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随州市气象因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3年随州市每月SFTS发病资料和气象资料(月平均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小时数),使用SPSS17.0对SFTS和气象因素资料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SFTS发病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日照小时数呈正相关(P0.01),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P0.01)。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回归方程为:Y(月发病数)=688.81-0.68X2(月平均气压),决定系数R2=0.708。结论气象因素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徽省滁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别、年龄、住址匹配的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安徽省滁州市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和选取的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发病前1月与病例接触、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被蜱虫叮咬、生活区周围有蜱虫和工作间歇坐卧草地(均有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1月与病例接触(OR=5.44,95%CI:1.56~19.04,P=0.004)、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OR=12.81,95%CI:3.20~51.25,P<0.001)和被蜱虫叮咬(OR=47.25,95%CI:6.94~321.53,P<0.001)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与病例接触史、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和被蜱虫叮咬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需加强对高发人群健康宣教和个人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气象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方法 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思想,对某监测点历年逐月的HFRS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建立气象因素对HFRS发病率影响的分季节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影响HFRS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春季为前6个月最低气温、前12个月平均气温、前6个月降雨量、前12个月降雨量、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气压、前6个月平均气压、当月平均风速;夏季为当月平均气温、当月降雨量、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12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总日照时间、前3个月平均风速;秋季为前6个月平均气温、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当月总日照时间、前3个月平均风速;冬季为前3个月降雨量、前6个月降雨量、前12个月降雨量、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日照时数、前3个月平均风速.结论 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HFRS,不同季节各气象变量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的影响,为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每日报告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2005—2015年潍坊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共报告发病2 459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2∶1;发病集中于20~70岁年龄组(占78.05%);发病人群以农民最多,占81.64%,其次为工人、学生。各气象因素中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与HFRS发病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平均气压与该发病数呈正相关(P0.05)。HFRS发病风险与气温的反应关系呈倒"U"型,以气温中位数15℃为参照,在日平均气温为10℃时滞后0 d的相对危险度(RR)达到1.06(95%CI:1.03~1.19),HFRS发病风险最高。以相对湿度中位数66%为参照,最大日平均相对湿度(100%)时滞后5 d的HFRS发病风险最高,RR值为1.03(95%CI:1.02~1.0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53%时0~30 d的累积滞后效应的RR值达到1.56(95%CI:1.09~2.48)。结论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乌鲁木齐市流感样病例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1月—2018年3月乌鲁木齐市的每月气象数据、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按照广义相加模型(GAM)理论,建立气象数据与流感样病例间基于非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流感样病例(ILI)变化的影响。结果单因素模型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日照时数是引起ILI变化的风险因素。月平均气温每降低1℃,ILI的发病风险增加0.962 6(95%CI:0.731 6~1.266 6);月平均相对湿度每增加1%,ILI的发病风险增加1.0838(95%CI:1.021 9~1.149 5);月日照时数每降低1h,ILI的发病风险增加0.994 0(95%CI:0.955 8~1.033 8)。多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引入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影响因素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引入月日照时数影响因素的模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乌鲁木齐市ILI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联。结果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共活产分娩438 021例,早产儿29973例,早产率为6.84%(95%CI:6.77%~6.92%);日均出生早产儿(11.72±5.63)例,气温均值为(23.41±6.38)℃,相对湿度均值为(67.34±13.84)%,气压均值为(1012.94±6.88)h Pa;风速均值为(6.99±3.70)m/s。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总体上各气象因素与早产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分别达到最大值(34℃、100%、1 032.2 h Pa、26 m/s)时,在滞后期(0~26、0~1、0~25、0~24 d)内总体风险效应达到最高,RR值分别为2.01(95%CI:1.28~3.16),1.25(95%CI:1.08~1.45),1.67(95%CI:1.03~2.71)和4.91(95%CI:0.63~38.11)。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0~26 d内最高,RR值为1.47(95%CI:1.16~1.86);累积潮湿风险效应在滞后0 d时最高,RR值为1.12(95%CI:1.05~1.19);累积高气压效应在滞后期0~25 d内最高,RR值为1.34(95%CI:1.01~1.78)。首次怀孕、首次分娩、男婴及孕33~36周的早产亚组对气象因素较为易感,特别是对高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素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和暴发的相关性,并提出预警界值。方法选取广州市为研究现场,分别以2010-2017年HFMD流行和暴发情况为结局变量,以平均气温、总和降雨量和相对湿度为解释变量,经交叉相关分析后应用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模型进行预警界值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州市共报告494 359例HFMD病例,平均每年报告(61 795±15 232)例,其中24个月疫情呈现暴发状态。月平均气温滞后0期(0.64,P0.05)和月平均相对湿度滞后1期(0.59,P0.05)与月发病数的相关系数最高。