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1—2018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河北省输入性登革热发病情况及病例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河北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4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除2月外,全年均有病例输入,5—10月为高峰(占72.22%)。报告地区以保定和石家庄为主(59.26%);男女比为6.71∶1,20~49岁年龄组占85.18%,职业分布以农民(20例,占37.04%)最多。48例有明确输入来源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来源于亚洲(36例,75.00%),非洲(10例,占20.83%)、大洋洲(2例,占4.17%)。境内输入广东省和湖南省各1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6.7 d。临床诊断病例1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5例。结论 河北省2011—2018年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波动上升趋势。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苏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和疫情变化特点,为制订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江苏省2011—201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江苏省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86例,以轻型病例为主,无死亡病例,总体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P=0.016)。有明确输入来源81例,除广东省输入3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主要以亚洲为主(68例,占83.95%)。全年均有病例输入,6—11月为高峰(占71.4%);报告地区以南京、常州、苏州等地为主;男女比为3.56∶1,20~49岁年龄组占84.88%,职业以工人(20例,占23.3%)、农民(14例,占16.3%)、家务及待业(13例,占15.1%)较多。临床诊断5例,实验室确诊81例。结论江苏省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原则,减轻登革热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6年泉州市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7—2016年泉州市共累计报告106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00例,因输入性病例继发的本地病例6例。全年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8~10月占56.60%,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1例),10月(2例)、11月(3例)。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20~49岁为主。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其中菲律宾66例占66.00%,印度尼西亚15例占15.00%。经Wilcoxon秩和检验,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和本地登革热病例在发病至诊断时间、发病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泉州市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存在发生本地暴发风险,20~4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本地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2011—2019年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南昌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28例,其中输入性病例67例,本地病例61例,平均发病率0.026 8/10万;除湾里区没有病例报告外,其它8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个县区报告本地病例;除1、2月份外,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报告高峰时间为6—10月,占所有病例数的91.41%;病例输入的高峰为6月和8月,占所有输入性病例数的83.58%;本地病例报告高峰为9月,占所有本地病例的78.33%;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4岁,中位数39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9.53%;男性75例,女性5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者最多,达48例(37.50%);其次为农民22例(17.19%),商业服务10例(7.81%),工人8例(6.25%)等;境外输入病例70.18%来自柬埔寨。血清型主要以登革I型为主(97.37%),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南昌市登革热疫情主要以东南亚输入并引起本地暴发流行;加强来自东南亚疫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本地区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对控制登革热疫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福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蚊媒监测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传染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福州市2017—2022年登革热病例资料,比较本土病例和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特征,探索发病影响因素。结果 福州市2017—2022年共报告登革热701例,其中本土病例占80.0%(561例)、输入性病例占20.0%(140例)。本土病例前3位是仓山区、台江区和闽侯县;输入性病例前3位是福清市、仓山区和晋安区,主要来自东南亚;登革热年均发病率1.56/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8.56/10万);6年间登革热本土病例发病高峰在8—10月,输入性病例呈全年散发;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男性占比(84.3%)高于本土病例(50.4%);6年间20~59岁组本土病例占65.8%(369例),而输入性20~59岁组病例占94.3%(132例);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BI)高峰主要在每年6—8月份。结论 福州市2017—2022年输入性病例占20.0%,与本土病例的地区分布、季节分布及主要年龄组等有所不同;福州市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应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例早期发现能力,继续开展常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广东和香港(粤港)地区2004-2006年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比较.方法 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输入性登革热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广东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44例,香港报告93例;广东省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新加坡(13例)、印度尼西亚(9例)、柬埔寨(6例),香港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31例)、菲律宾(16例)、泰国(15例);两地发病高峰期均为7-9月,非高峰期香港的病例数高于广东省;两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广东省1.2:1,香港1.1:1;广东省病例年龄从6~80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63.6%,28/44),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家务及待业为主(占40.9%,18/44);香港病例年龄从10~72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58.1%,54/93),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工人为主(占47.3%,44/93);广东省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多(27:17),而香港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少(35:57);两地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7 d和9 d.结论 造成粤港两地登革热输入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及商务人员在夏季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20年浦东新区共报告45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2.46∶1,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39例,占86.67%)。职业以干部职员和商业服务为主(25例,占55.56%)。病例报告集中在7~10月(35例,占77.78%)。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从东南亚和南亚输入(43例,占95.56%)。33.33%的病例(15例)在入境前已发病。48.89%的病例(22例)首次就诊于三级医院。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 d、5.0 d和7.0 d。登革病毒血清型以1型、3型和2型为主,分别为9例、7例、6例。结论 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疫情较为平稳,均为境外输入。防控重点在于做好出国差旅人员的健康宣教,以及加强边境口岸的监测敏感性和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 0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 017例,输入性病例15例,年发病率为0.00~532.58/10万;2014年报告病例11 840例,发病率为532.58/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共报告11 979例,占发病总数的99.56%。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永平街、棠景街、石井街、新市街、同德街,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50.11%(6 029/12 032)。