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浅析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鲁祥明(241000)安徽省芜湖长航职工医院吴化敏摘要大黄含有多种有效成份,不同的成份,有着不同的药埋作用,尤其是某些成份的药理作用既对立又统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攻积导滞、利胆退黄、保肝、活...  相似文献   

2.
大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中医药文献均有论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大黄成了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兹就大黄药理及其在急腹症上的应用,概述于下: 通里泻下大黄是苦寒攻下要药,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留饮宿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双向调节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主要从药物配伍关系、“发汗”以治“汗出”双向调节之理、用药剂量、服用方法、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讨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丽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1-1452
本文主要从药物配伍关系、"发汗"以治"汗出"双向调节之理、用药剂量、服用方法、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讨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的传统理论及不同制品的临床应用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大黄见于历代文献的炮制工艺至少有22种之多,其中常用的有蒸制、酒蒸制、酒浸制、制炭、姜汁制、醋制、炒制等。酒制大黄始见于汉代,唐代始见有醋制大黄、蜜制大黄“熬令黑’即可为炭药。宋代始见有米泔汁制、炒制。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认为主要在于改变药性提高疗效。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多用肠道实热积滞;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多用于润下剂,酒大黄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大黄炭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出血。  相似文献   

6.
大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大黄具有泻实热、下积滞、行淤解毒等多种功效而应用颇广。近年又发展大黄治疗肾功能衰竭、肝炎、出血性疾患等急重症疗效显著,从而在海内外掀起一股股“大黄热”。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广泛,人们也注意到大黄能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免疫抑制、生殖系统毒性及致突一致癌等毒副作用,故大黄的毒理学研究亦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本文  相似文献   

7.
大黄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黄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北满特钢职工医院武秀英第一重机厂职工医院武庆泰,刘丽君主题词大黄/药理研究,大黄/临床应用近几年国内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颇多,远远突破攻泻作用所能解释的范围,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传染等临床各科的急慢性疾病。其药用方法及剂...  相似文献   

8.
大黄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黄味苦、性寒,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有清利湿热积滞,通腑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热结腑实"证,也是治疗"湿热阳黄"的要药。近年来通过对大黄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对它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其临床应用范围亦逐渐扩大,在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治疗中较多地用于急性黄疸型及重症肝炎。本文简述大黄在以上两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试从作用机理方面对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肝炎的病因,中医传统上认为主要是湿热为患,  相似文献   

9.
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分析桂枝汤对体温,汗液4及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以便进一步研究方剂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三阴交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临床证实三阴交穴治疗便秘与泄泻、失眠与嗜睡、遗尿与癃闭效果确实.同时,对三阴交穴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越  刘威 《中医药信息》2009,26(6):67-68
检索桂枝汤对机体双向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献,分析整理以探讨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桂枝汤对血压、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等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结合药理活性筛选和化学分离,获得了各调节作用的活性部位,说明了中药复方是由众多活性物质构成的,这些活性物质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机体发挥多效应。  相似文献   

12.
大黄又名“将军”,其味苦性寒,为攻下实满之良品,临床应用甚广。大黄有酒浸、酒炒、盐水炒、炒焦、清蒸、酒蒸等多种炮制方法,各有妙用。笔者临床中将大黄用于治疗多种病证,收到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大黄的记载,梳理大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大黄的用药特点。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具有攻积滞,行土郁,清火热,解热毒,凉血热,下瘀血,通经脉,祛痰湿,利水道,退黄疸,外用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脏腑积滞、痰热腑实、癥瘕积聚、痞满燥实、热结便秘、瘟疫发斑、阳狂谵语、痢下赤白、里急腹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漓、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瘀血诸证及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黄具有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护肝利胆、保护胰腺细胞及功能、活血、止血、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血管、保护肾脏功能、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承气汤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孜 《中成药》1990,12(7):37-38
大承气汤药首载于《伤寒论》,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攻下实热、清除痞满之功。为主治阳明腑实证的一首名方。近年来,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可用于急性胰腺炎、胆系感染与胆石症、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肺炎等。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降低炎症病灶扩散,具有明显增强肠蠕动,增加肠血流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黄味苦性寒,乃临床上泻热通下之良品,用若得当,可收桴鼓之效。其作用一般认为专于实热病证。然观仲景用大黄组方之意,则不独于此,诸如瘀血、血热、水饮等病,亦每常用之。《伤寒论》与《金匮》两书中,用大黄者即有三十余方。许多著名方剂如三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均是以大黄为主组方的。本文试就仲景对于大黄的临床运用规律,提出加以分析如次: 一、用大黄攻下以荡涤热结凡阳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不通、腹满胀痛,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等症,仲景每用大黄为主,配芒硝、枳实、厚朴等味攻下以荡涤热  相似文献   

16.
大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泻下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经,能泻实热,荡积滞,行瘀血。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二蒽类衍生物(番泻叶苷ABCD),还含有鞣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正>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与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功效为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等[1]。俗话说,大黄救命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大黄的功用虽多,但推陈致新,提纲挈领地概括其重点[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抑菌、抗肿瘤、双向调节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肝脏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抗衰老、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肝纤维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玲 《新疆中医药》2011,29(5):49-50
大黄在《金匮要略》中共组方21首,用于多种疾病治疗,本文就大黄的配伍变化作一浅析。 1大黄与清热药配伍 生大黄与清热药为伍,可以泻代清、清泻并举,既泻火通便,又清热燥湿,用于肠胃实热,肝胆湿热等证。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规用大黄苦寒之性味来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已故伯父行医三十余年,善用大黄治疗多种疾患,他不但将大黄运用于泻火解毒、消痈散结、清热燥湿、活血通经,而且独到之处在于,将大黄用于解表方剂之中。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用药中,药物相同而疗效迥异的现象时有所见,如大黄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黄芪可以利尿,也能抑尿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就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了解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对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