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延安市中小学教师670人,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初中和高中教师受到学生因素的影响其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小学教师(P=0.027,P=0.000),高中教师受教学技能和教改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初中教师(P=0.005);女教师受工作负荷的影响其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男教师(P=0.001),男教师受人格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女教师(P=0.039);10~20 a教龄的教师其职业倦怠受学生因素和工作负荷的影响显著高于教龄小于5 a的教师(P=0.005,P=0.011);高级职称的教师受学生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14),中级职称教师受工作负荷的影响显著高于初级职称教师(P=0.043);在婚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工作负荷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显著高于不在婚教师,不在婚教师受人格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在婚教师。工作负荷、教师人格对教师情感衰竭有直接预测作用,学生因素、教改及安定感、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对个人成就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学生因素和教学技能对非人性化有直接预测作用。结论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学生因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固原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方法整群抽取中小学教师803人,采用自编问卷和国际通用的MBI-GS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结果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中,高度情感衰竭者占总人数的32.00%,玩世不恭得分高者占总人数的12.83%,36.74%的被调查者认为成就感低落。在情感衰竭程度上,小学教师高于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P=0.013,P=0.042),农村教师低于县城教师(F=4.307,P=0.038),15 a以上教龄教师高于10 a以下教龄教师(P=0.037,P=0.039)。在玩世不恭程度上,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均P=0.000),农村教师高于县城教师(F=14.694,P=0.000),男性高于女性(F=4.626,P=0.032),5~10 a教龄的高于15 a以上教龄教师(P=0.022)。在成就感低落程度上,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P=0.001),初中教师低于小学教师(P=0.000);农村教师高于县城教师(F=5.855,P=0.016);男性高于女性(F=5.632,P=0.018);15 a以上教龄的教师高于5 a以下教龄教师(P=0.033)。结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突出,小学教师、农村教师、男性教师职业倦怠较重,高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桑青松  黄卫明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60-1261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文献报道,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己经呈现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压力己经对教学、学生乃至学校均产生了消极影响〔2-7〕。研究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将有助于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措施和防控手段。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是职场人士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据调查,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的比例达50.34%,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如果不给予足够的关注,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严重地危害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造成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消极怠工等诸多职业危害,更有甚者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破坏家庭和睦、社会的稳定,这些都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总目标。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上加以分析,提出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预防和救助过程中,组织干预和自我调节两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区某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12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佛山市南海区某镇3所中学及11所小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评价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分析各人口学特征分组的职业倦怠状况差异,并使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人口学特征及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男性234人,女性343人。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情绪疲惫和去个人化维度得分分别为(17.81±4.90)、(5.12±7.46)分,均高于常模,而少成就感得分(11.98±2.23)低于常模(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3个维度中中学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得分更高(偏回归系数为一0.51~一0.91),临聘老师相对于正式教师的少成就感及去个人化维度的得分更高(偏回归系数分别为一1.43、一1.41),男性教师的个人化维度得分较女教师高(偏回归系数为一0.46)(P〈0.05或P〈0.01)。结论该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重,学校类型及是否为正式教师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卫明  姚琼 《中国校医》2007,21(2):240-24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1974)最早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底、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1]Pines和Aronson从静态角度出发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境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2]Cherniss从动态角度描述了职业倦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3]Maslach和Jackson(1981,1986)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定义了职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特点,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随机抽取的185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总分为(48.68±2.62),情绪衰竭得分为(25.94±1.81),低个人成就感得分为(28.21±1.74),去人性化得分(11.63±1.66);男性教师职业倦怠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女教师,已婚教师情绪衰竭得分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年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明显,特别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得分较高,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和婚姻状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以便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367名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忍耐策略、积极评价策略、自我调控策略、回避策略、幻想策略和接受责任策略对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积极评价策略、接受责任策略、计划解决策略和忍耐策略对职业倦怠的少成就感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忍耐策略、积极评价策略、接受责任策略和自我调控策略对职业倦怠的去个人化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哈尔滨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况,发现高校职业倦怠高发人群,为相关部门制订考核目标和预防救助教师职业倦怠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MBI问卷)调查哈尔滨市3所高校180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影响因素涵盖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年限、是否承担行政工作、薪资收入等。