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近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世界各国患者饱受困扰。由于缺乏对因治疗,现代医学治疗特应性皮炎捉襟见肘。中医学并没有特应性皮炎的病名,但古人从临床表现及舌脉象记录了相当一部分类似疾病,如浸淫疮、乳癣、奶癣、胎疮等,其记载均散落于浩瀚的中医古籍文献当中。当前很有必要对相关原始文献进行分析、提炼,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本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纲领和线索,从而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角膜炎中医病名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林 《环球中医药》2011,4(5):371-373
通过整理历代医籍中角膜炎相关文献,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角膜炎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经研究发现,古籍中载有大量角膜炎相关文献,历代医家主要据其自觉症状、体征特点、病因病机等不同而命名.通过研究,为角膜炎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临床医师查阅古代文献,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疾病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现有的中医病名难以适应复杂分类的需求,对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迫在眉睫。陈如泉教授指出,在甲状腺疾病中医命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联系古代论述及现代甲状腺疾病的分类,准确阐述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病名;二是详细区别各种不同瘿病的病因、症状等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三是注意与甲状腺疾病相似而不属于甲状腺疾病的鉴别;四是结合临床创建一些新的瘿病病名;五是完善特殊甲状腺疾病的命名;六是注意甲状腺疾病并发症的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其剧烈瘙痒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内治法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回顾近7年中医内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从脏腑、外邪、气血津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面对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论治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中医内治法对该病辨证论治方法多样,临床疗效确切,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历代医籍中宿翳相关文献,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各类宿翳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经研究发现,古籍中载有大量宿翳相关文献,历代医家主要据其自觉症状、体征特点、病因病机等不同而命名。通过研究确认,虽病名繁杂,但据其症状描述均属现代医学角膜瘢痕范畴,为角膜病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自动化框架获取古代中医肿瘤病名文献并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探寻古代中医肿瘤学发展概况。方法 基于国医典藏古籍数据库平台,检索古代中医肿瘤相关病名,使用Python 3.8语言下的自动化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以Lxml的etree库来解析数据,自动统计相关古籍的“分类”“作者”“成书年”“内容提要”信息。核对整理数据后,用Tableau 2019.2软件数据可视化分析,并结合人工方式查阅数据库中与古代中医肿瘤学相关文献,以朝代为索引,以症状、病因、病机及预后等为着眼点,探寻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结果 共自动纳入242本古籍1 128条774 349字节文本数据,发现先秦时期中医古籍肿瘤病名文献分类及年代分布单一,出现肿瘤疾病朴素的病机观点;从汉至唐时期相关文献记录数量及病名种类逐渐丰富,进一步丰富了肿瘤病性、体征、分类方法、鉴别诊断等认知;宋明时期古籍分类中方书与外科占比逐渐增多,腹腔脏器肿瘤病名记载量为历代之最;清代至民国相关文献涉及肿瘤病名及分类最完善,中医肿瘤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结论 中医肿瘤学发端于先秦,完善于汉唐,成熟于宋明,大成于清代至民国;综合自动化框架与解析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有助于分析古代中医文献细分特点,便捷高效,守正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医研究提供经典借鉴。  相似文献   

