不全而且代偿差,心肌粘连等,不但给手术带来困难。而且心肌保护差,排气困难,故术后常出现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出血多、低心排综合症及脑空气检塞等,死亡率较高,现将我们实践报告。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替换术37例临床分析姜克勤,国鸿锦,郭万红,王乐纯(淄博市中心医院外科,255036)关键词心脏,瓣膜替换术,临床分析我院1989年3月至1994年12月施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3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7例,女性20例...  相似文献   

9.
10.
11.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同时期接收的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瓣膜置换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观察组,瓣膜置换且未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标,根据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在机械通气在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LVEF以及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Dd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4例,出现近期并发症15例次,占23.5%。并发症有股骨上段披裂,人工关节脱位,严重疼痛、感染等。分析了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讨论。为提高该手术的近期效果,对并发症的预防,提出了要注意的几个环节,即适应症及术式选择,术前牵引,入路及操作,股骨颈截骨,髓腔扩大及人工股骨头前倾角的设计,人工关节大小选择,固定及复位,术后引流及肢体稳定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6例(255髋)。股骨颈骨折10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骨关节病45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股骨上段肿瘤9例。结果246例(255髋)患者其中7例已死亡,失访8例,其余231例(235髋)患者随访2.0~9.0年,平均5.5年。发现术后并发症46例,髋关节脱位6例,伤口感染4例,假体松动下沉6例,下肢静脉栓塞3例,股骨骨折1例,疼痛26例。结论合理选择人工假体,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早期病死率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处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同时注意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对31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技术、麻醉、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以及近期和远期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期死亡14例占4.5%。死亡原因占首位的为心律失常和低心排,其次为感染和肾衰;远期死亡9例占2.9%。原因占首位的为栓塞和感染,其次为严重低心排、心律失常和抗凝过度大出血。结果表明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严格的术后抗凝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464例患者中,再入院29例次的再入院原因分析及处理。结果:2例未愈,死亡l例,2例辨周漏者再手术,26例病人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正确的后续治疗,坚持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心脏手术患者体质指数(BMI)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2007-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将患者按BMl分为3组:BMI<20(A组,低体质量组),BMI20~24.9(B组.正常体质量组),BMI>25(C组,超重及肥胖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和预后情况.包括术后感染、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并发症及术后30 d死亡率等.结果 与正常体质量组患者相比,低体质量组与超重及肥胖组的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30 d(包括手术当日)死亡率没有增加.结论 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其BMI在一定范围内异常并不能增加术后的死亡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 -FABP)和CK -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 ,评估H -FABP和CK -MB心脏瓣膜置换病人围术期心肌损害的诊断效率。方法  14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手术病人 ,分别在中心静脉开放后 (T1) ,体外循环前即刻 (T2 ) ,主动脉开放即刻 (T3) ,主动脉开放 1h(T4 ) ,主动脉开放 2h(T5)主动脉开放 3h(T6 ) ,主动脉开放 18h(T7) ,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 -FABP和CK -MB。结果 H -FABP值在体外循环前即明显升高 ,主动脉开放即刻升高数 10倍 ,阳性率达10 0 % ,主动脉开放 1h达到高峰 ,主动脉开放 3h明显下降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18h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CK -MB升高的时间迟于H -FABP ,仅在主动脉开放时才有明显变化 ,阳性率 78 6 % ,主动脉开放 1h阳性率 10 0 % ,主动脉开放 18h阳性率 78 6 %。结论 H -FABP与CK -MB相比具有变化早恢复快的特点 ,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于心肌损伤的及时变化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