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穷尽性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素问》等11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重言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言用词具有重要的特点和作用,研究其释义和发展规律,对准确理解医理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树德英译《素问》时所体现的翻译策略。采用实证研究法,首先基于文树德《素问》序言内容,参与过的访谈及共事学者自述等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其偏向异化翻译策略的假设;其次通过发掘译本中词和句的翻译规律给予实证,研究发现文树德英译本有音译中医文化负载词、最大程度保留对仗句式以及脚注字符量远超译文字符量的主要特点,进一步验证了文树德及其团队在翻译过程中秉承的是原作至上的原则,译本更靠近原文作者和源语文化,体现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武天立 《山西中医》1993,9(2):10-11
《黄帝内经》对我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中在中医妇科生理、病理、诊断、辨证等方面的理论阐述甚详。本文就《内经》妇科生理观、病理观作一探讨。 一、生理观 《内经》对中医妇科的生理有独特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瑰宝,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反映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将《内经》这一中医学古籍的代表作介绍给全世界意义非凡,很多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李照国先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两度翻译《内经》,可谓这个领域的一位专家,译文也通俗易懂,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5.
黄婧 《中医教育》2021,(2):27-31
目的 探究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助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为中医药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础,对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五大因素对译本进行译介和海外传播模式的分析.结果 文树德版《黄帝内经》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  相似文献   

6.
文树德(Paul U. Unschuld)教授致力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及中医典籍翻译活动,其《黄帝内经》译著系列分为三部,耗时近二十年,对《黄帝内经》的海外传播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推广意义深远。本文介绍了其译著系列的总体情况;举例分析了其翻译方法,如厚译法、异化法等;并总结了其翻译特色:异化翻译,保留中医特色;译注严谨,术语自成体系;主张求同存异等。  相似文献   

7.
雷佳豪  赵自强 《环球中医药》2023,(12):2497-2501
“道”是中医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中医典籍外译与传播中“道”系词语的翻译意义重大。《黄帝内经·素问》汉语原文中共有154个“道”系词组,根据内涵,将其分为两类:哲理之道、医理之道。本文考察文树德译本中“道”系词语的翻译,探求“道”系词语厚译的特点。研究发现,文树德译本将“道”系词语译为“the Way/the Way……/the……Way”及“the Path……”,实现了语言形式的一致性;通过厚译,较好地实现了“道”系词语文化内涵的传达,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医典籍的对外译介和传播,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辞书式、学术式的完整译本,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采用"厚译"模式,利用研究批判性导论、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典籍置于丰厚的中医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使西方读者从深层文化背景理解中医思维和中医特质,其翻译策略对我国的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浙派中医代表医家在研究《黄帝内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选取浙派中医类分研究与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代表医家滑寿、张介宾、沈又彭、马莳、张志聪、俞樾等,分别介绍其主要生平及类分、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色。滑寿、张介宾、沈又彭在类分研究中开创了摘要研究《黄帝内经》的先河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范例;马莳、张志聪、俞樾在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方面开创了篇名注释、集体创作的先例和文献考据方法研究的示例,并对《黄帝内经》全书注释和《灵枢》详注,以及《素问》考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素问》之名首见于现存文献中张机《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了中医学200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历代医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素问》阐释发挥,探微析奥,多有新意。但纵观现存研究《内经》的200多种文献,无出王冰之右者。王氏注本自问世以来,历久不衰,至今仍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探析王冰注释《素问》的成就与特点,对于今天整理研究中医文献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 重新编次,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最早注释《内经》者为齐梁间的全元起,其书名《素问训解》,南宋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籍书名英译应本着忠信原则,意在传达原书名的真实含义。从《黄帝内经》书名的来源出发,对常见《内经》英译书名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合适的《内经》英译名,为中医古籍英译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摇摇《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医典籍,其英译研究对于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及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内经》译者主体性研究当中,大多数围绕译者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双语能力、翻译策略等主观因素对译文的影响,而忽视对译者开展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时代主题、诗学规范等客观因素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廖利平  喻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23-24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包括了《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其内容甚为丰富,涉及面广泛,有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诊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它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与医理学,包含天文、地理、气象、人文等多学科。王老认为年轻中医,必须首先培养学好《内经》的信念,这是中医人一辈子的必修课。王老强调学《内经》必须读原著,原汁原味地慢慢品尝,亲力亲为地逐渐理解其养生和治病法则。王老重视《内经》理论的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素问·举痛论》明确了三要义:"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一个古籍,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内容包括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多人宝贵经验的总结。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与开阖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1):12-14
<正>1《黄帝内经》(以下简写为《内经》)三阴三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1],《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主要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和人体之三阴三阳。1.1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1)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渊薮,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19.
《骨空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其理论思想为后世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经典是中医之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根,是现代中医创新发展之源,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首,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奠基之作,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价值观念。广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依托《内经》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经多项校级及省级教育教改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