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总结常用有效药物,探索高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噎膈的内服方剂178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数超过20次的药物共14味,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5个聚类方:C1:半夏、茯苓;C2:陈皮;C3:生姜、甘草;C4:人参、麦冬、当归、白术、旋覆花、甜杏仁;C5:竹茹、干姜、枇杷叶。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噎膈从脾胃论治的方剂居多,注重化痰祛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总结出其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清代医家著作的基础上,对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内服方剂112首,其四气以温、寒、平三类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三类为主,归经以入肝、肾、脾、肺和胃经的药物为主,功效中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其中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阴药和补血药为主;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熟地、甘草、麦冬、白芍、茯苓、生地、人参、山药、茯神、酸枣仁、五味子、北沙参、黄芪、阿胶、白术、枸杞子、牛膝、丹皮、橘红、大枣。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组方用药规律为:①甘温补中、扶正祛邪;②平调脏腑,共治气血;③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本院近六年来治疗黄褐斑的中药方剂,按功用分门别类,统计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结果:黄褐斑主要的治疗药物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补肾健脾。结论:黄褐斑的主要病理为气血亏虚和气滞血瘀,选用中医内服方剂原则以疏肝健脾、养血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搜集和整理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特点。方法:对运用流湿通经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对其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组方用药特点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定方变法,相得益彰;③心身同治,思辨周全。结论: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适应证型为:①气虚血弱,寒湿阻滞;②肝郁脾虚,湿热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跌打损伤的方剂,挖掘其外用和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并对内服方剂的核心药组进行网络药理分析,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跌打损伤的方剂,从中药组成、性味归经、四气五味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然后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内服方剂核心药组,阐明其有效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结果:共有1027首方剂主治跌打损伤,包含药物97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乳香、没药等;药物以性温,味辛、苦为主;内服方剂常用药对有乳香-没药-血竭、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当归-赤芍等,外用方剂常用药对有乳香-没药-血竭、川乌-草乌、荆芥-防风、当归-赤芍、当归-羌活、当归-独活等。内服方剂核心药组共筛选出有效成分137个,主要通过PTGS2、NCOA2、PGR等65个靶点作用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多条通路,从而发挥治疗跌打损伤的作用。结论:中医治疗跌打损伤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要治法,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的药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的常用药均包含当归、乳香、...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剂的规律。方法:记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喉痹内服方剂,应用EXCEL 2010建立喉痹内服方剂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根据频数分析归纳核心药物,分别运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的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以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作出关联网络图。结果:关于治疗喉痹的内服方剂,共收集到533首方剂涉及381味中药,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甘草、桔梗、玄参、升麻等45味核心药物,总结了6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得出29条药对关联规则。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涉及药物广泛,药物相对集中,以清热、解表、补虚、化痰四类药物最为常用,同时发现药物配伍存在比较固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整理《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在前五的有: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治疗痹证的药物四气属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属性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结论:龚廷贤治疗痹证时强调痰浊致痹,多从脾经论治,同时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0.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癫痫方剂,建立癫痫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关于治疗癫痫的文献中,共涉及532首方剂和488味中药,治疗癫痫的核心药物有朱砂、甘草、人参、牛黄等,用药种类以补虚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对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形成了6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2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祛风止痉、疏肝行气、开窍醒神、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为主,中医治疗癫痫应针对肝风、郁火、积痰、血瘀、气乱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还应考虑正气亏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13.
挖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收集、整理CNKI、VIP、WanFang Data、CBM、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帕金森病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标准的69个方剂中,单药以白芍、熟地黄、天麻、当归、全蝎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平、温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肝、肾经为主,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平肝熄风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高的药对组合为47组,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结果表明,现代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病的整体原则为滋补肝肾、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4.
挖掘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以阿尔茨海默病或含老年性痴呆为主题,收集、整理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标准的113首方剂中,单药石菖蒲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五脏为主,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有6组,因子分析中提取8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归为6大类。结果表明,现代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体原则为补虚开窍、活血祛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口疮的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归纳《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口疮的方剂和药物,并对其性、味、归经及功用进行整理,运用Excel2010、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整理457首治疗口疮的方剂,共有中药289味。方中高频药物为甘草、黄连、黄柏、黄芩、冰片等,多属清热药、补虚药,辅以开窍药等,药性寒平为多,药味多苦甘辛,多归肺胃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后,可得到桔梗-甘草、麦冬-甘草等药对配伍。利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新处方5首,治法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消肿散结。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口疮方剂组方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敛疮生肌为要。研究结果可为现代临床医师辨证治疗口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药物使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运用Excel 2010、Spss 22.0、Weka 3.8等数据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方剂的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484首治疗闭经方剂,其中涉及中药344味。高频药物为当归、白芍、桃仁、大黄、甘草、川芎、牡丹皮、肉桂、牛膝等,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苦、辛、甘,归经多为肝、脾、心、胃经。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当归-白芍、当归-桃仁、桃仁-大黄、大黄-当归、当归-甘草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方剂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对闭经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治疗冠心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文献及CNKI中有关冠心病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及LDA主题模型分别从药物关联性和方剂潜语义分析两个角度对冠心病方剂进行挖掘,分析冠心病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收集冠心病方剂356首,涉及中药318味,药物频次统计结果表明冠心病方剂中的药物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为主。LDA主题模型共得到3个方剂主题,关联规则挖掘得到12个提升度较大的药对组合和药物关联规则。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兼顾理气祛痰,注重标本兼治。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冠心病方剂组成,可以发现其组方规律,为临床冠心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和SPSS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胶质瘤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84年1月—2015年10月以来中医药治疗胶质瘤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分析药物的频次和关联规则,对方剂中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胶质瘤的方剂88首,涉及不同的中药共232种。确定了12个核心药物配伍,六首新方剂和八个高频药群。结论:治疗胶质瘤方剂以平肝熄风、破瘀散结,补气养血和健脾化湿为主,并以辛、苦、甘味,归肝、肾、脾和肺经的中药居多,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胶质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