月发病例数的气象预警界值回归树分析中,月平均气温滞后0期≥22.3℃且月平均相对湿度滞后1期≥82.37%时RR值最大,为2.06(95%CI:1.99~2.13)。月度暴发的气象预警界值分类树分析中,月平均气温滞后0期≥24.6℃且月平均相对湿度滞后1期≥83.92%时RR值最大,为3.54(95%CI:3.03~4.03)。结论基于CART模型分析HFMD流行与暴发的气象因素预警界值,可有效提升监测和预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济宁市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日监测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数据特征,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2011—2013年济宁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309例,男性发病例数(5 011例)多于女性(2 298例),性别比为2.18∶1;4~15岁儿童最多,占74.98%。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为-8.8℃、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9(95%CI:0.94~1.27);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为100%、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6(95%CI:1.01~1.13)。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达到最高(32℃)时,滞后30 d的总体效应值(RR)为0.28(95%CI:0.14~0.53);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达到最高(100%)时,滞后30 d的RR值为2.80(95%CI:1.66~4.71),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影响呈非线性,应密切监测气象因素,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探讨随州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为预测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提供依据。收集2010-2014年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气象资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使用SPSS 17.0对手足口病发病率和气象因素资料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随州市手足口病月发病率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呈正相关(r=0.497、0.405、0.312,P0.05),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r=-0.620,P0.01),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4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平均气温和气压为手足口病主要气象影响因子。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与高气温和低气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远市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清远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每日手足口病病例数,同时收集清远市同期每日气象资料,包括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温、日累计降雨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等,利用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9—2013年清远市共报告41 587例手足口病病例,日平均气温(≥27.20℃)、日平均风速(1.49 m/s)、日累计降雨量(≥0.51 mm)、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压(991.73 k Pa)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日平均风速(≥1.49 m/s)和日平均气压(≥991.73 k Pa)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清远地区短期气候因素是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宁市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12—2019年期间西宁市的日平均气温、日温差、日平均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日蒸发量等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日发病数的影响。结果 模型负二项分布部分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β=-0.104,95%CI:-0.112~-0.096)、日平均相对湿度(β=-0.015,95%CI:-0.022~-0.008)、日平均风速(β=0.467,95%CI:0.388~0.546)和日照时数(β=-0.032,95%CI:-0.062~-0.001)对流行性感冒日发病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零膨胀分布部分结果显示,日平均相对湿度(γ=-0.188,95%CI:-0.303~-0.072)、日平均风速(γ=-1.452,95%CI:-2.663~-0.242)和日蒸发量(γ=-0.321,95%CI:-0.636~-0.005)对流行性感冒发生概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平均气温、日温度差、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蒸发量等气象因素与流行性感冒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考虑将气象因素应用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浙江省2005—2014年猩红热月发病数据以及同期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形式。结果平均水汽压、日照时数与猩红热发病间存在负关联;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平均气温与猩红热发病间均存在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其中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对猩红热发病影响呈近似二次曲线关系。平均气压10 050(0.1 h Pa)时是正效应;在18.7~23.6(0.1 m/s)风速范围内,对猩红热发病有较小的正效应;平均气温在250(0.1℃)时,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负效应逐渐减弱。结论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之间存在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降水量、气压、风速以及温度与猩红热发病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潍坊市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18年潍坊市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通过绘制散点图和建立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流感样病例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年龄层人群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潍坊市流感流行高峰主要集中在周均温差为8 ℃~12 ℃、周平均相对湿度为65%~88%、周平均风速为1.50~2.50 m/s的天气条件下。0~15岁人群流感样病例就诊比受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气压、周平均相对湿度、周均温差、周平均风速影响显著(r=-0.457、-0.430、0.361、0.337、-0.410,P<0.001);60~岁人群流感样病例就诊比受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气压影响显著(r=-0.448、0.401,P<0.001)。广义相加模型显示,周平均风速(RR:0.994,95%CI:0.990~0.996)、周均温差(RR:1.023,95%CI:1.017~1.028)周平均相对湿度(RR:1.003,95%CI:1.001~1.006)均与流感样病例就诊比有相关性。