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研究,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1 589例次手术患者中,155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75%;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剖腹探查手术和结肠手术感染发生最高;有56例患者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随访感染占总感染例数的36.13%,随访感染以Ⅰ、Ⅱ类手术为主;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值异常、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SSI发生率就越高;加强手术患者出院后的追踪随访,有助于了解SSI的真实情况;普外科SSI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其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193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4%(13/193)。切口感染率居前3位的手术依次为胆囊切除术(20.00%)、胃肿瘤根治术(16.67%)、肠道修补/切除术(16.00%)。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危险因素的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该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3.
王玉沐  李阳 《中国校医》2022,36(3):224-227
目的 对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 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1%;危险指数等级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随之增加(χ2=23.481,P<0.01),主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调正SSI发病专率分别为4.47%、1.9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P<0.05);手术部位为后颅窝(OR=3.720,P=0.043),持续脑室外引流(OR=4.816,P=0.008),手术时长≥5 h(P<0.05)是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危险指数等级越高、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手术医生职称越低,SSI发病率越高;后颅窝手术及脑室外引流也会增加SSI发病率,应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某院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探讨控制手术切口感染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以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4项危险因素作为危险指数,对2004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该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调查期间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78%.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77%,高于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39%(P〈.001);手术时间〉 h切口感染率为10.53%,高于手术时间〈 h切口感染率1.20%(P〈.001);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03%,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2.72(P〈.001);危险指数增高,切口感染率随之升高(P〈.001).结论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控制,可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找出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以《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为依据,对外科医生进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培训,在监测中发现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跟医师沟通,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专职人员采取主动监测,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每例监测对象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结果共监测开腹手术97台,手术部位感染数为28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8.87%。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感染发病率越高,2、3级手术感染率高达30.77%;个别医师的感染专率达为53.33%;调整感染率最高的是k为47.19%;切口类型越高,感染率越高,Ⅱ类切口感染率为20.83%,Ⅲ类切口感染率为31.51%,2012年5月—2013年5月的感染率水平四个季度依次为:34.62%,31.25%,26.67%,20.83%,呈一个下降的趋势。结论我院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率高于国内的报道,与我院开腹手术多为Ⅱ、Ⅲ类切口有关。但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季度呈下降趋势,故监测整改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乡镇级医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15所乡镇医院2008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SSI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SSI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105例外科术后患者,发生SSI 107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45%、肠道手术感染率为18.75%和前列腺手术感染率为12.56%的SSI最为严重,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有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性质、糖尿病、体质指数.结论 乡镇级医院SSI较严重,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性质、糖尿病、体质指数等多种因素与SS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SSI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发生情况。结果 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NNIS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SSI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肿瘤外科医师手术感染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某院肿瘤外科医师手术感染专率,以督促降低手术后感染率。方法 对2000年各类肿瘤手术感染情况、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并通过危险指数调整,比较主刀医师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 全年共进行各类肿瘤手术398例,医院感染率为15.83%,切口感染率为9.30%;患者健康状况(按美国麻醉学会分级标准定为一类和二类)、伤口类型及手术时间与手术后感染相关。主刀医师感染专率最高为17.02%,经危险指数调整后,最高感染专率为13.64%;危险指数增高,感染率随之升高。结论 肿瘤外科手术后感染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与手术操作水平及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切口类型相关,应充分重视各类危险因素,改进存在问题,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出院后随访对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实际发生情况,探讨出院后随访对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08年3月1日-9月30日普通外科1589例次住院手术患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手术患者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出院30 d时电话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1589例次手术患者中发生SSI 155例次,例次感染率为9.75%,其中住院期间发生99例次(63.87%),出院后发生56例次(36.13%);出院患者实际回访率达95.78%,随访感染主要发生在Ⅰ、Ⅱ类手术切口类型,占随访感染的87.50%,出院后56例次SSI主要发生在乳腺、阑尾、胆道手术,占随访感染的51.79%.结论 在进行SSI目标性监测研究时,应使用标准的监控方法,加强对手术患者出院后的追踪随访,才能获得更有效的监测数据,有助于获得SSI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
