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是疳证等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当以益气、升阳、泻火为法,并根据脾虚气陷、阴火上乘所产生的热毒、湿浊、痰瘀等病邪而作随证加减,方选李氏"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准确判断气虚、阳陷、火郁或者其它病邪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诊治疳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阴火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详实于《脾胃论》,但其中并没有对阴火的本质做出详细解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有很多不同见解。主要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相火离位、阴火非火四种观点,但是以上观点仍不能较全面解释阴火。现通过复习李东垣对于阴火的论述,并结合个人对气机循环的理解,同时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得出阴火的本质是脾胃之气在受劳倦,饥饱失宜或七情内伤的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和受纳腐熟的功能受损,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的原理为健运中焦,恢复脾胃运化谷食的正常功能,使阴火所生乏源,再以风药泻之,则元气复,阴火散。  相似文献   

3.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脾胃论》以及《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分别从阴火的由来、范畴,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面对阴火论进行阐释。通过研读李东垣原文,认为阴火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升阳散火、甘寒泻火、饮食及情志调节等。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2016,(7)
立足于《脾胃论》以及《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分别从阴火的由来、范畴,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面对阴火论进行阐释。通过研读李东垣原文,认为阴火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升阳散火、甘寒泻火、饮食及情志调节等。  相似文献   

7.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历经疫病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东垣以清热解毒法合升阳散火法治疗头面疫毒大头瘟,是“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为后世温热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当今临床也应用广泛,不拘于大头瘟一病。在壬辰疫病发热的治疗中,李东垣反对时医以“伤寒”论治,观察到群体脾胃内伤是发病基础,认为发热是由内伤所致,归入“阴火”范畴,采取补脾胃、升阳散火,再酌加清热药的方法治疗,其“甘温除热法”当理解为“甘温+除热药”的组方模式。根据李东垣的实践经验,有脾胃内伤基础的疫病发热或外感发热均可依“阴火”辨治,莫拘于“内伤”一语而将甘温除热法排除在外感热证的治疗之外,对当今的疫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12.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4.
阴火理论作为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就论述阴火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并探讨阴火是糖尿病与炎症学说的重要切入点,提出"补脾益气,升阳泻火"法作为糖尿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5.
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与治疗,认为其发病以脾胃虚损为本,气滞、火热、痰瘀等为标,以补益脾胃、升阳泻火为主要治疗大法,临证权变,或甘温益气、补脾建中,或升阳散火、佐以甘寒,或调畅情志、顺达气机,或活血祛邪、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6.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17.
陈宽厚 《新中医》2015,47(2):306-307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白芍、独活、羌活、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立方依据于"火郁发之"之理论。李东垣创造性地将"火"分为阴火、阳火,并创立阴火论,升阳散火汤中所涉及之火即为阴火,由脾胃虚陷所致。笔者谨守病机之旨,以升阳、散火、补中为基本治则,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疑难疾患,颇感应手,兹举隅如下。1发热案张某,男,36岁,2011年8月20日初诊。自诉发热1月余,初因贪凉饮冷,后即出现身热,手足尤甚,烦躁、测体温38℃左右,血常规未见异常,曾输注头孢噻肟钠、病毒唑、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阴火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颇多,其中以阴火理论素受争议.本文联系前人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及治法方面探讨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阴火乃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产生的内生虚火.其病机在于脾胃虚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虚衰而心火独亢,心火为君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致肝火亦亢盛,肝火又可横逆犯脾胃,使元气愈虚,火愈旺,火愈旺,而元气愈虚的恶果,深究其根在于脾胃虚损.治法方面除甘温除热外,尚有甘寒泻火,以补李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积极倡导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李氏尊《黄帝内经》之医理,继承其师易水派名医张元素之药学经验,临证组方中尤以擅长运用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详细论述分析了风药的各种治疗作用。当代众多医家对李东垣运用风药的经验探究及风药的临床使用特点著述颇多,但对风药"升阳"这一显著特性仍有未尽之处。从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特点而言,风药"升阳"的特色包括升阳引经、升阳除湿、升阳解表等几个方面,对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论李杲“阴火”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也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认为:“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构成了李杲“脾胃学说”的三纲鼎立之势,这些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就李杲“阴火”的形成、性质以及治疗等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