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了解其骨密度现状及骨质疏松(OP)状况,为预防中老年妇女人群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在广州市番禺区某体检中心体检的40岁及以上中老年妇女,采用X线骨密度仪测量其腰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分析各年龄段人群骨质变化情况以及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共检测40岁及以上妇女2 992人,年龄最大89岁,平均年龄为(61.98±10.59)岁。在不同检测部位中,各年龄组、各BMI组妇女BMD值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部位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偏瘦组各部位BMD值均较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要低(P0.01)。诊断为OP共有1 091例(占36.46%);骨量减少1 090例(占36.43%),27.11%骨密度正常。OP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1);除肥胖组和超重组外,其余各组OP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受检人群骨密度值大小与OP检出率受年龄和BMI值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人群BMD值逐渐下降,OP检出率逐渐上升;BMI较高的人群,其BMD值比BMI较低的人群要高,而OP检出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邢台职工骨密度(BMD)情况及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2015年10月—2016年3月到邢台医院健康检查的1 125例职工进行左前臂远端1/3处双能X线检测,分析其BMD和OP患病情况。结果男性和女性BMP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3和-0.584,男性和女性BMD高峰均在40~<50岁,各年龄段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60岁以前无骨质疏松症发生,≥60岁骨质疏松症患病为16.89%;男性OP患病率为13.98%,女性OP患病率为18.94%;≥60岁男性和女性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χ~2=5.019,P=0.025和χ~2=21.642,P=0.000)。结论邢台市职工OP发生率不高,60岁以上为重点防治人群,女性BMD值较男性低,应加强女职工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健康人群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 oste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放射吸收法对11 419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指骨BMD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学测量.结果 对1 1 419例健康体检者指骨BMD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指骨BMD呈下降趋势(r=-0.43,P<0.001).男性指骨BMD峰值位于30~岁,指骨BMD均值为(0.346±0.029) g/cm2;女性峰值位于40~岁组,指骨BMD均值为(0.336±0.030)g/cm2.40~岁组以后,男、女性BMD值均进入快速下降期.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本次研究共检出OP病例1 531例,占总人数的13.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OP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骨量正常人群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州地区健康人群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40~岁组外,同年龄组女性OP检出率高于男性.本次研究结果为广州地区OP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MR mDIXON-Quant技术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围绝经女性(135例)及同年龄段正常经期非骨质疏松患者(60例,对照组)相关影像数据,记录身高、体质量,同时行腰椎mDIXON-Quant检查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定量测量L1~4椎体脂肪分数(FF)平均值以及骨密度值(BM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2.5SD),将围绝经期女性分为非骨质疏松亚组(非OP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OP亚组),统计分析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OP亚组与非OP亚组年龄、BMI、椎体平均FF值差异。结果 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OP亚组比较,两者年龄、骨密度(BMD)、腰椎平均FF值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非OP亚组BMD高于OP亚组,FF值、年龄明显低于OP亚组(P<0.05)),两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非OP亚组椎体骨髓平均FF值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长沙农村中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与年龄相关的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 用DXA QDR4500A型扇形柬骨密度仪测量627例40~85岁女性腰椎后位和仰卧倒位、髋部及前臂的BMD,结果 (1)75~85岁组与40岁~组比较,总的骨丢失率以Word区最显著,前臂中远1/3最少(2)40岁以上腰椎侧位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前臂和Word区、股骨颈和大转子最低;(3)至少有一个骨骼区域的BMD值达到OP标准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农村女性40岁以后骨密度的变化及OP发生率与其他职业40岁以上的女性相似。随年龄的增长OP患病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郭俊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33-263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06例41~60岁围绝经期女性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前臂1/10和1/3部位的骨密度(BMD),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E2水平快速下降(P<0.01),随之前臂远端1/10和1/3部位的骨量均出现快速丢失(P<0.01),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46~50岁和51~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BMD的快速下降及OP患病率的升高与围绝经期血清E2的快速下降关系密切。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相似文献   

7.