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现状,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09年15个临床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计监测手术病例8599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44例,感染率为0.51%;其中,Ⅰ类切口手术4717例,发生医院感染4例,感染率为0.08%,Ⅱ类切口手术3882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感染率为1.03%;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298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405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2例,感染率为0.54%,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148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为1.35%,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7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2.60%。结论随着手术切口污染程度的增加和危险指数(包含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和ASA患者病情评估)评分的增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其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手术部位感染(SSI)例次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索患者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等因素对S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2007—2017年在某三级口腔专科医院住院并接受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SSI例次发病率变化趋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风险。结果 2007—2017年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SSI例次发病率为0.33%~0.93%,平均发病率为0.71%;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高的患者,SSI例次发病率及发生风险高;2009年SSI例次发病率最低,ASA评分为P1的手术患者、手术危险指数为1级的手术,SSI例次发病率下降,分别自2011年的0.72%和2.79%下降至2017年的0.42%和1.54%,下降幅度在41%以上。结论口腔颌面部SSI例次发病率在11年间有所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患者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的升高,手术患者SSI例次发病率及发生风险亦逐渐升高,诊疗环境可能是SSI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目的 探讨影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各调查因素对切口感染率的影响,筛选出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26%,Ⅰ类切口感染率为0.80%,Ⅱ、Ⅲ类切口感染率为7.03%;性别、年龄、肥胖、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均是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测与调控有利于降低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特点和高危因素,为肝胆外科患者SS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观察并记录患者SSI情况,及时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分析感染率、感染程度、手术时间等相应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21例发生SSI,发生率为3.84%,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2.82%,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3.15%,急诊与择期手术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切口55例无SSI发生,Ⅱ类切口486例发生SSI 20例,发生率4.12%,Ⅲ类切口6例,SSI发生1例,发生率16.67%,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手术时间≤2.5h的患者共410例,切口感染者8例,感染率1.95%;手术时间>2.5h的患者共137例,切口感染者13例,感染率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胆外科SSI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危险指数等多种因素有关,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确定监测对象,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根据病历记载、现场切口查看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情况.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625例,SSI发生率为4.48%,以阑尾切除术感染率最高,为12.82%;术中出血量≥1500ml者感染率为20.00%,高于出血量<1500 ml者感染率的4.23%(x2 =5.72,P=0.017);开放性切口者感染率23.08%,高于闭合性切口者感染率的4.08%(x2=10.37,P=0.001);手术前患者具有全身感染者感染率18.42%,高于未合并感染者感染率的3.58%(x2=18.38,P<0.001);Ⅰ类切口感染率2.06%、Ⅱ类切口感染率35.29%、Ⅲ类切口感染率13.04%、Ⅳ类切口感染率19.23%(x2=20.70,P<0.001);手术危险指数0分感染率2.44%、1分感染率7.10%、2分感染率8.00%、3分感染率14.29%(x2=9.75,P=0.021);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2 h者感染率高于使用时间<72 h者,28.6%的SSI发生于拆线后,其中Ⅰ、Ⅱ类切口拆线后感染发生比例为35.29%,高于Ⅲ、Ⅳ类切口拆线后的感染发生比例18.18%.结论 术中出血量、切口类型、术前有无感染性疾病、切口部位是否为开放性创伤、手术危险指数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SSI与腹腔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有效预防控制肝胆外科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296例手术患者,采用前瞻性方法,监测SSI发生率与引起SSI的病原菌分布,观察腹腔感染CRAB的相关因素,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9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SSI 28例,发生率为9.46%;SSI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危险指数等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发生率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较高,为14.02%,急诊手术患者SSI发生率为18.18%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的8.76%;腹腔感染CRAB则与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因素如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有相关性。结论肝胆外科患者SSI、腹腔感染CRAB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对切口感染造成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希望可以进一步减少医院普通外科手术后的感染问题发生概率。方法:对六百例在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信息以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和额分析,通过全面通缉的方式找出医院内部普通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六百例在普通外科进行手术的疾病患者之中,手术结束后切口出现感染问题的有十七例,实际的感染率为2.8%。实际出现感染问题的普通外科手术类型及部位具体有阑尾炎手术部位、结肠手术部位、胆囊手术部位以及乳房手术部位等等,这几种常见的容易发生术后感染的手术实际的感染率为15.8%、29.6%、11.4%以及10.2%。结论:在患者接受普通外科的手术治疗以后,进行手术的具体类型、患者自身的年龄以及身体素质、在医院进行住院的具体时长以及手术切口的实际类型都是会造成手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出现的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针对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骨科1 082例手术患者进行监测,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现场查看切口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情况。结果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1 082例,发生SSI 8例,SSI率为0.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I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植入物7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SI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和SSI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14年4月1日—9月30日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患者665例,发生SSI 14例,SSI发病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类型、皮肤准备方法、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是骨科清洁切口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备皮法、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90 min是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OR95%CI分别为3.96(1.07-14.70)、6.45(1.97-21.11)、4.08(1.35-12.30)]。结论改良备皮法、ASA评分I级及手术持续时间越短可减少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临床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助于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影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个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和调查,并对各因素对切口的感染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主要危险因素筛选出来。结果在医院里,普通外科切口的感染率为4.26%,其中I类切口感染的几率为0.80%;II和III类切口的感染几率为7.03%;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患者的肥胖程度、患者是否患者有糖尿病、所进行手术切口的分类;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性质以及进行手术的时间。结论提高对危险因素的监测频率可以有效的降低普通外科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0年共监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914例,发现手术部位感染15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4%;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方法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2010年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1.64%与2009年的3.45%(19/5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3)。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