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接种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种副反应。方法 80名≥16岁的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观察组每人接种1剂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查血清抗-HBs,抗-HBs未转阳者继续接种第2剂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查血清抗-HBs。对照组每人接种1剂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查血清抗-HBs,抗-HBs未转阳者按0、1、6月程序继续接种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第7个月再查血清抗-HBs。同时观察两组接种首剂疫苗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结果观察组首剂接种后抗-HBs阳转率(57.50%)高于对照组(20.00%)(P<0.01),且观察组的抗-HBs阳转率(82.50%)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两组接种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接种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短时间内抗-HBs转阳的安全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乙肝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HBsAg、抗-HBs、抗-HBc。结果HBsAg感染率下降了72.63%,抗-HBs的阳性率为86.69%,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78.91%。随机抽检接种乙肝疫苗712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82%、74.44%、16.85%,未接种乙肝疫苗2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8.63%、17.27%、18.70%,接种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266.62,P均〈0.01);低应答和无应答复种10μg×3针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为78.46%;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抗-HBs阳性率和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t=4.53,P均〈0.01)。结论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低应答和无应答复种大剂量乙肝疫苗能提高抗-HBs阳性率,加强免疫能维持较高的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  相似文献   

3.
江秀梅  张辉  唐伟  汪迎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181-4182
[目的]调查南平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对无应答者进行复种并观察效果。[方法]对156例初次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进行复种。按0、1、6月3针常规免疫程序接种,肌肉注射10μg重组乙肝疫苗。首针接种1个月、7个月时,查抗-HBs阳性情况。[结果]无应答者加强1针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39.39%,其中抗体滴度S/N≥10仅占8.33%,按常规3针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为92.30%,抗体滴度S/N≥10的为7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免后抗-HBs为阴性者应按0、1、6月3针常规免疫再次复种,可获得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两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1304名18~50岁年龄组人群的血清样品用放射免疫试验(RIA)检测HBsAg、抗-HBs、抗-HBc,该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1年和3年时检测血清抗-HBs滴度,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 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76%、70.77%,抗体滴度分别为55.91mIU/ml、35.41mIU/ml;接种10μg重组(CHO)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74%、72.22%,抗体滴度分别为56.89mIU/ml、30.29mIU/ml.5μg重组(酵母)和1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基本相同。两种疫苗抗-HBs阳性率和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18~50岁年龄组人群接种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岁正常人群接种60μg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酿酒酵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对纳入的4 345名(包括3 415名初免人群和930名常规免疫无应答人群)≥16岁正常人群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观察所有受试者疫苗接种后0~28 d内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930名常规免疫无应答人群接种前和接种后1个月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分析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4 345人均完成接种,712人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9%,其中局部不良反应657人,发生率为15.12%;全身不良反应176人,发生率为4.05%,以1级不良反应为主,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严重不良事件。930名常规接种无应答者抗-HBs阳转率为87.03%(718/825),其中应答反应活跃者占76.74%(551/718),抗-HBs水平为479.28 m IU/mL。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抗-HBs GMT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抗-HBs 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μg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用于≥16岁正常人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失败人群接种,同样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及再免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评价无(低)应答儿童再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方法在深圳市南山区、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按0、1、6月龄免疫程序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1~6个月的婴儿中,随机选择1913名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乙肝感染状况、乙肝疫苗接种史等,并采集其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以上研究对象中无(低)应答的109名儿童分别用10μg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和10μg CHO重组乙肝疫苗按0、1、6月程序再免疫,接种3针后1个月再检测抗-HBs。