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公务员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至2011年度在我院参加体检的公务员人群3700例,并对筛选出的原发性高血压中的174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体质评估分析,并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质与非痰湿质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公务员人群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以痰湿体质比例最高(21.84%),痰湿质组BMI明显高于非痰湿质组,而痰湿质组HDL明显低于非痰湿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湿体质是公务员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体重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痰湿体质者的主要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体质者主要通过干预体重指数的健康管理方式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者292例,记录患者9种中医体质类型占比及血尿酸水平、舌脉象特点,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医体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 0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采集中医体质信息,以体质聚类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类特点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中医体质频次分别为痰湿质(21.7%)、血瘀质(16.9%)、湿热质(15.3%)、阳虚质(14.2%)、阴虚质(9.6%)、气虚质(7.9%)、气郁质(7.4%)、特禀质(4.8%)、平和质(2.2%);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影响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结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并筛选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30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测评,观察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体质的分布规律。结果 600例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总体分布规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较为多见,占81.33%。300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5例(1.67%)、气虚质8例(2.67%)、阴虚质109例(36.33%)、阳虚质40例(13.33%)、湿热质14例(4.67%)、气郁质9例(3.0%)、血瘀质6例(2.0%)、痰湿质109例(36.33%)、特禀质0例,其中以阴虚质、痰湿质为主;300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5例(1.67%)、气虚质2例(0.67%)、阴虚质76例(25.33%)、阳虚质39例(13.00%)、湿热质27例(9.00%)、气郁质2例(0.67%)、血瘀质20例(6.67%)、痰湿质129例(43.00%),其中以痰湿质为主。经χ~2检验分析,体质类型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3种体质体现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民族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中,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偏咸的多于汉族,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缺乏运动人数明显高于汉族(P0.05),说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质类型。结论广西壮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差异性。不同民族患者的运动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3)
目的研究弱精子症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二者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0例弱精子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及二者相关性。结果 (1)弱精子症患者的体质基础主要为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随年龄增长:湿热质人群占比最大但无明显变化,痰湿质人群占比逐渐增长,气郁质人群占比无明显变化,气虚质人群占比逐渐增长。(2)弱精子症患者最常见辨证分型为湿热下注、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肾虚湿热,阳虚质体质与脾肾阳虚证型主要分布于年轻人中(21~32岁),33~48年龄组"其他证型"占比较大;随年龄增长,脾肾气虚型占比有增长趋势,湿热下注型人群占比下降,肾虚湿热型人群占比上升。(3)湿热下注、肾虚湿热与湿热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脾肾气虚与气虚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脾肾阳虚与阳虚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证候与体质的特异性有关,表现为弱精子症患者证候性质的发展变化与体质类型趋同化。提示临床中如果弱精子症患者无"证"可辨时,可辨"质"论治。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了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7例经胃镜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其中医体质类型,并观察不同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胃镜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 197例患者中,平和质22例(11.17%)、气虚质17例(8.63%)、阳虚质32例(16.24%)、阴虚质11例(5.58%)、痰湿质23例(11.68%)、湿热质46例(23.35%)、血瘀质8例(4.06%)、气郁质38例(19.29%)、特禀质0例(0%),其中,湿热质患者最为多见。不同中医体质胃镜征象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存在差异,其中,湿热质伴糜烂最多见,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湿热质的肠化程度较重。结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痰湿质。临床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辨体-辨病-辨证"三辨施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可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对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2010,(1)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7782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因素后,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入选了3个中医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比值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2.00[1.58,2.55]、1.66[1.33,2.08]和1.37[1.13,1.66]。以性别分层分析,男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61[1.22,2.14]、1.60[1.17,2.19];女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80[1.79,4.39]、1.55[1.13,2.14]和1.39[1.05,1.84],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显著。结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现代医学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且部分患者对药物可能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随着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不断被人们所重视,中医体质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分布的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兹对近几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断,并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发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与患者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100例帕金森病单一体质34例,复合体质66例。单一体质以阴虚质、阳虚质为主,其次为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复合体质,合并2种体质者10例,3种体质者20例,4种体质者13例,5种体质者9例,以气虚质为主,其次为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及平和质。结论:阳虚质、阴虚质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单一体质类型,复合体质中以气虚质为主,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湿热质均为常见的复合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防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兼夹体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阳虚兼血瘀质、阳虚兼痰湿质为主。同一体质类型的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各年龄层次的体质分布中,湿热质、痰湿质以41~50岁及≥51岁居多,阳虚质以≤30岁及31~40岁居多。结论: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是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人群。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临床医学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不同分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2004年MCI国际工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选择163例MCI患者并进行aMCI和naMCI分型,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舌脉,根据王琦等制订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判断中医体质类型。结果:研究纳入的163例MCI患者中,aMCI 126例,naMCI 37例。一般资料中,性别和年龄对MCI分型没有影响(P>0.05),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MCI分型(P<0.05)。aMCI患者的体质构成中,以湿热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占比较高,分别为24.6%、22.2%、15.1%;naMCI患者则以气虚质、湿热质和阴虚质占比较高,分别为32.4%、24.3%、18.9%。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与aMCI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痰湿质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中未发现与naMCI存在相关性的体质类型(P>0.05)。结论:aMCI相关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同为aMCI和naMCI的易发因素,积极改善体质类型对防治MCI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3)
目的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筛查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探讨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制定中医干预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对体检中发现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严格按照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并结合中医师的望、闻、问、切四诊,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回收问卷200份,体质偏颇者149人,占74.5%,平和质占25.5%;偏颇体质中,痰湿质人数最多(30.0%),其次依次为阳虚质(16.5%)、阴虚质(13.0%)、气虚质(6.0%)、气郁质(3.5%)、血瘀质(2.5%)、特禀质(1.5%)、湿热质(1.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痰湿质人数最多,做好高血压患者的预防保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