尚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31):5113-51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BMD)与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92例女性,对其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水平及腰椎、总髋部、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量。结果:绝经后女性各骨骼部位的BMD均明显低于绝经前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低骨量组女性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女性,FS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女性腰椎BMD从51岁起开始降低,股骨颈BMD从56岁起开始降低,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女性雌二醇水平从46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46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雌二醇水平从51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51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水平、体重与BMD呈正相关;FSH水平、年龄、绝经时间与BMD呈负相关。结论:雌二醇和FSH水平均与BMD密切相关,绝经后FSH水平与BMD进一步丢失有关,而低雌二醇水平不再是继续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诊断青海地区女性绝经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青海省中医院收治的200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骨密度(BMD)检测,采用DXA测量腰椎L1~L4、腰整体、大转子、Ward’s三角区、整体、前臂整体等部位。根据BMD检测结果,将患者各部位BMD的T值≤-2.5 SD纳入OP组(121例),BMD的T值>-2.5 SD纳入非OP组(79例)。对比分析两组RA患者不同部位的BMD的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MD的T值诊断OP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青海地区绝经后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结果:OP组L1、L2、L3、L4、腰整体、大转子、Ward’s三角区、整体及前臂整体BMD的T值均明显低于非OP组。ROC曲线分析中,L1、L2、L3、L4、腰整体、大转子、Ward’s三角区、整体及前臂整体BMD的T值诊断OP的灵敏度分别为96.20%、95.22%、90.16%、96.03%、92.01%、89.36%、9...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 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 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 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 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 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70岁以前, 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 (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低于东北[(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进行HCY和BMD检查的体检人群,共计1 309例。按性别、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计算各组HCY、BMD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各年龄组男性BMD和HCY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50~59岁年龄段HCY正常组的BMD值高于HCY升高组,女性60~69岁年龄段BMD减少组的HCY值高于BMD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年龄段分组研究BMD和HCY浓度之间相互关系是一种新的思路,男性50~59岁、女性60~69岁年龄段BMD和HCY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应更深入地研究青年人群BMD和HCY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布规律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对1 500例中山市中老年女性的腰椎(L2~4)骨矿密度测量值按年龄分成5组,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中老年女性50岁后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OP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中老年女性50岁以后骨密度逐年减少,OP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女性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变化规律与其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前组(220例)和绝经后组(220例)。测定两组血清E2、FSH水平及其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绝经后组妇女血清E2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减少,而血清FSH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妇女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与绝经前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低骨量组和绝经后低骨量组血清E2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减少,而血清FSH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FSH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BMD明显减少,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肥胖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东风公司医院用法国Medilnk公司全干式超声骨密度扫描仪,对健康检查者选择跟骨进行骨密度(BMD)监测。随机整群抽取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退休员工11 180人的BMD监测资料,用描述流行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MD下降率为41.8%,OP患病率为16.1%;50岁人群BMD下降率为26.5%,OP患病率为8.2%;50岁人群BMD下降率在41.6~43.5%,OP患病率在11.1~30.9%;男女BMD下降率分别为38.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6,P0.01);OP患病率分别为11.7%、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2,P0.01)。体重指数阳性者BMD下降率(49.3%)明显高于阴性(36.9%)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68,P0.01)。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和阴性与OP患病的χ2值在12.37~90.60之间,均P0.01。结论年龄的增长导致OP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女性发生OP的概率高于男性,体重指数阳性是BMD下降的危险因素,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不是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刘影  吕浩然  于涛  林伟  邬恒夫 《现代医院》2011,11(4):149-15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采用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健康体检的2103例广州市居民的骨密度(BMD),测定部位包括腰椎L_(1~4)、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分别对年龄和性别分组。结果①广州地区男女性BMD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除男性Troch部位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外),BMD值随增龄降低,但L_(1~4)部位在70~79岁有反弹。女性在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降低。同一年龄段相同部位男女BMD值男性大于女性。②男女性BMD丢失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丢失阶段。