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脾藏意主思"是中医脾的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现代心理学内涵,特别是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生理心理诸方面,为多种精神活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焦虑症、强迫症以及记忆力障碍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常见病症,在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的时候,其病位往往在脾,从脾论治会常常会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脾藏意主思"的病理心理学内涵也对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肠道共生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大脑及行为活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脾藏意主思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健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升降,兼调他脏,多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或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身心症状。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藏象理论主要学术内容,故以脾为切入点,检索并摘录《内经》中所有涉及脾、足太阴等有关论述,将其按脾的解剖、脾的生理功能及特点、脾与自然界的关系、脾与五脏的关系及其相关五行归属、脾的诊法、脾的病证以及脾病证治则及注意事项等给予分类、刻画并探究其学术内容,并就《内经》脾脏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了初步探讨。同时还联系后世对《内经》相关学术内容的引用,探讨其著作突出的学术贡献,如藏象理论创立、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描述、病机阐述等,并对所涉及的运气学说予以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陈建伟 《国医论坛》2011,26(5):34-35
《黄帝内经》中“思”作为一种情志表现,与其他情志喜、怒、忧、悲、恐、惊一样,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随时都可发生,它是在人体接受客观事物刺激之后,心神及其五脏经过复杂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思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地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8.
脾不藏意不寐以思虑纷纭所致的迟寐或不寐为主要症状特征,核心病机为脾意失养或脾受邪扰致脾意不安于舍而生不寐,治疗当以安脾意为法。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连朴饮、沙参麦冬汤等均具有安脾意的作用,其中,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升阳以安脾意,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以安脾意,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安脾意,参苓白术散运脾湿以安脾意,连朴饮化脾热以安脾意,沙参麦冬汤滋脾阴以安脾意,最终达到治疗脾不藏意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脾恶湿"是中医脾胃学说中的重要概念,《黄帝内经》关于脾、湿及其相互关系有着丰富的记载,形成了"脾恶湿"的相关理论。"脾恶湿"所涉理论颇为广泛,历史上众医家对之多有发挥与阐扬,此尤与《内经》的理论奠基密切相关。"脾恶湿"同样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性,特别是当今脾因湿而生之病众多,亦使该理论探讨更具现实意义与价值。故本文试从《内经》为源,研究论述相关理论内涵,挖掘分析相关应用领域,浅议"脾恶湿"所蕴含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2.
刘凯  汤蕾 《西部中医药》2020,(1):158-163
从语篇角度利用主述位理论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主位及主述位推进关系,并以对偶句为例阐述《黄帝内经》的英译策略:尽量保持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主语和谓语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保持原文主述位英译;中文原文的主语和谓语是话题+说明的关系,在翻译成英文时应转换为英语主语主位;出现句式主位则要根据句式主位在句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脾主思",即脾主导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关系非常密切。研究表明,大脑与消化系统在解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对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反之,胃肠分泌和运动活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调理脾胃药物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对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从解剖学、生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来探讨"脾主思",即脾与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藏”的思想在《黄帝内经》整体内容中一以贯之,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要做到精神收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病因病机方面,提出“喜怒忧思不收”“食饮不节”“起居无常”“寒暑不避”等多种形式的失藏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疾病诊断方面,提出真脏脉、真脏色现而不藏均为急危重症之候;在疾病治疗方面,要求首先要注意精神血气之康复保藏,谨慎用针用药,中病即止,防止过度医疗,注意避病邪之锋芒等。从多方面细细品味,可知“藏”思想是《黄帝内经》的主要理念之一,“藏”的思想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历史悠久,疾病禁忌内容繁杂,缺乏现代系统研究和梳理。一方面,疾病禁忌能帮助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古今时代变迁导致疾病禁忌存在认识差异,现代社会存在错误认识。中医脾胃病的主要表现是脾胃运化、受纳、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饮食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提出的脾病禁\"温食\"有其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从中医学、西医学不同角度结合分析脾病禁\"温食\"可为临床治疗和病后康复提供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易  孟建霞  雷艳 《光明中医》2023,(6):1031-1034
腹满是中医脾胃科常见的疾病,此文基于《黄帝内经》条文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中已经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腹满,非独脾而致。通过总结《黄帝内经》中腹满的病因、部位、治疗等方面相关条文,发现腹满的发生与其他脏腑、经络关系密不可分。这一发现突破了惟脾胃论治的思路,重新认识了腹满,并为临床辨证诊治此病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修辞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和隐喻翻译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来《黄帝内经》隐喻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以期为《黄帝内经》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时逸人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也是现代中医史上积极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研究,除了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也编写教材应用于讲学,现对其内经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其《时氏内经学》一册作为教材使用,对《内经》原文采取原文、经义、讲解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中西汇通中的西医学理论注释相关条文,阐释条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新义和原理,这种既兼有传统以经证经阐释条文的形式,又有结合西方医学知识揭示《内经》理论内涵的许多内容,呈现了对《内经》研究思路的多元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黄帝内经》里面,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长期并存,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脾不主时"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该学说对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一部古典医籍,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也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内经》成书年代与作者,历代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持论各自有据。由于成书之后,屡历变乱,几经整理修订,原书的本来面目已无从辨认。从现存版本而言,《素问》最古者本于唐王冰的修订本,而《灵枢》则以宋史崧本为最古。可以理解,今本《内经》中存在有不同朝代人的手笔,是无足为怪的。据《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