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玩具厂苯作业工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某玩具厂苯作业工人1 556例,对其肝、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苯作业工人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6.07%,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12.21%。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正常肝组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19.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1,P0.01)。50岁年龄组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肝人群(P0.01)。结论苯作业工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肝人群,特别应警惕5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苯作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苯作业工人1 803例和非苯作业工人1 206例,对两组人群肝、颈动脉超声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肝脏超声检查结果,将苯作业人群分为苯作业正常肝人群和苯作业NAFLD人群;苯作业NAFLD人群进一步分为NAFLD轻-中度组和重度组;统计上述各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ALT异常情况。对NAFLD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人群按照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分组,分别统计两组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结果苯作业人群NAFLD、颈动脉粥样硬化、ALT异常检出率均高于非苯作业人群,苯作业NAFLD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ALT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苯作业正常肝人群,苯作业NAFLD重度组颈动脉粥样硬化、ALT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轻-中度组。对年龄及性别分组后显示,两组在男性及≥45岁年龄段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苯作业人群中,NAFL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随着脂肪肝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男性和高龄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10名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依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65例)和无高血压组(145例),无高血压组再进一步分为正常血压组(70例)和正常高值血压组(75例),运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结果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中,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29.23%)及斑块检出率(16.92%)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16.55%)及斑块检出率(7.59%),正常高值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22.67%)及斑块检出率(12%)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16.55%)及斑块检出率(7.59%)(均P0.05)。结论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中,随血压水平的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增加。在正常高值血压组阶段,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已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同时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对比上述四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组患者IMT均显著增高,且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均显著增多,与T2DM组及NAFLD组相比,T2DM伴有NAFLD的混合组IMT显著增高,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均显著增多。结论T2DM、NAFLD均为导致CAS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成年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的56名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及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非IMT增厚组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评估各组病例的代谢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肥胖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肥胖组;IMT增厚组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空腹血糖及收缩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脏内科非糖尿病患者348例,按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5%,n=109例)、B组(HbA1c 5%~5.9%,n=152例)、C组(HbA1c≥6%,n=87例;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IMT≥0.9mm或粥样斑块形成判定为颈动脉超声阳性,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HbA1c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检出率有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43.1%、56.6%、78.2% ,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水平的轻度升高,也与颈动脉超声阳性独立相关(P<0.05).结论 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轻度升高也是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关系的作用.方法 选取65例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病例组)和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AA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病例组CAA斑块检出率为64.62%(42/65),较对照组的22.00%(11/5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2例;对照组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0例,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A斑块与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CAA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天津市城乡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为脑卒中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中的1个乡村及2个社区共631例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城乡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5.4%(476/631),男性高于女性、城市社区高于乡村(79.2%vs 55.6%、83. 1%vs 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形成最为常见,占84.9%(404/476),其次为内-中膜增厚占15.1%(72/476),且以多发斑块为主占60.3%(287/476),斑块好发于颈动脉窦部及锁骨下动脉,不同性别及城乡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且≥60岁者斑块的检出率高于60岁者,同年龄段间社区与乡村受检人员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城乡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男性高于女性、社区高于乡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优选方法,是脑卒中预防与干预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均行颈动脉斑块超声的93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m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患者(即IMT1.0 mm)3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03±10.78)岁,IMT异常的患者(即IMT1.0 mm)共59例,为增厚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01±10.99)岁;分别测量两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分析讨论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增厚组血压水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0 mm Hg时,增厚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分析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现象,发现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增厚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探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 对590名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算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并与1162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增加,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45.3%,其中软斑占68.9%,混合斑占24.6%,硬斑占6.5%.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有利于早期辨别高血压前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杓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可导致心室壁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脏、血管靶器官损坏,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5例拟诊 CHD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曹亚薇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2-1973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6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186例同期非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夏杰  辛华秀 《中国保健》2005,13(24):54-54
目的为了了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年龄在60~85岁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和斑块的发生率分别是66%和5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诊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均相关,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而随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也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32例体格检查健康者进行超声颈动脉检测。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及IMT增厚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病例检查出60处颈动脉斑块,斑块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数为扁平斑和软斑。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诊断效果好,可提高斑块检出率与观察IMT增厚现象。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合理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知情同意者206例,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HP感染组和HP非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患者分为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ies,CCA)、颈动脉分叉处(the bifurc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CB)及颈内动脉起始段(intemal carotid arteries,CCI)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颈动脉形态、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回声,并检测所有受试者血脂水平,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P感染组CCA-IMT、CB-IMT及CCI-IMT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3),在H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占43.09%,而HP非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仅占26.51%;HP感染组血清TC、LDL、TG水平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P感染患者中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组在TC、TG、HDL-C、LDL-C四个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增加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促使脑梗死风险增加,且还可能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情况,再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增高,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具有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观察组管腔堵塞5例(7.35%,5/68),管腔狭窄63例(92.65%,63/68);对照组管腔堵塞0例,管腔狭窄11例(31.43%,11/35),两组管腔堵塞率及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具有密切关系,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脏内科非糖尿病患者348例,按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5%,n=109)、B组(HbA1c5%~5.9%,n=152)、C组(HbA1c≥6%,n=87);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IMT≥0.9mm或粥样斑块形成判定为颈动脉超声阳性,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HbA1c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检出率有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43.1%、56.6%、78.2%,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水平的轻度升高,也与颈动脉超声阳性独立相关(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轻度升高也是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