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东兰 《光明中医》2013,28(2):237-23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伤寒杂病论》,发扬于后世诸家。几千年来,中医辨证论治为解除人们的疾苦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相承而不衰,其疗效令世人瞩目。中医的"证"是临床思维的产物,辨证是对疾病某阶段病情状态的整体认识,揭示疾病阶段性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医学对胰的归属有多种不同见解,不利于对胰疾病的正确认识,本文通过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本源阴阳五行理论,从传统中医对胰的认识和现代中医对胰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胰的归属进行了阐释和论证,以尊重古人建立的藏象思维结构为基础,不为了标新立异去重建和否定古代先贤建立的思维模式,而是不断地深化古人对这种结构下各脏腑的功能特性认识,结合现代中医学者对胰的一些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在此前提下,笔者从阴阳五行理论与脏腑的联系去统一中医对"胰"的认识,论证胰在中医实质上归属脾。  相似文献   

3.
“辨证”而施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辨证不仅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一个主要方法。中医辨证方法宏富,诸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多种辨证方法的创立,使中医能够多剖面地认识疾病。因此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分析中医辨证过程的思维方法,来探索提高中医辨证质量的途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一、辨证中的主观思维中医临床治病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四诊合参,辨证思维,处方用药。辨证主要是通过对人体整体的直观观察和对各种症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索疾病的本质和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以此来寻找疾病和药  相似文献   

4.
表型组学是一门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学科。识"态"和调"态"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思维和手段。中医学从临床表现到"态"归纳的思维和理念,与表型组学的研究理念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中医学朴素的调"态"整体观为表型组学在基因水平上理解人类疾病多样性提供参考;而利用表型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可以为揭示中医学"态"的本质和"调态"机制提供助力,增强中医治疗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易学、道学、儒学、释学等"四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不仅以"水土"之功来涵养着中医思维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医思维走向,阐述和分析"四学"对中医学思维的影响及中医学在此影响下的发展,明确中医学思维的哲学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特质及其具有的鲜明特征入手,阐明了悟性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思维的主要方法,其具有鲜明悟性特征,是今天中医学者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提出培养中医大学生的悟性思维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中医大学生应从熟读古代经典、避免学习中固有的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的冲突、积极投入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实践等方面加强悟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本文主要从分析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中医辨证思维,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证候"作为中医学对疾病现象特有的认知形式,是中医理论在临床诊疗中最具体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中医原创性思维"象思维"背景下"象-素-候-证"的病机证候要素的整合。从象思维出发,以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结合整体观系统论,探索证候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属性,象思维演绎出的本体论特征在哲学上超越了二元论认识的局限性,也体现人文医学的自觉和回归,作为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内涵具有传承和创新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象思维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医学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象思维,通过象化,阐述了络的含义、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和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补虚药通络的作用原理,为临床应用络病理论辨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特点和对授课对象的学情分析,提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树立学生对中医学的信心——信中医""培养学生对学中医的兴趣——爱中医""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用中医"三个方面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1.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蛔"的本质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从象思维的内涵以及中医与象思维的关系展开,以此角度来诠释"蛔"的内涵,阐释其临床应用,并借以说明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本文试图从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不同疾病可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病机变化,和指导病证结合横向研究三方面加强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反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来认识事物,从对立面中去寻求统一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促使人们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开启思维的能力。中医学的认识特点是整体思辨,强调实用与经验,注重直观思悟。与现代医学相比,常表现出不确定性,难以重复性,缺乏严格系统化。那么中医如何在复杂的防治疾病的认识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呢?除了经验的积累和直觉,弥补自身的缺陷,主要赖于医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中医学常常利用非常规的思维形式作为开发思维的动力。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学术的发展,无不渗透着反向思维。1 反向思维对中医理论形成的意义中医理…  相似文献   

14.
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笔者认为中医学在形成自身基本理论体系时受象思维的影响很深,并将其运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本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四个方面举例探讨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并试从阐述其思维机制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内蕴有多视角的认识维度和强有力的价值指向。认识维度包含整体思维与动态思维、关系思维与求衡思维、直觉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等,价值指向是指具有强有力的引向作用、相对性的解释功能、历史性的建构原则和一定的信念和目标作用。从认识维度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具有中医思维者方为中医。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感知和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学习实践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思维和意识水平的提高,对中医学这门科学形成的个人的态度、观点和方法模式的整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变易思维是构建中医哲学的重要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变易思维的阐释、变易思维在中医学及中医诊断学中的具体体现、对变易思维的思考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辨证和诊法中的变易思维,以期搭建中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是我国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让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我国政府将中医学作为重点学科纳入西医院校的教学任务中。中医学为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多数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充满兴趣,认为中医是安全有效,值得学习的科目,但目前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思维模式不同、教学模式单一、课时少、内容多等,导致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学习并不完全满意,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文章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模式。采用中医医案教学、病案讨论法、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思维方式与临床相结合,将现代医学"脏器""血管""药理"与祖国医学"五脏六腑""经络""中药"进行比较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加强中医经典书目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和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中医,提升学习效果,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最早对于疾病本质的认识可见于《黄帝内经》,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指人体最佳健康状态。其后现代西方医学逐渐提出了"自稳态",并从整体层面、器官层面、组织层面、细胞及分子层面对人体的稳态系统进行进一步论证。从中医、西医对"自稳态"认知的异同,机体自稳调节层次与机制,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自稳调节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自稳态"可作为中医、西医思维整合的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