8.
痫、癫、狂作为中医学三种疑难病症,不同历史时期对其病名内涵的认识一直在发展演变,影响对古籍文献的理解。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完整的梳理古籍文献,获得痫证相关古籍650种,分析痫与癫、痫与狂、癫与狂的病名演变、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辨析。提出痫、癫、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代的病证内涵不同,存在不同的含义,为避免在阅读和研究古籍文献时对此三类疾病的认识出现分歧和疑惑,通过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对三类疾病进行辨析,明确其异同,为古籍文献循证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慢性心衰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方药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从多个方面对慢性心衰病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及整理,分析与归纳,以探索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的理论源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完备的理论文献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将心衰病作为一种疾病具体论述,多采用对其症状特点的概括,进而提出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主要收集整理的是古代文献中与现代慢性心衰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相似的描述,用于探究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在古籍中可与之相对应的病名,进而探究其病因病机,以发现可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式,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喘促,夜间不能平卧,乏力为主要症状,通过对古籍的查找发现心衰的相关病名有多个,但根据原文对其症状特征的描述发现与心衰急性加重期相似的表现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心水的描述,所以主要收集与心水表现有关的病因,病机,治疗,用于探究现代医学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方法,据此发现了心衰病有多种治疗方式,研究采用联合方法治疗心衰急性期,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中医方面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古籍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探讨治疗特应性皮炎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平台,以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分别筛选本配伍的有效活性成分同时预测作用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检索中药靶点所对应的人类基因,检索Genecard和OMIM数据库中特应性皮炎相对应的基因,再将疾病基因与中药预测的靶点取交集,使用在线String工具对疾病基因与中药的靶点交集进行PPI互作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将药物-疾病关键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IL6、AKT1、TNF等是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分析显示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关键靶点设计生物过程条目多条,KEGG通路分析显示IL17及TNF信号通路是荆芥-防风配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机制通路。结论荆芥-防风药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机制可能与其干扰NF-κB在IL17及TNF信号通路中转录,影响炎症因子IL-6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厥心痛古今文献述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冠心病心绞痛是当代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古籍中相关的疾病记载相当丰富,其中厥心痛以及肾、胃、脾、肝、肺心痛等子概念古代记载不在少数,但是涵义不同,适用范围各异,临床使用较少。现代医家对这些病名及其症状做出了规范,在临床中较为广泛地使用,并开展了一些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40余年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诊治及研究现状。方法 以“特应性皮炎”为研究主题,检索中国知网1980年1月—2021年8月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与VOSviewer对作者团队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论文569篇,40多年来中医药诊治特应性皮炎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近5年数量最多。40余年来中医药已广泛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治中,各类文献都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结论 基于知识图谱,直观的展示了我国40余年特应性皮炎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展示了相关的研究团队,初步分析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为今后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静  傅杰  喻桃 《江西中医药》2009,40(7):75-77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皮肤病,与中医学的"胎敛疮"、"奶癣"、"湿疮"、"四弯风"、"血风疮"等相似,近年来中医药对其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型、辨证论治及相关实验方面的最新研究,认为特应性皮炎是由于脾肾亏虚,外加风、湿、热诸邪,相搏于皮肤而发病.其证型相当复杂,应根据皮损和全身症状、发病不同年龄阶段、急性期和慢性期等不同而进行辨证论治.并指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研究应该更加规范化,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特应性皮炎证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型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干燥、瘙痒、皮损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特点,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近些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大量临床文献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主要的易感因素,有学者指出特应性皮炎属多基因遗传病。大量文献报道指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丝聚合蛋白基因(Filag Grin,FLG)相关,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显示,心神不调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因病机.镇心安神法注重心神的影响,以重镇安神、清心止痒、补益脾肾作为特应性皮炎的防治原则,在临床实践中以此理论为指导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疾病,其特应性特点体现在患者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湿疹的家族性倾向,患者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高,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较多。特应性皮肤的病因较为复杂,多与患者的免疫调节失常、变态反应等有关。特应性皮炎常见于儿童患者,我国儿童的特应性标准化患病率为3.07%~[1]。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易造成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  相似文献   

17.
异位性皮炎(atopiedermatitis,AD),又名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易兼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以及对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升高、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临床特征。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而是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予以命名。如婴幼儿期称之为“胎敛疮”、“奶。癣”;儿童、成人期归为“湿疮”、“四弯风”范畴。中医认为,  相似文献   

18.
温晓文  陈达灿 《中医杂志》2011,52(15):1336-133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难点。辨证统一体系作为一种科学性较强的中医辨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证素辨证。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有一定优势,但现有的临床辨证标准不能囊括,证名异同难辨,阻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证候要素和应证结合角度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为特应性皮炎辨证论治规范化奠定基础,提供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特应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皮肤疾病的一种,西医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实施治疗,远期效果不够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优势逐渐被临床重视,不仅可使患者症状有效改善,且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文章对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中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又叫特应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中医病名奶癣,胎敛疮,血风疮,四弯风等与之相似.魏跃钢从事皮肤科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此病辨治经验丰富,临证效果较佳.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临证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验案2则,经验介绍如下,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