结果高校教师在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倾向方面与参考值存在偏差,个人成就感方面自我评价偏低,对于工作的完美感和认同度上存在缺失。每次出现职业倦怠状况表现的3个维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年龄在36~45岁之间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在工作过程中反复出现呈周期性变化。结论哈尔滨市高校教师个人成就感低,自我高预期值与现实工作中所取得的实际工作绩效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应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制定考核和预防救助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幼儿教师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从锦州市和宁波市抽取200家幼儿园,从中抽取幼儿教师600人,其中有效问卷534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率为35.89%。职业倦怠在城镇、所教班级、不同月薪和不同文化程度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城市、高年级、低月薪和高文化程度的职业倦怠较为明显。文化程度、工作情绪和付出-回报失衡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且影响均为正向的。结论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较严重,应引起社会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海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南海区九江镇所有中小学教师共720名,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Teacher Burnout Inventory,TBI)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进行评测.结果 九江镇中小学教师的情绪疲惫和去个人化较常模严重,少成就感较常模好(P值均<0.01);家庭收入低、年轻、省市级学校和个人文化程度高的教师情绪疲惫程度较严重,男性和教龄短的教师少成就感较严重,家庭收入低、省市级学校和男性去个人化情况较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情绪疲惫、性别和少成就感对生存质量的生理总分(PCS)有预测作用,情绪疲惫、年龄、个人月收入、去个人化及少成就感对心理总分(MCS)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九江镇中小学教师的情绪疲惫和去个人化程度较重,少成就感较轻,教师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某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方法 使用李超平2003年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对校区在岗教师施测.结果 情绪衰竭:已婚>未婚(P<0.001)、分居>未分居(P<0.01)、有子女>无子女(P<0.05)、周课时16以上>16以下(P<0.05)、工龄5年以上>5年以下(P<0.01);玩世不恭:已婚>未婚(P<0.01)、分居>未分居(P<0.01)、工龄5年以上>5年以下(P<0.001);成就感低落:机关干部>任课教师(P<0.01).结论 哈医大大庆校区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与各人口学变量及工作种类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一旦产生,对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良影响。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心境和态度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特别容易波及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2]。为了解广西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欧阳文珍 《中国校医》2005,19(6):559-561
目的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为教师心理卫生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167份来自徐州地区的教师进行自我效能感、情绪倦怠、去个性化三个维度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43%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贮检验结果表明各类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意义,中小学教师较幼儿园教师更为严重,此外城乡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刘瑜 《职业与健康》2012,28(10):1199-1201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编制出《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调查问卷》,对重庆市7所高职院校共计81名英语教师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较高。女教师的工作倦怠比男教师严重(P0.05);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上较已婚教师偏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P0.01),专业英语课教师的情绪衰竭更加严重(P0.01)。结论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性别、婚姻状况、学校性质、课程性质都影响到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为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运用修订的MBI-ES教师职业倦息量表对河南省部分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40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升格高职高专教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任职情况、担任班主任和承担教学任务等均可影响教师的倦怠(P<0.05或P<0.01).[结论]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蚌埠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结合的方法,对蚌埠市3 0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紧张状况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教师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均高于女教师。40~60岁年龄组教师职业任务得分高,50~60岁年龄组教师个体应对资源得分较其他组高,30~39岁年龄组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高学历组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已婚教师承担的职业任务多,未婚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反应较强。市区、普通高中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比其他组高,职业高中教师职业任务少,个体资源多,紧张反应低。结论职业紧张反应可以通过减少职业任务和提高应对资源的方法来预防或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廊坊市和邯郸市曲周县4所中学的15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②中教一级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③教龄在5~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阶段;④性别、学校类型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虽不严重,但已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