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23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患脾胃湿热型,气郁质发病后易患肝胃不和型,阳虚质发病后易患脾胃虚弱型。结论:本研究从体质与证型角度启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应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干预和调整,提高中医药疗效,减少复发,并达到对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结合文献报道,从证的形成、传变及转归等方面,阐释体质与证型间的关系;认为"辨体论治"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辨质元”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质元"模型是通过体质辨识因子组成的有机辨识单元进行体质类型识别的模型,体质辨识因子之间通过"质素"有机联系起来。文章依据体质形成过程和中医基础理论阐述"辨质元"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合理性,尝试将体质与证在"辨"的意义上统一,同时讨论了"辨质元"的内涵与外延,展望其在中医体质辨识和指导养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靳锐锋  崔红生  陈秋仪 《陕西中医》2019,(10):1440-1442
OSAHS是一类多因素引起的复杂性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难度大。笔者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对OSAHS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对策与思路进行梳理,提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以及气虚阳虚复合质等患者易患OSAHS,痰瘀互结是OSAHS形成的基础与土壤,三焦气机不利是OSAHS发生发展的病机特点。制定化痰利气消瘀为治疗OSAHS的基本方法,依据病人体质不同,分别以健脾化痰,活血利湿治痰湿内蕴证;清热化痰,活血利湿治湿热蕴结证;理气化痰,活血开窍治气滞血瘀证;益气温阳健脾,活血化痰利湿治气阳两虚、痰瘀互结证。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相结合是治疗OSAHS的有效思路与方法,既能够预防OSAHS发生,又能够控制其进一步发展,符合中医"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人群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探讨其中无症状人群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患者108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两组,有证候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无证候组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两组均进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的比较。结果:有证候组属气阴两虚证者最多,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热互结证最少,3种证型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差别(P0.05);气阴两虚证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最高、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互结证最低。无证候组以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为主,其中气虚质和痰湿质最多,4种体质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别(P0.05)。有证候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证候组(P0.05),无证候组年龄明显小于有证候组(P0.05)。结论:新诊断糖尿病人群可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者,有证候者可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无证候者可辨体质和辨病机。无证候并非"无证可辨",应把"辨体质"与"辨病机"列入中医辨治思想中,补充四诊及辨证论治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王洪彬  赵舒  崔建美  孙娜 《河南中医》2014,(12):2497-2498
人体体质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域由于人们体质类型不同,易患疾病、证候、疾病病程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治病治疗中应该考虑地域性体质因素,做到因地辨质治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医体质学说为指导,通过挖掘问题与困惑,提出冠心病辨体、辨病和辨证研究模式的优化策略,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构建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辨"病"和病证结合的再认识;结合藏象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冠心病的病证融为一体;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3个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2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进而表现为一种以直觉判断和跳跃性思维为特征的疾病辨治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古医籍医案中湿热体质的辨识与诊疗模式,为现代临床湿热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中体质、病名、证候、诊疗模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在古医籍医案中,共发现有体质医案1 474则,湿热体质医案76则,占体质医案总数的5.15%;2)湿热体质医案中涉及疾病48种、证候6种;3)在诊疗模式统计中,以单纯辨体论治所占比例最大,为77.63%,其他为辨体结合辨病和(或)辨证论治者。结论:1)湿热体质医案在古医籍医案中占有一定比例,虽然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已发生变化,但对湿热体质的研究依然十分重要。2)证实湿热体质是痢疾、痹证、淋证等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3)湿热体质医案中存在多种诊疗模式,以辨体论治为主,也有结合辨病及辨证论治者。  相似文献   

10.
肾虚质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推动辨体论治和治未病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长期对体质和辨体论治研究的积累,对肾虚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体质和证候的区别与联系、肾虚质和肾虚证的动物模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肾虚证动物造模中出现证质混用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强调肾虚质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关键是明晰肾虚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把握病理体质与证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从体质学说相关理论出发,对体质因素在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体质与哮喘发病病因有密切关系,体质是哮喘证候形成的基础及哮喘存在有哮喘特异基因等。提出辨体论治哮喘时治病求本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相结合,并以中医体质为手段增强哮喘防治的效果,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  相似文献   

12.
王琦教授作为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的创建人,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思想。着眼于血瘀体质,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与要点,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方面对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想做一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点滴经验,利于更好地掌握王琦教授以体质为本、以体质为核心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13.
灵活运用王琦教授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体、病、证紧密结合应用于诊治胃食管反流病之中。应先辨病,明确诊断,再结合辨证与辨体,确定患者证型及相应体质,综合三方面情况掌握疾病的本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这种治疗模式突破了辨证论治的思维定式,丰富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思路。另外通过分析GERD患者的体质特点,探讨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紧密联系,可充分领悟辨体论治的重要性,进而在诊疗中兼顾调整患者的偏颇体质,以利疾病向愈,同时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达到中医治未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SOM)中医体质及证候的分布情况,探讨"辨体"与"辨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形式对335例SOM患儿进行体质辨识,通过Pearson分析患者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平和质(26.57%)为SOM患儿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气虚质(22.39%)、阳虚质(16.42%)、阴虚质(12.24%)及血瘀质(8.96%)为SOM患儿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且儿童SOM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密切相关.结论 SOM患儿的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辨体"与"辨证"结合的方法纠正偏颇体质,有利于SOM的防治,对降低SOM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瘀体质是中医体质分类中一种基本类型,女子以血为主,更容易形成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女性除一些常见特征外,多伴有月经不调,更易患血瘀证,其血瘀体质成因与女性生理特点、机体衰老、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外界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因此应针对女性血瘀体质的成因,制定调理方案,促使女性血瘀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变,可有效防治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胃息肉为临床常见病,是公认的癌前疾病,检出率增高、易反复,"病"指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其病理组织学分为!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其病理类型与癌变率直接相关;"体"指胃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为正常的平和质以及8种偏颇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证"指胃息肉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痰湿中阻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检索近些年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通过探讨其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体质的相关性,为现代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以及辨证与辨体质的角度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未病思路。强调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从体质过程、身心构成、环境制约三方面入手,调节偏颇体质、不良情志及生活习惯等,以达到防治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目的。并对其主要证型痰湿证、湿热证、气虚证提出具体的治未病方案与措施,利用中医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9.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是中国人九种体质类型中常见的一对性质相反、表现各异的体质类型,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偏颇体质状态。王琦教授在临证中,多应用"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模式进行立法处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指导个体遵循调体原则与要点,应用相关调体方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临证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吴利  张静  黄曾  郑玉英 《中国中医急症》2022,(12):2170-2172
目的 对5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医体质分类及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LDH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LDH“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王琦体质九分法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LDH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和辨证分型。结果 患者的中医偏颇体质以血瘀质(28.84%)、阳虚质(18.60%)和湿热质(15.87%)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血瘀证(36.01%)和湿热证(26.11%)为主;对中医证型分布和体质分类进行Fisher确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 <0.01),提示LDH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证型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LDH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血瘀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主要证型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体质和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需“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