结果1913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低)应答率为31.42%,其中无应答率为3.24%,低应答率为28.18%。母亲HBsAg阳性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无应答率为7.47%、18.37%,分别高于母亲阴性的新生儿(3.04%、3.05%)(均P<0.01),低体重儿的无应答率(8.06%)高于非低体重儿(3.12%)(P<0.05),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抗-HBs滴度明显低于母亲阴性的新生儿(P<0.05)。无(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成人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绍兴市立医院门诊18~55岁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接种者240人,分为4组,每组60人。初A组60μg重组乙肝疫苗(酿洒酵母)接种1次,初B组60μg按0、1月程序接种2次,初C组2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3次,复种组60μg、按0、1月程序接种2次。所有对象均在接种完成后1个月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初A、初B、初C和复种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8.33%、90.00%、70.00%和80.00%,有效应答率分别为55.00%、81.67%、58.33%和66.67%,4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B组抗-HBs阳性率和有效应答率均高于初A组和初C组(P0.008),与复种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各组注射部位均未见局部肿胀、疼痛、发热以及过敏性休克等接种后不良反应。结论按0、1月程序接种2次6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成功率较高,安全性良好,可应用于初免和复种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和对全程免后低/无应答者的再免疫效果。[方法]2009年,在威海市3个市(区)抽取7~12月龄儿童1 102名,按"0,1,6"程序接种3剂次5μg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HepB-SC),对其中低/无应答者分别按上述程序再次接种不同种类和剂量的乙肝疫苗,检测调查对象血清抗-HBs水平,观察变化情况。[结果]检测儿童1 102名,3剂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为98.19%(正常应答率为84.66%、低应答率为13.52%),无应答率为1.81%;GMC为800.94mIU/ml。检测再免疫的低/无应答儿童127名(17名无应答、110名低应答),抗-HBs的GMC,再免疫前为45.72mIU/ml,1剂次再免疫后为1 373.50mIU/ml(P<0.01);3剂次再免疫后检测其中100名(14名无应答、86名低应答),抗-HBs的GMC上升为1 763.33mIU/ml,与1剂次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现行免疫程序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应答。对低/无应答者按相同免疫程序再次接种3针后,抗-HBs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军队人群乙肝血清抗体的本底水平,观察重组乙肝疫苗(20μg/ml)的免疫效果,为探索适合新兵、新学员的乙肝免疫程序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血清抗体初筛确定10 102名新兵为观察对象,免疫前抗-HBs检测结果为弱阳性者按照0、1程序接种2针乙肝疫苗,分别在2针后测抗-HBs水平;免疫前抗-HBs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按照0、1、6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分别在第2、3针后测抗-HBs水平;比较不同针次后的抗-HBs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水平,阴性者的高应答反应。结果免疫前10 102名观察对象的血清抗-HBs检测中弱阳性者为1090人(10.8%),阴性者为3251人(32.2%)。弱阳性者接种乙肝疫苗1、2针后阳转率分别为90.0%、97.8%,GMT分别为5007.75 m IU/ml和6295.77 m IU/ml;接种2针阳转率明显优于接种1针(P0.01)。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2、3针后采血,阳转率分别为86.1%、98.7%,高应答反应率分别为56.4%、87.5%,GMT分别为1214.41 m IU/ml和2231.57 m IU/ml;接种3针阳转率明显优于接种2针(P0.01)。本次试验期间,未收到三级(含)及以上不良反应报告。结论有必要在免疫前先进行抗-HBs检测,再选用重组乙肝疫苗(20μg/ml)进行科学接种;血清抗-HBs弱阳性对象选用0、1两针接种程序,血清抗-HBs阴性对象选用0、1、6三针接种程序,均可获得明显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2种大剂量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无应答成人再免疫的效果,为60 μg/1.0 ml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有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史、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的健康成人,根据知情同意、随机原则分为2组,1组为20 μg组,即接种3针20 μg乙肝疫苗,按“0、1、6”程序;1组为60 μg组,即接种1针60 μg乙肝疫苗。完成免疫程序后3个月内检测乙肝5项指标。结果 无应答成人再免疫后,20 μg组和60 μg组2组抗-HBs阳转率约为88%,且正常应答者,2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应答者,60 μg组抗-HBs GMT高于20 μg组(P<0.05)。男性抗-HBs阳转率较女性低(P<0.05),不同年龄组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针60 μg/1.0 ml乙肝疫苗和3针20 μg/ml乙肝疫苗疗效相当,可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择免疫方案。  相似文献   

1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后5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2000年10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μg/针)或皮内(23人,2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测至复种后5年;80名应答儿童不复种,作为同期观察对照。在第5年,评价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对抗-HBs阴转者加强1针(5μg),12-14 d评价抗体回忆应答。结果仅1名皮内复种者抗-HBs未达到10 IU/L;在第5年,50%的肌肉复种者仍保持着抗-HBs≥10 IU/L(尽管该指标显著低于应答对照者的85%)。抗-HBs阴转者(肌肉、皮内复种和应答对照分别为8、18和11人)再加强1针后,除2名皮内复种者外,均产生了强劲的抗体回忆应答(抗-HBs滴度分别平均上升至208、105和549 IU/L);超过70%的无应答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2和IL-5的分泌。用抗-HBc阳转作为感染指标计算乙肝病毒人年感染率,皮内复种者为8.9%(8/89.9人年),高于应答对照者的3.6%(12/337.2人年),而肌肉复种者为4.3%(3/70.2人年),与应答对照者接近。结论无应答儿童3针肌肉复种效果虽达不到应答儿童初种的水平,但确能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剂量皮内复种效果不如相同针次常规剂量肌肉复种。  相似文献   

12.