男性5 995例,女性6 037例,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1.64/10万和74.06/10万,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数最多,共报告7 652例,占发病总数的63.50%。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3 153例,占26.21%),其次为工人(1 229例,占10.21%)。结论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周期性流行等特点,及早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控制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5—2011年广东省恶性疟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所采用的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2005—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的恶性疟病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2005—2011年期间共报告恶性疟115例,死亡5例。所有报告恶性疟患者均有在恶性疟流行区的居留史,其中,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有居留史的恶性疟病例有101例,占87.83%。全省12个地级市中的32个市、县(区)有报告恶性疟病例,广州和深圳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占全省病例数的73.04%(84/115),呈全年分布。男女性别比为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病例总数的83.48%(96/115),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65岁。恶性疟发病以工人、干部和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占总数的59.13%(68/115)。恶性疟诊断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实验室诊断比例占94.78%(109/115)。恶性疟报告病例的62.61%(72/115)来自传染病医院,其次为综合医院,占病例总数的31.30%(36/115)。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中位数平均为72 h,在24 h内完成诊断和治疗的恶性疟病例仅14例,占病例总数的12.17%(14/115)。结论广东省恶性疟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输入疫情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和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对恶性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杜绝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 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 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 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 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 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 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 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 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 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 82.35%(4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以及登革热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泉州市2004—2013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59例,无死亡病例,除2009年外,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病例98.3%(58例)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菲律宾占87.9%。入境前发病33例(55.9%),入境后发病26例(44.1%);病例主要分布在晋江和石狮(83.1%);7~10月高发,共47例(79.7%);男女性别比1.5∶1,年龄4~64岁,其中11~50岁占79.7%(47/59);初诊即考虑登革热仅24例(40.7%)。结论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知识的培训,增强对流行病学史重要性的认识及诊断敏感性;加强重点人群和地区的防控和管理,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和医疗机构及时诊断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连江县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暴发与流行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江县2004—2020年有6年报告登革热疫情,共52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其中本土病例占63.5%、输入性病例占36.5%,呈局部暴发;3次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27/10万(2004年)、0.89/10万(2018年)、2.67/10万(2019年);近几年输入呈常态化;发病高峰在10月;凤城镇病例数占75.0%;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类似。结论连江县登革热暴发流行均为外来输入引发,病原有Ⅰ、Ⅱ、Ⅲ型;外防输入、内防蔓延、及时疫报、措施得当,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浙江省2005-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浙江省2005-2013年登革热疫情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浙江省2005-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294例,除2009年一起在输入性病例后造成本地196例发病的暴发疫情外,其余9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7例是境外输入。输入性病例数每年波动在2~39例之间;7—10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人群发病数最多,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浙江省每年发生登革热输入疫情较为频繁,引发本地感染风险较大,需要加强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佛山市南海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开展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南海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2 208例,年发病率为83.54/10万,死亡1例。疫情持续183 d,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9―10月,共发病2 095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4.88%;疫情波及全区7个镇(街)的250个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989例)、大沥镇(669例)和里水镇(335例),3个镇(街)发病数占全区总发病数的90.35%(1 195/2 208)。男性1 026例,发病率为71.12/10万,女性1 182例,发病率为98.47/10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1)。病例年龄以20~49岁为主,共1 222例,占病例总数的55.34%;发病率则以≥70岁年龄组最高,为241.60/10万。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占17.30%)、商业服务(占16.62%)、工人(占11.91%)、离退休人员(占11.59%)和农民(占11.46%)为主。结论 2014年南海区登革热疫情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散发与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智杰  吴超  陈志辉  刘宏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11-412,415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近6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2005~2010年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44例,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之间。其中5~11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昆明市登革热的主要防控策略是在流行季节做好监测报告工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发病日期,对中国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11年1月—2014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HFM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东莞市虎门镇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报告HFMD 6 996例,累积发病率为264.71/10万。其中,重症患者193例,占2.76%;死亡病例1人。男性4 764例(68.1%),女性2 232例(31.9%),男女性别比为2.13∶1。主要集中在1~4岁儿童(6 295例),占90.0%,其中又以1~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2 667例),占38.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5—9月是发病高峰月份,占全年发病的64.8%。虎门地区户籍居民和广东省外流动人口发病分别占44.3%、41.2%;2014年本地户籍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66.3%。结论东莞市虎门镇HFMD发病率较高,具有明显人群、时间分布特征,1~4岁儿童为高发人群,5—9月为高发季节,该地户籍患者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关部门应根据其流行特征继续加强护控,防止HFMD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