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65-1167
运用频数、决策树及神经网络等统计方法,对"冠心病合并中风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显示"脾气虚"证候要素贯穿本病始终。从"脾气虚"角度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以"补益脾气"为切入点,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痰证病机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相关性。方法将926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痰证组与非痰证组,分别于第0、3、5、7、11、21日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发病情况、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CS)、修正的RANKIN评分。结果痰证病机在发病时占重要地位,为出血性中风发病重要组成证候。病程第0、11、21日,痰证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非痰证组(均P0.01)。两组发病时与病程第21日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差值比较则差别不大(P0.05)。结论痰证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候,痰证患者比非痰证患者病情为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对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利用CT检查结果,与证候的得分均值、发生频率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结果提示:脑病变性质与中风证候的得分均值显著相关,出血性中风的风证、火热证的均值显著高于缺血性中风(P〈0.001、P〈0.001)。缺血性中风的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显著高于出血性中风(P〈0.001、P〈0.005)。脑病变性质与中风证候的发生频率显著相关,出血性中风的风证、火热证的发生频率显著高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点与脑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首次中风病人,将CT检查结果与中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分、频率、年龄等进行分析。其结果提示,中风病病人,痰症和瘀证是中风病人整个病程的主要病理改变。火证、瘀证和痰证是中风急性期主要改变,而出血性与缺血性之间的中医证型又不尽相同。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则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改变。但中风病证候的改变与年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中风病情危急,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分析 脑出血(ICH)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滋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麻木为主症.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其患病人数占所有脑卒中患者数的10%~20%,住院病死率43%~51%[1].证候要素的确定应从病机研究入手,病机是证候要素确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血瘀生风”为本立论,阐述了其与中风发病之内在关系。并认为瘀血证候贯穿中风整个病变过程,活血化瘀法对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皆是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8.
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层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风病因病机相关文献为基础,将现有理论按照病因(外因、内因、基础病因)、病机(基本病机、分期病机、分病病机、证候病机)进行层级划分,探讨其理论内涵,明确其各自在中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下一步治法层级的整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中医中风"因机证治"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深刻地论述了出血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四大治疗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也属于血证范畴,因其发生在脑内,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性中风急症证候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根据15例丘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 CT 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医证候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将丘脑出血超急期中医中风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或脱证闭症并见;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结论:结合 CT 诊断,丘脑出血性中风证候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歪斜,双目斜视;以神昏,半身麻木和半身不遂多见。颅脑CT检查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学庆  李建生  庆慧 《新中医》2003,35(11):20-22
目的:探讨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40例中风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中风类型是影响风证发生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火热证的主要因素有中风类型、离退休、病期、生活方式、甘油三酯;吸烟、体重指数、病程是影响痰湿证的主要因素;工人(职业)、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空腹血糖、病期、高血脂病等因素是影响血瘀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影响气虚证的主要因素有肥胖、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工人、性剐、伴发心血管病、病期等;食盐多、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是影响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因素。结论:中风病证候变化多端,对中风病的辨证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通窍活血汤加减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统计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语言、神智、面瘫、上、下肢瘫痪、眼征、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1);Barthel指数及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能够促进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通窍活血汤加减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统计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语言、神智、面瘫、上、下肢瘫痪、眼征、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1);Barthel指数及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能够促进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  相似文献   

17.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容川<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大纲,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属血证范畴,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因其发生在脑,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使其治疗方法系统化,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缺血性中风、证候、生物学指标",检索式为"并",根据文献筛选标准纳入与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并排除重复的研究。结果: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论文412篇,剔除106篇,初读后选取102篇进行精读。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既可弥补证候定性描述的不足,又可在证候和中风病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学指标、证候、中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中风病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间的研究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