③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各组的OP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BMD丢失率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胫骨定量超声(QUS)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骨密度(BMD)测量和骨质疏松(OP)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用胫骨QUS测量1596例健康女性的胫骨超声传播速率(SOS),同时用DXA测量受试者腰椎后前位和侧位、髋部和前臂BMD。结果胫骨SOS与DXA测量的各部位BMD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00)。QUS与DXA测量各部位诊断OP的齐同率为(47.9±26.4)%。QUS对OP的检出率在60岁以上女性与DXA测量腰椎整体体积BMD和前臂多数区域BMD对O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XA与QUS测量诊断OP的齐同率以在前臂各区最高(61.6%~100.0%),股骨颈最低(12.6%~20.5%)。结论胫骨QUS与DXA的骨密度检查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BMD测量法的互补手段和骨质疏松的一种筛查方法;胫骨QUS可能更适合于年龄相对较大(60岁以上)的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城市中老年女性社区居民患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为OP的社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以宣传发动和自愿参与的形式招募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0~89岁中老年女性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骨密度(BMD),共332名女性参与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的影响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332名女性中未绝经10名,平均年龄(48.2±4.8)岁;绝经322名,平均年龄(62.7±8.3)岁,平均绝经年限为(12.6±8.5)年。检测出OP患者143例(43.07%),骨量减少146例(43.98%),骨量正常43例(1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长(OR=1.13,95%CI:1.09~1.17)和肉类食用频率高[肉类食用以2次/周为参照组,≥5次/周OR值为2.38(95%CI:1.16~4.85)]是患OP的危险因素;高体质指数(BMI)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5,95%CI:0.78~0.9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BMD与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骨折史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73、-0.114和-0.102,P0.01),与BMI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09,P0.01),与肉类摄入、睡眠时间及坚果摄入也呈一定关联(P0.05);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18,P0.01),与BMI呈显著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263,P0.01),与肉类摄入及睡眠时间呈一定关联(P0.05)。结论应加强对绝经年限长、初潮年龄晚、肉类摄入频率高的老年女性进行OP防治,提倡适合的睡眠时间并适度摄入坚果预防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608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3~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绝经年龄45~49岁组比较,各年龄组BMD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年均骨丢失率分别为1.4%;1.0%;0.93%;0.71%。其中以wardg三角骨丢失率为最高。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腰椎2~4,股骨颈,wardg三角,股骨粗隆,BMD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OP,患病率缓慢上升,各年龄组OP总发病率依次为5.2%;16.8%;35.5%;36.4%;55.3%;64.5%;90.6%。其中腰椎2~4OP发生率最高,整体髋部OP发生率最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妇女OP的危险因素(OR=1.121,0.788,0.627,0.823)。结论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跟骨超声衰减(BUA)和超声声速测量(SOS)与定量CT(QCT)测量腰1-5骨密度(BMD)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意义,以及与QCT测量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名骨质疏松和骨痛并在门诊就医的中老年患者同时采用QCT测量L1-5BMD和定量超声测量左跟骨BUA及SOS值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上述2种测定方法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100名患者作QCT检查BMD,其中的80名存在骨质疏松,骨定量超声检查有20名存在骨质疏松,2种检查方法符合率为25%,用BUA及SOS分别与QCT测定L1-5的BMD值做多元线形回归及相关分析(BUA r=0.118,p=0.746,SOS r=0.131 p=0.718)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对于有骨痛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如果只作超声定量检查骨密度易漏诊、误诊,应参照临床症状、QCT检查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绝经激素治疗(MHT)对不同绝经年龄和绝经方式女性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绝经后女性869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绝经年龄将其分为40~44岁组(n=127)、45~49岁组(n=348)、50~54岁组(n=305)、55~59岁组(n=89);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MHT组(n=521)与非MHT组(n=348),再根据治疗时间分为<1年组(n=94)、1~<3年组(n=258)、3~<5年组(n=110)、≥5年组(n=59)。观察研究对象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分析MHT对不同绝经年龄、绝经方式、治疗时间女性BMD的影响。结果 不同绝经年龄组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5、3.807、4.558,P<0.05),绝经年龄越早BMD越低。40~44岁组、45~49岁组手术绝经者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均明显低于自然绝经者,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0、2.550、2...  相似文献   

20.
徐定波  涂萍  吴和平  王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866-4867,4869
目的 调查南昌地区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探讨吸烟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法国MEDILINK公司生产的型号为OSTEOCORE2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548例南昌地区健康成年男性正位腰椎(L2~L4)、左侧股骨颈及左前臂BMD,分析不同年龄组BMD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变化.并根据吸烟指数进行分组,分析BMD与吸烟指数关系.结果 正位腰椎、股骨颈、前臂BMD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而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50岁以后降低更明显,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吸烟指数与正位腰椎BMD呈负相关(r=-0.472,P<0.01),与股骨颈、前臂BMD呈弱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3和-0.135,P均<0.05).结论 南昌地区男性BMD峰值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而后随年龄增加BMD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吸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应尽早戒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