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如何从中医药学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大量处方数据中进行知识发现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拟从薛伯寿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处方数据出发,探索基于复杂网络的中药网络与处方网络相结合发现薛教授常用复方核心药物组合的方法。方法:基于薛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系统中的9584个处方数据,依据处方构成的相似性和药物的同现关系分别构建处方网络和药物网络,利用社团分析等复杂网络方法进行处方及药物配伍分析,由薛老及其传承人评价分析结果。结果: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26个处方模块,4个中药模块。其中,1个处方模块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小柴胡汤、银翘散、升降散复方加减,与前期利用完整回顾性医案挖掘的外感热病处方中药组成一致。结论:针对处方数据,利用社团分析等复杂网络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得到薛教授治疗不同疾病的常用复方核心药物组合,可为进一步继承和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
目的分析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曾斌芳教授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CHB病历。采用复杂网络及点式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病历的证候、症状、治法和用药,以及相互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病例132例,共计277诊次、277首处方。高频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腹胀、胁痛、双下肢水肿等;高频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等,其中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达126诊次(45.5%);常见治法依次为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湿热、滋养肝肾、理气活血、活血运脾等。采用点式互信息法具体分析CHB肝郁脾虚证的"证-症-治-药"关系,结果表明,其辨证要点为倦怠乏力、口干、右胁肋隐痛、纳呆、腹胀,以和血柔肝健脾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为柴胡、党参、黄芩、当归、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黄、香附等;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表明,CHB肝郁脾虚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合四物汤。结论曾斌芳教授治疗CHB注重整体观念及脏腑传变,用药以和血柔肝、疏肝健脾为主,配以滋阴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收集名家医案中有效治疗中风的医案资料,系统总结中医治疗中风核心中药的用药规律及药物配伍。方法:建立中风医案的纳入标准,将收集的医案资料输入Excel表格,利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进行规范化处理,同时进行频数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收集379个中风医案,含559个治疗中风的中药方剂。治疗中风的核心中药节点度个数≥5的主要有当归、半夏、钩藤、茯苓、石菖蒲、桃仁、炙甘草、白术。治疗中风的核心中药配伍关系,按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黄芪-当归、白芍-当归、牛膝-当归、当归-半夏。结论:初步可以得出治疗中风的治疗思路以补血活血、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袁长津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袁长津教授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治疗咳嗽的病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袁长津教授治疗咳嗽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纳入141例患者,共326首处方,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袁长津教授治疗咳嗽基本方及10首新处方。结论:袁长津教授治疗咳嗽习用透邪止咳为主,辅以对证之法;宣降相随、攻补兼施、寒温同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学报》2018,(6)
目的:探索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思想。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3例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初诊处方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单味药及分证用药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法,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分4个证型,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均在14次以上;常用药物组合20个,其关联系数均在0. 05以上。结论:罗云坚教授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首重驱邪,不忘扶正,兼调和气血,固护胃气,强调随证加减,与罗云坚教授溃疡性结肠炎"伏毒致病"学说相符;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医治疗经验进行挖掘,结果客观,与临床实际相符,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鼻鼽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倪珠英教授门诊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选取其中治疗小儿鼻鼽病病例223诊次,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用药频次、药物剂量、药类统计,并利用复杂网络系统分析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药物频次前10味药:黄芪、白芷、细辛、羌活、防风、炒苍耳子、金银花、鱼腥草、黄芩、辛夷,药类比例按高低顺序依次为: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复杂网络鼻鼽病核心药物:黄芪、白芷、细辛、羌活、防风、炒苍耳子、桔梗、金银花、黄芩、鱼腥草。主要药物配伍:知母、醋龟甲、黄柏,吴茱萸、砂仁,皂角刺、麸炒僵蚕,麸炒枳壳、前胡,蜜麻黄、炒苦杏仁,陈皮、瓜蒌皮、法半夏,乌梅、徐长卿。结论:该方法可以总结倪珠英教授用药规律,能够更客观的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李宗智教授治疗近视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李宗智教授治疗近视患者处方796张,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李宗智教授治疗近视用药频次及其药物组合规律,分析李宗智教授用药经验。结果:通过对整理的511个患者的796张处方分析,确定李宗智教授治疗近视的药物频次及其关联规则。结论:挖掘出李宗智教授治疗近视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并从中反映了近视的病机治法,为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开辟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复杂网络挖掘技术,总结古代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以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汉代到金元时期的代表性方书著作14部,收集止痛方剂2 746首,建立中药止痛方剂数据库并进行术语规范;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构建止痛方剂复杂网络,分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结果 按疼痛部位分类,挖掘出腹痛、胸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全身痛、齿痛在汉唐、金宋元时期排名前10位的高频单味药和药对.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得到了汉唐、宋金元时期治疗各类痛证的核心药物、配伍药对以及用药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止痛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1)
