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颐  霍凤 《中医药导报》2011,17(3):19-2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治疗组1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给予相同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辨证服用中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血小板、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踝肱指数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 ,ASO)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为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血管的表现 ,属于祖国医学“脱疽”等范畴。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失衡 ,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 ,除手术、药物内服、静脉注射治疗外 ,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介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 ,以供参考。1 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 ,利用组方中药煎汤后 ,对患部熏蒸和浸浴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熏洗可增加患肢血…  相似文献   

3.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保守治疗适应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保守治疗预后与治疗前血小板、球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四项、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的关系,为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内、外治法及基础治疗的疗效,将150例患者分为愈显组59例、好转组71例、未愈组20例。对3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球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四项、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全血低切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踝肱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踝肱指数值可以作为选择保守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的125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治疗2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hs-CRP、IL-6及IL-1)、血脂指标水平(TC、TG、LDL-C及HDL-C)的差异。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42.19%,好转率45.31%,无效率12.5%;对照组治愈率26.23%,好转率42.62%,无效率31.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炎症因子比较:治疗后,两组TNF-α、hs-CRP、IL-6及IL-1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降幅大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TC、TG、LDL-C下降而HDL-C上升,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可显著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死期的临床疗效,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病人,主要由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尿病患者。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的血流减少,引起相应的脏器或四肢供血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如腹主-髂动脉、股-胭动脉等处。本病属常见病、多发病,男女罹患比例为4:1,发病年龄多见于45-60岁之间。每年大约有4000万-5000万人因血管病而截肢,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每10万人当中每年约有720人死于血管系统疾病,其中24%是死于肢体血管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  相似文献   

7.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此病是该年龄段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截肢率高.自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路路通注射液静滴治疗本病79例,并对其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临床效果,从2003年4月-2004年12月,笔者观察了运用红花牌血府逐瘀胶囊治疗38例的临床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玉萍  李中玉  李明道 《陕西中医》2005,26(11):1176-117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本症分为阳虚血瘀型、寒湿痰凝型、血瘀热毒型、气虚血瘀型论治,并设对照组采用脉络宁、复方丹参注射液、肠溶性阿斯匹林、抗生素等治疗。结果治疗组160例总有效率94.37%,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80%。提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理。方法:观察4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血管活性因子水平,载脂蛋白及血管造影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高ET、低NO血症,存在载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存在患肢主干动脉闭塞、侧枝循环减少的现象;治疗后30例显效患者血浆ET、NO等血管活性因子、载脂蛋白水平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P〈0.01),  相似文献   

11.
血瘀型用丹参通脉汤:丹参30g,赤芍60g,当归、川芎、鸡血藤、川牛膝各15g。湿热下注型用四妙勇安汤:金银花、元参各30g,当归、赤芍、牛膝各15g,黄芩、黄柏、山栀子、连翘、苍术、防已、紫草、生甘草各10g,红花、木通各6g。热毒型用清热解毒饮:金银花、公英各30g,当归、赤芍、丹参、野菊花、漏芦、连翘各15g,桃仁、红花、白芷、皂角刺、黄芪各10g,生甘草5g。日1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12.
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XFZY)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E1(PGE1)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动脉狭窄程度及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结果 XFZY组显效率为82.9%,对照组为54.8%(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动脉狭窄程度等指标均有改善,XFZY组较治疗前可明显提高ABI(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注射液合用能显著改善ASO患者肢体缺血症状,增加组织灌流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Ⅰ、Ⅱ期)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以0.9%氯化钠10ml加入凯时注射液10ug,静脉推注,1次/d,口服拜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自拟中药温经活血化痰汤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87.9%(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有改善下肢动脉血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鹏辉  衡先培 《河南中医》2011,31(6):695-697
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消渴病”的变证。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认为应在原有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结合中西医内治外洗方法,同时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进行治疗。笔者从经方验方加减、名师经验、中药制剂治疗、中药单方治疗、中医外治6个方面综述中医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龙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3-1064
目的:评价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作用。方法: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2个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NO、ET-1水平。结果:葛根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T-1水平,而使NO水平升高。结论:葛根索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脱疽)是一种由于动脉内膜粥样改变,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的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常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些年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医治疗该病的方式多样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指由于体内大、中型血管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患者患肢远端出现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引起患肢坏疽截肢,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一种全身性的危险疾病,好发于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等多处大、中型动脉。近年来,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探讨了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益气活血法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ros-isobliterans(简称ASO),为下肢血流速度异常,以及血液凝固性亢进,但主要病变为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此病在我国並不少见,但由于重视不够,常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混淆引起误诊。我们在诊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简称TAO)的同时,治疗本病106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性98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者为31岁,最大者为77岁,40岁以下18例,60岁以上12例,41~60岁之间占71.7%左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治疗Ⅰ、Ⅱ期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5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服通痹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60天为1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对照组为61.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除对照组静息痛外)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除间歇性跋行外)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脂各项(除对照组HDL—C外)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除HDL—C外)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Ⅰ、Ⅱ期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系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以下肢为多见,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脱疽”范畴。动脉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血液供应不足,发生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肢端发凉、疼痛和跛行,严重者可引起脚趾溃疡与坏疽。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但尚无有效药物及确切疗法来根治,复发率高。因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人到中老年,元气多虚,气血运行失常,王清任独具慧眼,指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淤。”而致淤血闭阻脉道。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正气亏虚,淤血阻络,治疗应益气扶正,活血通络。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