丁培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88-4489
[目的]了解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年制大专新生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和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为制定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新入校的3年制大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问卷调查和乙肝两对半检查;对HBV5项指标(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查均为阴性,肝功能检查正常的新生采用0.1.6月方案,预防接种乙肝疫苗,1个月检测抗-HBs阴性者,采用增加剂量(10μg/ml)按0.1.2月方案进行接种,观查免疫的效果。[结果]1585名新生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5.83%。疫苗初次接种1个月后,抗-HBs阳转率为76.4%,男性与女性阳转率差别不大(P﹥0.05);对抗-HBs阴性者,采取增加剂量第2次复种,阳转率为100%。[结论]乙肝疫苗接种是防止HBV感染的有效方法,疫苗复种是目前有效,切实可行的解决乙肝疫苗无应答问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新生儿乙肝疫苗初免及低/无免疫应答者再免效果,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HBs。结果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HepB1)及时接种率97.19%,未种者中早产、低体重儿占53.54%。初免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保护率80.75%,低、无应答分别占17.56%、1.69%。性别不同、顺产与剖腹产、早产与足月儿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父母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儿童应答率较高。各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低/无免疫应答者再免1剂次,有82.71%儿童达到正常应答;再免3剂次,有96.06%儿童达到正常应答。10μg汉逊酵母组GMC高于5μg啤酒酵母组。结论剖腹产、早产儿能产生良好应答。对低/无应答者,再免能取得较高应答,且3剂次效果优于1剂次。需加强孕妇筛查,制订低/无应答儿童补充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抗体阳性率提供对策。方法在2016—2017年选择16~18岁HBsAg阴性和抗-HBs抗体阴性且肝功能正常的高中学生,采用0、1、6方案接种3针次10μg重组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抗-HBs滴度10UI/L为无应答组,检测后对无应答人员进行分组干预,分别接种10μg和20μg各1针重组乙肝疫苗,1个周后再次测抗-HBs抗体。结果纳入研究807人,常规乙肝疫苗接种无应答者67人,发生率13.9%;其中男生43人,发生率19.5%,女生24人,发生率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P0.05)。体重超标无应答16人,发生率27.8%;正常54人,发生率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6,P0.05)。睡眠不足无应答42人,发生率21.2%;正常25人,发生率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5)。无应答再次接种10μg和20μg重组乙肝疫苗,无应答发生率分别为53.1%和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P0.05)。结论疫苗接种剂量、男性、体重指数和睡眠时间是乙肝疫苗无应答作用的高危影响因素。应根据体重和性别选择不同剂量疫苗进行接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在成人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应答。方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新入学大学生,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观察抗-HBs应答。结果接种10μg、5μg、5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4.1%,几何平均浓度(GMC)105.42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接种10μg×3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9.3%,GMC 111.49mIU/ml。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取10μg×3的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采用10μg、5μg、5μg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  相似文献   

16.
