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重症脑损伤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EAS组28例,常规治疗组28例.常规治疗组在发生胃排空障碍后予以常规对症治疗,TEAS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TEA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内胃内日残留总量的变化及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等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口服安慰剂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治疗的刺激部位在观察组所选穴位外3~4 cm处,刺激量未达到治疗量.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症状评分、血浆胃动素(MTL)浓度和生长抑素(SS)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均能升高血浆MTL浓度和降低SS浓度(均P<0.001),且观察组的血浆MT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药物治疗更能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等症状,并升高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SS浓度,从而改善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体内血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生物电刺激治疗仪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2组单次尿量和尿管留置时间、尿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清SP和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5.10%(P 0.05)。治疗后,观察组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均上升更明显(P 0.01),残余尿量减少更多(P 0.01)。治疗后,2组血清SP和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血清SP和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盆底肌电刺激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SP和CGRP含量,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每组31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电刺激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64.5%,电刺激组与针刺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结论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不同时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及与电针治疗的效应差异。方法: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为治疗肩周炎有效、简便的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8例,脱落5例)和治疗组(48例,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大椎与命门、神阙与关元[电流强度(12±2)m A],对照组进行同穴位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流强度1 m A),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对照组PSQI各维度分值、PSQI总分及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各维度分值及PSQI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SF-36评分显著上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各维度的分值及PSQI总分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0.05),睡眠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SF-36评分上升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客观和规范地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标准,明确和固定各治疗参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分别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对78例患者进行对照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与电针相似的良好疗效,在对某疼痛指标和改善肩关节活动等方面,两种疗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较好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斜方肌劳损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果:两组治疗后休息状态下患侧斜方肌RM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组斜方肌RMS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结合常规治疗斜方肌劳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治疗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AES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椎管内麻醉,TAES组患者麻醉后至术毕加用TAES进行干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1 d及术后第1、3、7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比较术后第1、3、7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TAES组患者术后第1天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20.0%vs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TAES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8±1.0 vs22.7±2.3,25.9±1.1vs23.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1天MMSE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天(22.7±2.3,23.8±1.9vs2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TAES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慢性鼻窦炎筛窦切除术后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鼻窦炎在全麻下行全筛窦切除术后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耳穴贴压、抗炎止血治疗、吸氧),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6 h、12 h、24 h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头部胀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6 h、12 h头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尤其是24 h后疼痛缓解情况效果显著。结论 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配合穴位按压治疗鼻窦术后头痛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该项治疗为无创操作,患者更易接受,可提高操作有效率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部疼痛指数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较同组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72.5%,对照组愈显率为50.0%,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周炎,能降低患者肩部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能有效改善肩周炎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是一种针灸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的新型疗法,目前已广泛用于POCD患者的治疗。本文从TEAS治疗POCD的应用现况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后引起膀胱储尿或排尿功能障碍,以尿失禁或者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引起泌尿系感染,最终引起肾积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危及生命。前期的研究提示我们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单纯的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1]。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及长期被针刺的接受程度比较差,考虑到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具有无创伤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及施工坠落等原因的不断发生,造成脊髓损伤患者越来越多,而排尿功能障碍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我们采用清洁间歇导尿配合针灸治疗38例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为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膀胱功能障碍者,诊断标准均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年标准[1]。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42 d,最短16 d;颈脊髓损伤9例,胸脊髓损伤13例,腰脊髓损伤16例。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情况。分别从体针、电针、点穴推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等几方面对针灸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进行归类分析。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常用腧穴为八、三阴交、中极、关元等;刺激方式为针刺、电针、点穴推拿、穴位注射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其他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尚需要更多的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