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2.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3.
<正>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4.
1 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1 1 源流追溯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 ,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 ,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 ,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 ,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 :“邪热久羁 ,无由以泄 ,血为热搏 ,留于经络 ,败为紫血 ,溢于肠胃 ,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 :小腹硬满 ,小便自利 ,至夜发热 ,昼日热减 ,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察大便的情况 ,强调“便色如漆 ,大便反易者 ,是结粪得瘀而润下 ,结粪虽行 ,真元已败 ,多至危殆。”对此 ,郑…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属温疫范畴,治疗上多遵循温病法则。然亦有不少学者从伤寒角度来探讨此病的因证法方规律。根据临床实践报道,应用《伤寒论》中治蓄血证之法与方来治疗出血热少尿期,曾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据此,笔者认为出血热之少尿期与《伤寒论》中的蓄血证较为吻合,可按伤寒之蓄血证进行辨治。一、证脉相似:伤寒蓄血证主症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等。脉多沉涩。仲师谓之蓄血证。瘀血积于下焦,据《伤寒论》及临床所见,有太阳、阳明、少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古今之争,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产生与病人的血络受损有关。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只要符合蓄血证的病机,很多现代疾病都可以参考蓄血三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相似文献   

8.
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 ,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 ,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角度 ,剖析《伤寒论》中蓄血证的概念。认为蓄血证广泛地存在于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 ,治疗蓄血证的经方在目前临床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何赛萍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7-1557,1568
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角度,剖析《伤寒论》中蓄血证的概念。认为蓄血证广泛地存在于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治疗蓄血证的经方在目前临床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书中虽无血瘀之名,然有“血凝涩”、“脉不通”、“血著”等记载,但都是限于对寒凝致瘀的认识。直至《伤寒论》中提出外感热病热瘀结于下焦的蓄血证后.各医家才开始重视温病血瘀理论的研究。通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对温病血瘀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1.
桃核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桃仁承气汤首见于《温疫论》,二者方名相似,又同为治疗蓄血证之方,后世医家不免将其混称,出现一方多名、同名异方的情况。桃核承气汤主治太阳蓄血证;温疫病胃腑实热当下而未下,温病热毒内陷血分形成瘀血,血分热瘀俱重,用桃仁承气汤深入血分,化瘀清热,瘀热共去。采用Jaccard相似度计算桃核承气汤和桃仁承气汤两个方剂药物组成的相似度,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并非一方,药物组成方面的相似度为37.5%,药物剂量方面的相似度为54.37%。《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非温病之桃仁承气汤,二者在方名、源流、药物组成及剂量和用药特点等方面皆有差异,故临床上有关蓄血证辨证用药时要审度病机,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伤寒论》论蓄血证《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时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两种。其中论及太阳蓄血证的有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和抵当丸证,论及阳明蓄血证的主要有237条、257条和258条条文。《伤寒论》对蓄血证的整体认识主…  相似文献   

13.
总结探讨内毒素血症模型兔症状、体征与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相似性的实验体会,认为内毒素血症兔造模后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了较为有规律的三个阶段,分别与卫分证、气分证、营血分证相似,故从内毒素血症模型复制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 ITP)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产生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 ,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皮肤粘膜紫、鼻衄、齿衄、血尿、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本病属中医“血症”范畴 ,在治疗上有较好的疗效。现就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 ,并以“血症”之名概之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症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 ,该书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  相似文献   

15.
王丽娜 《河南中医》1994,14(2):74-75
桃核承气汤临床新用王丽娜山东省龙口市中医院(265701)主题词桃核承气汤/治疗应用,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肾结石/中医药疗法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中为“膀胱蓄血证”而设。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凡是瘀热在里的各种血证,投之...  相似文献   

16.
<正>桃核承气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本方是张仲景为治疗邪热传入下焦与瘀血互结形成下焦蓄血证而创制的方剂。根据《伤寒论》原方,桃核承气汤为蓄血轻证而设。其蓄血者乃瘀热互  相似文献   

17.
<正> 8.犀角地黄汤类方鉴别运用犀角地黄汤见于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十二卷吐血门》。主治“伤寒、温病,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证,及鼻衄吐血不止,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该方虽仅由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四味药组成,但立法精良,反映了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大法,开辟了治疗热入血分,且有瘀血之证的法门,故后世温病学家将之立为血分热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蓄血证有狭义、广义之分,仲景《伤寒论》下焦、膀胱瘀血之蓄血证为狭义蓄血证,其病位包括下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尿道、冲任二脉及精室、胞宫,总以下焦少腹为主。现代中医学对蓄血证的认识有所发展,凡在里之瘀血与邪热深结,无论上、中、下焦,均可纳入广义蓄血证的范畴。以狭义蓄血证的证治规律指导广义蓄血证,临床运用大大扩展了仲景蓄血证经方的适用范围,对仲景"蓄血学说"予以了补充和完善。蓄血证的辨证治疗,宜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主导,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补充,两者结合方可形成完整的蓄血证辨治论治体系,并能有效指导临床,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的原文精神为核心,围绕其主要临床表现,对太阳蓄血证的蓄血部位进行初步探讨。文中结合有关基础理论,引证相关学说,着重分析小便自利;如狂、发狂;少腹硬满结急太阳蓄血证的三大主要证候与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血脉、血室等部位病因病机的因果关系。提出:太阳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不在膀胱(及其二种假设部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