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再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的免疫对策。方法:选择免疫前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的健康人群.按0、1、6月程序完成3针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检测乙肝抗-HBsGMT〈10mIU/ml的免疫失败者,按0、1、6月程序再次接种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针或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3针后1个月.检测抗-HBs。结果:53例免疫失败者完成再免后抗-HBs阳性率为83.02%,抗-HBsGMT为225.24mIU/ml。结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者.通过再次接种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17.
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儿童再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低应答/无应答儿童重新接种或加大剂量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筛选出1岁以内已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4-6岁儿童血清HBsAg、抗-HBs、抗-HBc 3项指标全为阴性者,再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复核并对抗-HBs小于10mIU/ml者,使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按10μg剂量/1针次和20μg剂量/1针次分2组接种,均为0、1、6程序接种3针,完成接种后1-2月时采血,检测抗-HBs水平。结果2019例筛选儿童血清HBsAg、抗-HBs、抗-HBc 3项指标全为阴性者672例,占33.28%。抗-HBs〈2.1mIU/ml的无应答儿童占27.44%,2.1-9.9mIU/ml的低应答儿童占5.05%。10μg剂量接种组采集到158例血清,抗-HBs≥10mIU/ml者155例,占98.10%,GMT为364.36mIU/ml。20μg剂量接种组采集到173例血清,抗-HBs≥10mIU/ml者172例,占99.42%,GMT为392.86mIU/ml。2组疫苗再免疫后抗-HBs的GMT增幅为53.61-721.87倍。结论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儿童重新接种乙肝疫苗3针后免疫效果良好,10μg剂量组与20μg剂量组的抗体达到保护水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应答儿童再免疫后产生的抗体GMT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应答儿童的抗体GMT水平则表现为20μg剂量组高于10μg剂量组。  相似文献   

18.
对3年前接种过3针血源性乙肝疫苗的10名无应答和弱应答者以及52名应答良好者各复种1针血源性乙肝疫苗。无应答和弱应答者大部分抗-HBs阳转,其滴度明显升高,但持续时间较短。52名良好应答者复种后多数出现良好的回忆反应。1μg疫苗皮内注射显示了同10μg肌肉注射相似的应答效果。复种后的抗体应答水平与初种后的抗体应答峰值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年预防效果。方法 对完成3剂次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及免后抗体检测者5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对初免应答抗-HBs≥100mIU/ml且无乙肝疫苗再接种史的577名儿童检测结果分析,抗-HBs阳性377例、阳性率65.34%,几何平均滴度(GMT)37.75 mIU/ml±88.37 mIU/ml,无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与5年前的初免后检测结果比较,抗-HBs阳性率下降34.66%,年均递减8.16%;GMT下降91.58%,年均递减40.08%。出生体重重、初免应答水平高5年后抗-HBs阳性率高于出生体重轻、初免应答水平低者。结论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5年,免疫效果良好,存在较好的免疫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出生体重与初免应答水平可能影响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年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后无或弱免疫应答者三种不同方案再免疫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开放性的研究方法 ,对2年内至少完成1个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者,随机(数字表法)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A组:34例,先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300μg皮下注射,次日开始按常规程序予乙肝疫苗接种,10μg/次;B组:33例,单纯乙肝疫苗接种,20μg/次;C组:33例,单纯乙肝疫苗复种,10μg/次.接种首针前及首针后第1、2,8个月(T1、T2、T8)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T1时,联合GM-CSF组、20 μg组和10μg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6.47%,48.48%和18.18%(X2=7.20,P=0.027);T8时,20μg组抗-HBs阳性率达75.76%,联合GM-CSF组达64.71%,均高于10μg组的39.39%(X2=9.07,P=0.011).20μg 峭组在T1 时抗-HBs滴度(417.00±69.36)高于联合GMCSF组(203.74±79.56),在,T2时抗-HBs滴度(458.17±64.09)高于复种组(257.86±76.60),T8时20μg组(532.73±68.82)和联合GM-CSF组(501.48±70.00)抗-HBs滴度均高于10μg组(256.12±75.39)(t=4.27,P=0.0173).结论 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和联合GM-CSF方案进行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免疫效果均优于单纯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