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中医将慢性咽炎称为“虚火喉痹”。笔者曾查阅中医文献对“喉痹”病名进行过考证[1]。从《内经》起历代医家一般认为“虚火喉痹”的病机都与阴虚有关,直到明代《景岳全书》才有“阴虚喉痹”和“阳虚喉痹”并立的论述。不知何故,张景岳的论点一直未被后来的医者所...  相似文献   

2.
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此前该病属"痹"、"历节"范畴。元代名医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痛风"这一病名,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一书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证是也。"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症治裁?痛风  相似文献   

3.
罗勇  金江英 《光明中医》2011,26(11):2188-2189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dyndrome,S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中医学认为属于"燥证""渴证""虚劳"等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证治学》称本病为"燥痹"。历代医家对燥证论述颇多,而且对其治疗也各有阐述,  相似文献   

4.
浅谈肺痹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虽然《内经》已提出“肺痹”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肺痹”的论述却较少,建国后编写出版的中医内科教材及相关中医书刊也很少涉及本病,有关“肺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不多。笔者通过搜集古文献有关“肺痹”的论述,探讨其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对其研究打  相似文献   

5.
喉痹浅析     
喉痹现作为咽喉疾病的中医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前贤既将咽喉肿痛类症归属喉痹范畴,又从中分列出喉风、喉痈、喉蛾等病名,其到底是症候,还是病名,各家众说纷纭,未有确切的定论。尤其我国解放后的中医教科书则均将喉痹等同“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例:《中医喉科学》广州中医学院编)的风热、虚火型咽部炎症,更使喉痹概念模糊。对此,笔者不  相似文献   

6.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相似文献   

7.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一般病程效长,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特别是体胖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常有家族遗传性。本病在我国属少见病,但由于血液中嘌呤代谢产物尿酸有一部分来自膳食,而动物的心、肝、肾、脑,以及猪肉、牛羊肉和各种禽类、鱼类中的嘌呤含量较高,所以,在我国以牛羊肉为食的藏民居住地区,本病发生率相对较高。痛风一病的病名,在中医古籍中也有记载,如《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学正传》、《张氏医通》等书中均有痛风的描述。但是,中医所说的痛风,多指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以致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仲不利,昼轻夜重的痹证,亦即《金匮要略》中所称的“历节”病,或后世所谓“白虎历节”。而本病痛风,与中医学中古病名痛风则显然不  相似文献   

8.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9.
痛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风,是现代医学之病名,揣其病因病理,前人早有论述,就有关文献记载其属于中医之“风湿热痹”、“骨痹”范畴。根据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运用中医辨证,分为湿热相搏、瘀热互结与脾肾两虚、瘀血凝滞两型。按各型之主证分别以清热化湿、行血祛风及健脾补肾、活血祛瘀而立法论治,采用中药四妙散加味和参芪乌蛇汤内服;外治以清肿止痛与消肿散瘀,方用消炎止痛膏加青黛,消瘀散外敷,内外兼治,经多年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浊瘀痹——痛风中医病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婉华  顾冬梅  蒋恬 《中医杂志》2011,(17):1521-1522
通过比较现代医学"痛风"与中医学"痛风"的特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并阐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浊瘀痹"可以作为痛风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的中医院医生诊断疾病时,不仅仅要作出疾病的中医诊断病名,也要对其作出西医诊断病名,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医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的传统医学范畴,更是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手段对中医医学作出科学性的分析和验证,与时俱进。"周痹"的一系列临床症候与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的表现相似,因此可将这类疾病归属于周痹的范畴,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角度对周痹作出现代医学的相关解释,这使得中西医联系更为紧密,更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中医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产后痹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古籍中称为"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产后筋脉拘急"产后鸡爪风".产后中风身痛首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产后中风侯中有产后身痛的内容.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分别对"产后筋脉挛急"做了详细论述.与一般痹症不同,产后痹以正虚为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提议,将妇女产褥期、产后百日内所患的风湿病,统称为"产后痹"[1].  相似文献   

13.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的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痞满”等范畴,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该书中称为否、满、否膈等,在《伤寒论》中确定了其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景岳全书》中以“痞满”名立专篇进行论述,此后该病名渐趋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脏寒生满病”。  相似文献   

14.
张玉英 《陕西中医》2001,22(12):763-764
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其病因复杂 ,病理表现多端 ,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而有些风湿类疾病 ,常能使人致残。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内容 ,虽篇幅不多 ,突出了其辨治的要点。其中明言风湿者 ,大多为急性风湿病 ,还有一些内容未言风湿二字 ,但其辨证、用药为风湿类疾病的辨治指出了原则和方法。此将张仲景辨治风湿类疾病的经验及当今临床应用简述如下。   1 对风湿类疾病因病机的认识 风湿病属中医“痹病”范畴 ,也称“痹”、“痹证”等。“痹”作为病名 ,其含义有广、狭义之不同。此所讨论的风湿类疾病主要为狭义…  相似文献   

15.
辛善栋  刘晓波 《光明中医》2013,(12):2665-266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亦可累及脏腑、神经、血管等系统.RA在中医学中没有对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尪痹"、"痹病"等范畴,在中医文献中也有"鹤膝风"、"痛风"、"历节"、"白虎历节风"等病名类似.本文在我科承担青岛市卫生局科技支撑项目"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2010年10月l日至2012年1月1日期间就诊于我科门诊及病房的656名RA患者所用的9518首中药方剂进行相关统计,就其用药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痛风"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中医历来对于痛风的诊治都有确切疗效。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痛风属于中医的"痹病""历节病""白虎历节""痛风""脚气"等范畴,本文概述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进展,从中医学内治法、中医学外治法、中医学综合疗法3个方面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热痹论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临床表现之一,常在夜间突然发作,且疼痛剧烈,中医无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名,但可归属中医内科的肢节痹病的范围。近几年来,笔者在门诊中陆续收治12例,以中医肢节痹病中之热痹论治,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痛、胸痹、心痹病名内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胸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古代文献中相关病名有很多,且同一病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弄清这些中医病名的内涵及沿革,对于开展该病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对心痛、胸痹、心痹这三个主要相关病名作源流探讨。1心痛“心痛”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但首次较详细论述则在《黄帝内经》。《内经》中的“心痛”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其内涵指狭义心痛,不包括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血管疼痛性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相似文献   

19.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20.
痛风[1]病名首见于朱丹溪之《丹溪心法?痛风》,描述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浑身壮热、夜间痛甚等,并指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湿、污浊凝涩所致。根据痛风的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痛风”等范畴。目前临床从浊瘀痹[2]、内湿致痹[3]、毒邪[4]等论治痛风。殷海波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根据痛风为病的临床表现提出“痰瘀流注”理论,认为痛风之痰乃中医广义之痰,凡不归正化之水液皆属于痰;痛风之瘀乃是一种血瘀状态,非狭义之瘀血。痛风之痰瘀具有流注周身,外则皮肉筋脉、内则五脏六腑的特点。治疗上以化痰活血为基本大法,三焦分消以治痰浊、活血利水通络以治血瘀,兼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止痛、补脾健胃、疏肝理气、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等效果显著,现将殷主任诊治痛风的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