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将22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①证素研究中血瘀证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候,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分类证候研究中虚证以3支以上为主(66.7%),明显高于实证组(30.2%)与虚实夹杂组(47.1%);实证组单支病变为主(41.3%),高于虚证组(25.0%)和虚实夹杂证组(23.6%),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呈现:虚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实证组;3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研究显示,血瘀证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较非血瘀证出现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②Gensini积分研究显示:虚证积分高于虚实夹杂证和实证,即: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3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的积分高于非血瘀证,但二者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虚证和血瘀证的患者冠脉病变累及支数多,病变程度重,提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辨证防治冠心病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证型相兼虚实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 405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寒凝证阳虚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26例(31.1%),双支病变135例(33.3%),三支病变144例(35.6%)。血瘀证和痰浊证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气虚证、阳虚证、气滞证及血瘀证的Gensini计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一证型的单支病变最多,复合证型的双支、三支病变较多(P0.05);实证中单支病变最多,虚证以双支病变最多,本虚标实证则以三支病变最多(P0.05);Gensini分数随着兼夹证的增多而增大(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存在差异,随着证型兼夹增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痹中医辨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胸痹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本虚标实辨证分型,分为标实证组及本虚证组,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胸痹中医辨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各标实证组、各本虚证组Gensini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狭窄程度加重,病变渐趋复杂,由气入血,由实到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瘀积分、冠脉造影及缺血修饰蛋白的关系。方法: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概括性地分为单纯标实证、单纯本虚证、虚实夹杂证,观察各组与血瘀积分、冠脉造影及缺血修饰蛋白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瘀积分、冠脉病变程度、缺血修饰蛋白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瘀积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缺血修饰蛋白与血瘀积分及冠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血瘀积分、冠脉造影及缺血修饰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磊 《河南中医》2009,29(11):1075-107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为冠心病的患者102例,中医辨证分为7型。观察指标:①比较中医分型中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②比较7型之间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结果:①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比较,偏实证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较偏虚证组为重(P〈0.05);②在7型中心血瘀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最多及病变程度最重(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偏实组的患者与偏虚组的患者相比心肌缺血较重,病情相对较重,同时在各证型之间以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最多及病变程度最重,表明此证型患者的病情重,属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冠心病的早期辨证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活动平板试验阴性,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并对证型分布、证型相兼、血瘀证积分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别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证型分布中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而所有病例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这类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狭窄程度较轻。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气滞证、阴虚证为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这类患者的冠脉病变通常较轻,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冠心病中医辨证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总结冠心病中医证型特点。结果证型排名前8位的为气虚血瘀、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寒凝心脉和心阳不振。较常见的本虚证素为气虚、阴虚,标实证素为血瘀、痰浊。结论冠心病属虚实证素相互夹杂之证,证型以单证素和两证素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证组(45例)、虚实夹杂组(62例)和虚证组(43例),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59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期间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记录动态心电图SDNN、SDANN、r MSSD、p NN50指标及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虚证组、虚实夹杂组和实证组SDNN、SDANN、r MSSD指标均出现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实证组相比,虚实夹杂组和虚证组SDNN、SDANN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虚实夹杂组相比,虚证组SDNN、SDANN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证组、虚实夹杂组和虚证组Gensini评分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型与HRV指标中SDNN、SDANN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由实证到虚证的转变过程中,心脏自主神经平衡调节能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稳定期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13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记录其稳定期中医证候与血瘀证计分,并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其血瘀证及其兼证、血瘀证计分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Gensini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以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最为多见,分别占64.9%(85/131)、63.4%(83/131)、64.9%(85/131)。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长度与Gensini评分的数值均高于非血瘀证者(P0.05,P0.01)。在血瘀证兼证中,血瘀兼痰浊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长度与Gensini评分的数值均高于非血瘀证者(P0.05);血瘀证计分9分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长度长于血瘀证计分≤9分的患者(P0.05);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血瘀证计分与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104,P=0.241)。结论:血瘀证是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常见证候,血瘀证计分反映了患者血瘀证严重程度,稳定期患者的血瘀证计分与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415例胸痹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15例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间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结果:胸痹心痛虚实证候间及具体的6个辨证分型间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三组实证之间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031);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三组虚证之间,除心肾阴虚与心肾阳虚两组可见显著差异外(P<0.0031),其余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031);四组实证与三组虚证间的两两比较,除痰浊内阻、寒凝心脉证与心肾阳虚证未见统计学差异外(P>0.0031),其余两两比较可见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31)。