结论 潍坊市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并探讨各种气象因素对痢疾发病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方法] 以2000年1月~2005年12月气象因素为输入神经元,同期痢疾月发病率为输出神经元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同时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痢疾月发病率为应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上两模型分别以MIV值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各气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2006年痢疾月发病率检验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7.12%;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7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74%: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8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影响痢疾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为重要性排序前4位的气象因素.[结论] 对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可使用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影响疾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聊城市不同时期麻疹的流行状况,探究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将聊城市1961~2013年整个研究阶段的月麻疹发病情况按照麻疹疫苗的发展阶段分期为:1961~1966年定义为麻疹疫苗前期(Ⅰ期),1967~1978年定义为麻疹疫苗推广期(Ⅱ期),1979~1997年定义为实施计划免疫期(Ⅲ期),1998~2004年定义为加速麻疹控制期(Ⅳ期),2005~2013年定义为消除麻疹期(Ⅴ期)。利用SAS9.1.3软件对聊城市53年间麻疹的流行状况以及气象学因素(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麻疹发病率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麻疹在Ⅰ期发病率(/10万)为541.72、Ⅴ期为3.61,发病主要集中在3~5月份。在Ⅳ期(加速麻疹控制期),月平均发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P<0.01),与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均无明显关系(P>0.05)。在其余四期(Ⅰ、Ⅱ、Ⅲ、Ⅴ期)与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P<0.01),与月平均风速均呈正相关(P<0.01),而与月平均气温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麻疹发病情况与某些气象因素存在中度相关,应关注气象条件,加强麻疹的监测,预防麻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主要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福州地区气温、气湿、降水量、日照、气压等气象因素对传染病消长的影响。方法 :根据 1 993~ 2 0 0 2年福州市传染病资料和同期的气温、气湿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甲肝和肺结核发病 ,月总降雨量对麻疹发病具有显著的影响 (P <0 0 5)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麻疹、伤寒发病 ,月平均气温对霍乱、伤寒、菌痢发病 ,月平均气压对霍乱、伤寒、菌痢、肺结核发病 ,月总降雨量对伤寒、菌痢发病 ,月总日照时数对霍乱、菌痢、伤寒发病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 )。多因素分析表明 :月平均相对湿度、气温 ,总日照时数对甲肝发病 ,月平均气温对霍乱发病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麻疹和肺结核发病 ,月平均气压对伤寒发病 ,月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 )。结论 :在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 ,气象因素是个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985—2005年安徽省某市猩红热月平均发病率和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最低气温5项气象资料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并且对2006年每个月份的发病率做一个预测。结果模型的超离散度K=0.41(95%CI:0.32-0.53),进行似然比)x2检验x2=306.42,P〈0.001,认为发现负二项回归是适合的模型。猩红热的发生与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最低气温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2006年各个月份的月发病率预测的结果表明(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Z=0.24,P=0.814),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测效果比较理想。结论通过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对猩红热的发生和预测,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最低气温是不可忽略的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8-2021年威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2018-2021年威海市SFTS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个案调查表及核酸试验数据资料,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2018-2021年威海市共报告SFTS病例610例,死亡72例,病死率11.80%。发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χ2趋势=17.13,P<0.01),病死率呈整体下降趋势(χ2趋势=38.32,P<0.01)。5-10月是发病的高峰(96.72%)。确诊病例平均年龄66.74±10.47岁;职业以农民为主(8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危险增加,文登区(OR=7.029,95%CI:2.472~19.992)和荣成市(OR=3.646,95%CI:1.238~10.736)较环翠区死亡危险高,核酸检测Ct值≤25的危险较高(OR=6.869,95%CI:2.173~21.711)。与发病前一个月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胚胎停止发育的环境和生活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20例经B超确诊为胚胎停止发育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抽取B超检查为胚胎发育状态正常的120例孕妇为对照组,收集各种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OR=1.097,95%CI=1.009~1.194)、每天接触电离辐射时间大于4小时(OR=3.400,95%CI=1.484~7.786)、经常熬夜(OR=8.814,95%CI=2.324~33.433)、流产史(OR=4.522,95%CI=1.649~12.404)以及紧张情绪(OR=5.356,95%CI=2.328~12.326)、家庭平均月收入的升高(OR=0.996,95%CI=0.995~0.998)、补充叶酸(OR=0.359,95%CI=0.167~0.773)和学习生殖护理知识(OR=0.341,95%CI=0.166~0.703)与胚胎停止发育相关。结论年龄、每天接触电离辐射时间大于4小时、经常熬夜、流产史以及紧张情绪是胚胎停止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家庭平均月收入的升高、补充叶酸和学习生殖护理知识是胚胎停止发育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探讨气象因素对儿童猩红热发病的影响,为猩红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青岛市2011-2013年儿童猩红热月发病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资料,以广义相加模型为基本统计模型,应用基于时间序列的Possion回归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儿童猩红热发病的影响.结果 2011-2013年青岛市报告儿童猩红热病例1 4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0/10万.一年存在2个发病高峰,最高峰发生在11月至次年1月,次高峰发生在5-7月.广义相加模型(GAM)模型拟合值和实际发病率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R2值为0.72,其中月平均气压与儿童猩红热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其相对危险度RR值为1.09(95%CI=1.05~1.13).结论 在控制季节效应和长期趋势后,月平均气压对儿童猩红热的发病有显著影响.当气压升高时,应加强对儿童猩红热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