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在适应人群上的差异。方法:对麻黄汤和桂枝汤原文、相关类方、方药及药后调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素身体壮实的患者本身营卫充盛、卫外正常,只有感受较重之风寒才会发病,正邪关系以邪盛为主,外寒去而营卫自和,故不需调补营卫而适用麻黄汤;平素体质虚弱的患者则本身营卫不足、卫外低下,稍感风邪即会发病,邪实与正虚并存,故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而适用桂枝汤。结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仲景分别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他对患者体质差异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1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  相似文献   

3.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虹 《光明中医》2008,23(1):12-13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安然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16,(4):578-580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津液代谢异常,致使水湿浊毒内聚,不能从水道排出,脾肾阴阳衰惫,湿浊毒邪浸淫肌肤则致皮肤瘙痒。治疗宜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治当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由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5.
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本章共选常用方剂十六首,根据功效不同,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 辛温解表本类方剂一般均具有发汗的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故用于风寒外感证。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和加味羌活汤,这五首方剂要重点掌握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约二百余首,有桂枝汤主方及合方,桂枝汤加方,桂枝汤之变方。另外桂枝汤外可祛除外感六淫秽病邪,内可祛除痰瘀水等病理产物。体现了桂枝之用,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可治疗外感及内伤杂病和对营卫的调节作用。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由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所载祛邪方中,体现出的祛邪必宣畅气机,从而为邪求其去路的治疗原则和用药思路,颇具特色。笔者试作探讨,和同道共同研究。 宣畅肺卫之气,以祛凤寒 风寒之邪侵犯肌表,由于感邪轻重的不同,体质强弱的差异,或表现为卫阳闭遏,营阴郁滞的伤寒表实证,或表现为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治疗。方中君用麻黄,因其辛温发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在遣药组方中,擅长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用药之法。常将其两种性味迥然不同的药物,有机组合,融为一体,使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从而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兹就其药味的组合特点,浅探如次:1 辛酸相合 散中寓敛 散,即发散之意。具有能散、能行、能活等作用;敛者,收也。具有收、敛、固、涩之功能。于发散之剂寓收敛之药,使其散不太过,敛勿滞邪。如被誉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治风寒客表、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12条、13条)。方中以辛温之桂枝为君,辛温而散,解肌发表,驱邪于外;佐以酸寒之芍药,敛阴益营于内。此乃散敛互佐,开中有合,使辛散而不伤阴,酸敛不致碍邪,表邪得解,营卫调和而病愈。正如吴谦所云:“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  相似文献   

10.
《外台》卷一、卷二载录了部分《伤寒论》方剂。以及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变通而来的方剂。这些“新方”源于《伤寒论》,但又较之有更大的灵活性。它是晋唐医家治疗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对辛温解表剂的变通《伤寒论》重点记述了以风寒为病因所致的外感热性病。因此辛温解表是一治疗大法。仲景医治表实证,以麻黄汤为发表散邪之峻剂。治风寒表虚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攘外安内。治表郁不解证,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这一随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11.
<正>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在《伤寒论》中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解表邪、补心阳、降冲气、开结气、交通上下、温经通阳的作用。1.解表邪。体现于桂枝汤、麻黄汤等。桂枝汤治疗太阳经证之太阳中风表虚证,用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麻黄汤治疗太阳经证之太阳伤寒表实证,用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2.补心阳。体现于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等。用桂枝急  相似文献   

12.
1 风寒感冒 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三方为纯解表之剂,治疗外感风寒而无兼挟证者。麻黄汤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二药相须为用,发汗力强,并善宜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宜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配伍芍药,发汗之力较麻黄汤弱,但善于解肌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之外感风寒表虚证,及一切营卫失调的杂病、胎、产诸证;葱豉汤,药仅两味发汗之力最缓,适用于一外感风寒之轻证。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一方,源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立方凡200余首,其用桂枝者60余方,以桂枝为主药者30方。仲景又将此方冠于群方之首,可见此方比其它诸方疗效宏而变化多。桂枝汤,原是仲景用来治疗伤寒太阳表虚证的主方,以其能解肌表之邪,调和营卫。桂枝汤药物组成...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代表方,也多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证,郑启仲教授依据仲景之法,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小儿哮喘、小儿腹痛、荨麻疹、小儿误汗等疾病,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四则以供临证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芳 《江西中医药》2007,38(5):60-60
复方桂麻泡腾片系桂枝汤方加葛根、麻黄组成,方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生津舒络且助解表,临床上用于表实无汗证感冒.  相似文献   

16.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7.
杨基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22-1823
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原文及组方主要药物功用的分析,以桂枝汤证的病机是风邪引致卫气过浮于外而导致的营卫不和之证为出发点,提出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借助桂枝温经通脉而强营血以祛风邪,借助芍药收敛浮阳而敛卫气以复开合。由此出发,还对一些相关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路红 《河南中医》2006,26(4):18-19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桂枝、芍药二者等茸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卫中有凋节散邪之功,生姜大枣益脾和胃,亦有调和营卫之功,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该方不仅外调营卫。而且内和脾胃,滋阴和阳,因而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之病机,皆可用此方。下面足笔者在从事临床工作中对桂枝汤应用的点滴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凤娟  周小容 《光明中医》2020,(21):3352-3353
桂枝汤为治太阳表虚证之主方,有调营卫、和脾胃、滋阴和阳的功能,陈达夫先生将其用于急性结膜炎的治疗,笔者分别从桂枝汤药物组成、方义、营卫循行及其特点,阴阳跷脉循行的经络理论,探讨了桂枝汤在太阳表虚中风之眼病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前辈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解读病象,旨在深刻理解伤寒方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杨基建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22-1823
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原文及组方主要药物功用的分析,以桂枝汤证的病机是风邪引致卫气过浮于外而导致的营卫不和之证为出发点,提出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借助桂枝温经通脉而强营血以祛风邪,借助芍药收敛浮阳而敛卫气以复开合。由此出发,还对一些相关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