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笔者于2008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中药冰棉棒穴位刺激配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并与常规治疗对照观察,获效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2.
方针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2861-2863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治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治愈1例,好转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26.67%,两组总有效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7,P<0.05)。结论:项针配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法简便、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穴位电刺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早期吞咽康复治疗,同时治疗组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对人迎、廉泉、翳风、外金津玉液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20d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27%,高于治疗组的87.18%(P〈0.05);治疗组中患者饮水测试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运用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电刺激相关穴位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提高更显著。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电刺激充分利用治疗仪肌肉电刺激及针灸治疗协同作用原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3):391-393
目的:评价中医手法联合冰刺激为主的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低频电刺激、吞咽肌功能锻炼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风池、风府、哑门、颊车、下关、承浆、廉泉及夹廉泉穴)及冰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洼田饮水实验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12例,28例治疗有效,7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3例痊愈,6例显效,有效34例,12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8.1%。结论:穴位按摩及冰刺激的综合治疗对恢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中药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23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给予益气化痰中药内服配合咽颈部低频电刺激治疗,3周后结合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3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96%。结论:益气化痰中药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项针加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项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项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李转会  李丽  刘文蕊 《光明中医》2012,27(12):2485-2486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疗法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及治疗后第2周以吞咽障碍的分级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低频电刺激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频电刺激治疗组第1周、第2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疗程与疗效具有相关性,配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刺激法,选择50 Hz的断续波电流,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常规刺激方法,电刺激的仪器、参数以及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利用步行时空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Fulg-Meyer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态分析各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Fulg-Meyer评分较疗前差异均显著(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屈伸肌交替刺激法优于常规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9.
梁子晗  程淑贤  张苗苗  张杰  赵敏  陈海燕  张数  金杰 《陕西中医》2024,45(10):1435-1437
吞咽困难是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脱水等后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常采用针刺手法治疗,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咽部冰刺激可作为辅助手段,提高咽部敏感性、改善吞咽相关肌肉的活动,二者联合应用于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冰刺激和普通针刺,切实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患者的救治成本.基于不同针刺手段联合多样化咽部冰刺激探讨,试图找到更为规范且有效治疗手段,为今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波动在19-81%之间,与肺炎和病死率的增加呈正相关[1],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各种危重并发症,并对饮食、发音及患者与他人交流产生不利影响,重症患者还可因痰液阻塞气道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严重地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康复。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时有效地治疗吞咽困难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我科运用电针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做对比分析。方法入组研究病例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同时配合电刺激治疗。采用洼田氏饮水实验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饮水实验结果均明显改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7.80分±1.30分与5.32分±1.99分,且对照组与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吞咽障碍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但配合电刺激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采用穴位拍打疗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失眠症状,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1])后失眠~([2])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后因合并恶性肿瘤退出2例,实际纳入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平均71.45±9.72岁。观察组40例,因脑疝退出1例,实际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性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伴有吞困难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北京益康公司YKL—c型中频电刺激仪治疗,1次/天,20分钟/次。28天后进行吞咽评级比较。结果:观察组吞咽评级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提高卒中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5):1000-1001
目的:观察灸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模式改善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灸法与针刺和康复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仅用针刺和康复运动方法。评定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表。结果:经过30天的治疗,两组患者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能有效地降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促进偏瘫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周美红 《新中医》2016,48(9):16-17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88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干预治疗。疗程21天。观察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分值。结果:2组干预后NFDS、PSQI、AIS分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AIS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F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8%,对照组1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PSQI、AIS分值,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睡眠周期,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棒冰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内科基础治疗,配合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棒冰刺激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WST)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采用耳穴刺激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要点[1];(2)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3)患者主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经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存在吞咽障碍;(4)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评估及治疗,坐位平衡≥2级;(5)签署知情同  相似文献   

18.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接受针刺治疗;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饮水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能更好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冰刺激加舌肌训练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与对照组4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组采用冰刺激及舌肌训练法,对照组仅采用舌肌训练。结果:按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冰刺激加舌肌训练对脑血管病吞咽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相关性肺炎发生,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