目的探讨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路志正教授门诊病历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用药模式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通过对80份门诊病历处方进行分析,获得常用组方药物16种、用药模式68条(其中对药模式53条、3味药模式15条)、两药间关联规则83条。结论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组方药物特色鲜明,治疗胸痹组方取法健脾补气、运脾消食、燥湿和胃、理气化湿、芳香化浊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刘铁军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铁军教授治疗的肝硬化首诊患者200例,以数据管理软件新建Microsoft Excel(2013)为录入工具,处方证素及方药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采用频数法、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1)肝硬化症状分析:病例统计得出35种症状,其中频率大于30%的为尿黄、胁痛、口干、口苦、乏力、便稀、齿衄;频率大于20%的舌质为红、淡红、暗红;频率大于30%的舌苔依次为薄黄、薄白;频率均大于10%的脉象为弦滑、弦、滑;(2)病机分析:频率大于10%的病机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瘀血阻络、肝肾阴虚;(3)方药分析:刘教授用药较广泛,200例首诊处方中共涉及88种中药,频率大于30%的药物依次为大黄、炙甘草、当归;频率大于20%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柴胡、陈皮、枳壳、川芎、生地、五灵脂、香附、栀子、龙胆、三七、仙鹤草;频率大于10%的药物依次为黄芩、全瓜蒌、红花、赤芍、黄连、车前子、泽泻、小通草、白术、桃仁、马齿苋、茵陈;(4)药物因子分析:对使用频率大于15%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9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当归、生地、车前子、小通草、泽泻组成,因子2由柴胡、白芍、川芎、陈皮、枳壳、香附组成,不同的公因子反映了不同的药物组合。结论:刘铁军教授治疗肝硬化多用疏肝理气、泻下通腑类药物,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针对不同的伴随症状常用对药,与刘教授注重肝郁,善用中医下法及药物间辨证组合的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杨秉秀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9年1月杨秉秀教授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68例、共计1 186诊次的处方资料,用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归经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讨杨秉秀教授治疗不孕症的学术经验。结果:1 186诊次的处方中共使用159味中药,20 358次。经数据规范化处理,出现频率> 15%的药物为高频使用药物,频次居前10位中药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赤芍、桃仁、菟丝子、当归、香附、茯苓、党参;药物功效方面,频次居前4位的为补虚类、活血化瘀类、理气类、利水渗湿类;药物归经方面,以肝、脾、肾为主;四气五味方面,使用的药性偏温、平、寒;药物以甘味药、苦味药及辛味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方面,提示核心药对主要为丹参-赤芍、桃仁-赤芍、丹参-桃仁、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熟地黄、赤芍-皂角刺、桃仁-皂角刺、丹参-皂角刺、丹参-鸡血藤,体现杨老治疗不孕症攻补兼施,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温经散寒、化痰除湿治其标,健脾益肾、调养气血固其本。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杨少锋教授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杨少锋教授中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94例109诊次,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中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运用SPSS 21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归经、聚类和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①选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中药52味,累计使用1342次,其中甘草(103次)、桂枝(97次)、生姜(96次)、大枣(95次)、芍药(87次)等19味中药为高频用药。②解表药(446次)、补虚药(389次)、活血化瘀药(184次)为常用中药类别。③高频中药的归经以脾经(12次)、肺经(9次)、心经(7次)居多。④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甘草、芍药、桂枝、大枣、生姜、柴胡、葛根、鸡血藤、片姜黄,与桂枝汤相似。⑤常用药对为片姜黄与人参;细辛与片姜黄;鸡血藤与威灵仙等。结论:杨少锋教授善用经方治疗颈椎病,并辅以运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证治思想,可为中医药诊疗颈椎病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药杂志》2019,(3)
皮肤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主观感觉,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甚至是皮肤科患者的唯一主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通过收集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用药经验。共收集处方147首,分析出20个使用频次34及以上的药物、20个高频次药物组合,挖掘出14个核心组合及7首新处方。使用高频次药物为地肤子、白鲜皮、桑白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白芷-川芎""赤芍-白芍"等,核心组合有"荆芥-防风-桂枝""牛蒡子-蝉蜕-鱼腥草""野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等,形成新处方"荆芥、防风、桂枝、威灵仙、刺蒺藜、白鲜皮""黄柏、金银花、苍术、野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牛蒡子、蝉蜕、鱼腥草、瓜蒌"等。结果表明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用药经验以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吴力群教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吴力群教授2016年9月-2022年10月诊治抽动障碍患儿病案,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频数统计,使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多尺度骨干网络分析及多层核心网络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病案709则,涉及处方834首,中药203味。药物类别多为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药性以温、寒、平性为主,归经多归肺经、肝经、脾经。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由当归、白芍、川芎、党参、等20味中药组成,得到30组常用药对,以及不同症状及共患病常用药物。结论 吴力群教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重在从“肝风”论治,疏散外风截断病程,平肝潜阳以熄内风,并重视调达肝气,滋阴柔肝,养血熄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核心药物及其配伍组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3月31日。采用BICOMB 2对中药名进行抽取和整理并生成共现矩阵,采用Gcluto绘制聚类矩阵图,采用NetDraw绘制网络图谱,分析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药对频次。结果纳入文献762篇,共整理出1389条中药方,包括22类、315味中药;其中白芍出现频次最多(759),其次为天麻(546)、熟地黄(545)、当归(538)、钩藤(521);按功效分类,补虚药(64味)、清热药(41味)、祛风湿药(32味)、活血化瘀药(26味)共占总药味的51. 74%,处于主要地位。出现频次最高的药对:熟地黄-白芍(395)、天麻-钩藤(357)、天麻-白芍(353)、当归-白芍(352)、钩藤-白芍(325)。结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以疏肝通络、滋肾补髓、祛风湿、调经络为主,白芍、天麻、熟地黄、当归、钩藤为核心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用药模式、关联性,并得到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新处方。[结果]通过分析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用药规律得到胸痹病机关键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并涉及其余四脏,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实者多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多以相互搏结为患,常用治法为行气止痛、化痰除痹、活血化瘀、补气生血等,得到常用药对及11个新处方。[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能进一步为研究胸痹常见证型的用药规律及新药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启示,也为临床或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