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尚缺乏严谨规范的设计,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还未能形成,近年来在中医诊断界兴起的有关疾病证素特点的研究,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祖国医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医家们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归属于中医"瘟疫"、"伏气温病"、"虚劳"的范畴,并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临床干预、诊疗方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其中医病因病机复杂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证候分布多样性的特点,更加凸显中医"治未病"的早期干预、"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易感性"的体质学说、"全身性"的整体观念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对艾滋病中医基础研究评述,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从以上4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特色和优势,为更好发挥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优势的基础和前提,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运用文献学、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艾滋病中医证候数据库,初步掌握了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拟定了艾滋病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辨证标准,搭建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对"十二五"艾滋病中医证候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技术运用到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方法:搜索近年来关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查找有关艾滋病的中医传统证候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等多个领域。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为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为阐明艾滋病中医证候实质,构建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及对中医证本质认识的深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已经从症状、体征为主体,发展到了目前的分子基因水平。众多中医药工作者在基因层面上对冠心病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证候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证候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等,涉及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阻证、心阳虚证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现有证候模型实现了中医病因病机层面研究的突破,但忽略了体质与病证的相关性,导致了病证的多样化,难以体现中医证候的内涵。本课题组构想体质-病-证三位一体动物模型,通过体质因素和量表的引入,可纯化造模因素、控制病证多样化、量化诊断和评价体系,为中医证侯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开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热盛痰蒙等。症状频次依次是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胸闷、纳呆、自汗、头痛、消瘦。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分布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为主;症状以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为主。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以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研究。通过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确了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拟定了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量表,确立了艾滋病"培元解毒""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研发了"扶正排毒片""益艾康"等治疗药物,初步构建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10年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从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中医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规范。应将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有机结合,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其发病规律,为进一步中医药防治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病证研究与代谢组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体健康到病理改变,从体质到证候,人体的代谢产物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人体代谢物组,可以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揭示其病理过程,并预示部分疾病的转归.代谢组学与中医体质和证候学的研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基于代谢组学进行人体体质以及结合"辨证论治"和"以方测证"开展证候的现代研究,为"治未病"和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中医药防治理论与代谢组学的结合将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70-1373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及对肺癌研究的逐渐深入,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认识肺癌不啻为一条新的中医特色治疗思路。文章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学特征及中医体质对肺癌的成因认识、与证候相关性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中医体质学在肺癌的预防与治疗中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药治疗优势,越来越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选择中药调整月经周期,寻求自然妊娠。从年龄因素、中医体质因素、中医证候因素方面对PCOS不孕症患者受孕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并阐释生殖内分泌水平与中医体质、证候证型之间的联系。提出根据对影响PCOS不孕症因素的分析,可客观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从而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改善受孕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功能,深度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的文献趋势。方法以"艾滋病、中医证候"为主题词,或"艾滋病、AIDS、HIV感染、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类型"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2005年—2014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结果 CNKI数据库2005年—2014共检索到69篇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杂志》和《中医学报》发表文献量最多。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文献进行分析,为了解该领域的概况、现状和研究热点难点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证候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疗效"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研究中,但证候疗效评价的内容、指标与评价方法在中医药界并未形成共识.针对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评价问题,从目前"证候疗效"评价的内容、主要指标与证候疗效的加权平均积分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证候疗效"评价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中医文献中与抑郁症相关的病症、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证候研究、中医治疗临床研究、中医治疗机理研究方面将2003年以来有关抑郁症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评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迅速,有关中医体质的研究及探讨日渐增多,国家教育部已将中医体质医学确立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十五"及"211"重点发展学科。从中医体质学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的无症状期进行体质分型,并引入疾病的一级防治中,对预防和控制病程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极大的意义。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肺部感染的证候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该文收集了近20年来中医药在艾滋病领域研究的文献,从疾病的归属、渊源、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临床治疗学以及中药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梳理与总结,全方位展示了中医药在艾滋病领域中的进展,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诊治艾滋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研究显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阻断或逆转其发生发展对肝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抗肝纤维化防治措施和药物逐渐得到广泛重视与肯定,尤其中医药的潜在优势得到普遍关注。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疗效的基础,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研究对提升临床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中医证候分型繁杂、缺乏统一性等问题。本文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证候客观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问题与展望,以期为建立统一、规范、客观的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