结论:胸痹心痛中医不同辨证分型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胸痹心痛实证较虚证的冠脉病变发生率高且病变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外周血白细胞测定,采用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评分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瘀证积分以寒凝血瘀最高,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外周血白细胞亦最高;其次为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阻络、气虚痰凝。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中医证型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5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的特点.结果各证型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阻心脉证组>心肾阴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阳气虚衰证组>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痰阻心脉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证组>心肾阴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综合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积分)从大到小依次为:1)Leaman积分为痰阻心脉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心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气虚证组;2)Gesini积分为痰阻心脉证组>心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心血瘀阻证组.将病人分为痰阻心脉证组和非痰阻心脉证组,则无论ACS患者所占比例还是冠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综合严重程度,均为痰阻心脉证组>非痰阻心脉证组.结论痰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应重视治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85例入选病例的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瘀证和气虚证为冠心病主要证候,辨证为血瘀证和气虚证的患者更可能诊断为冠心病,具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同样更可能罹患冠心病.气虚证及气虚血瘀证冠状动脉病变类型以多支病变为主,提示气虚在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气虚证和血瘀证是冠状动心病的主要证候,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同时气虚贯穿本病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及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辨证分型,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和危险度分层,并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脉造影结果,并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检测患者的血清t-PA和PAI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6例患者中,低危(18例)、中危(44例)和高危(24例)组之间,随着危险分层的递增,血瘀证积分和Gensini积分均增加,经比较各组间有差异性存在(P<0.05)。而单支病变主要出现在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显著;三支病变多发生在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显著;双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性病变在中、高危组之间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瘀证积分在各证型间经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Gensini积分按气虚血瘀证(15例)、气滞血瘀证(18例)、痰浊寒凝证(33例)和寒凝血瘀证(20例)顺序升高。在中医证型中,t-PA数值按照痰浊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顺序升高;而PAI数值按痰浊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顺序降低,与t-PA相反,且两组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验证证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寻找辨证客观化指标,为中医药干预不稳定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中医证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多以单支、双支病变为主,痰浊壅塞型多见3支以上病变。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痰浊壅塞型病变积分最高。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痰浊壅塞型是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影像学反映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方法:对69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冠脉造影结果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具有血瘀表现。其中血瘀寒凝患者所占冠状动脉病变例数虽少,但血管病变支数发病最多;血瘀气滞和阴虚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较少,且病变程度也较轻;血瘀阳脱和阳虚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多为重度狭窄。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血瘀证候积分值越大,血瘀程度也越重,它们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不同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15例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间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结果:胸痹心痛虚实证候间及具体的6个辨证分型间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三组实证之间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031);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三组虚证之间,除心肾阴虚与心肾阳虚两组间可见显著差异外(P<0.0031),其余两两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031);四组实证与三组虚证间的两两比较,除痰浊内阻、寒凝心脉证与心肾阳虚证未见统计学差异外(P>0.0031),其余两两比较可见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31)。结论:胸痹心痛中医不同辨证分型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胸痹心痛实证较虚证的冠脉病变发生率高,且病变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23-72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1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脾两虚及心肾阴虚5种证型。另外选取非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组hs-CRP水平,并对入选患者进行相应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hs-CR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血瘀组、痰瘀互阻组和阳虚寒凝组hs-CRP含量均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损害程度也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且主要以重度狭窄为主(P<0.05);hs-CRP与狭窄程度总积分相关性比较发现hs-CRP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8752,P=0.01)。结论: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主要证型,hs-CRP的含量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25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永明  蒋梅先 《北京中医》2005,24(3):131-13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 5 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的特点。结果 各证型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阻心脉证组>心肾阴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阳气虚衰证组>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痰阻心脉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证组>心肾阴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综合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积分)从大到小依次为:1)Leaman积分为痰阻心脉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心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气虚证组;2 )Gesini积分为痰阻心脉证组>心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证组>阳气虚衰证组>心血瘀阻证组。将病人分为痰阻心脉证组和非痰阻心脉证组,则无论ACS患者所占比例还是冠脉病变范围及病变综合严重程度,均为痰阻心脉证组>非痰阻心脉证组。结论 痰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应重视治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