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10余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相关临床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概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及预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故从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现状、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等4个方面,论述近10年来中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并对现存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眩晕的认识及治疗,探讨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并从中医角度论述了眩晕各种辨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经》眩晕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眩晕病证的记载 ,大体已构成对该病证认识的一个雏形 ,但其内容零散。旨在归纳的基础上 ,从病位、证候、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梳理古今医家对眩晕的认识,介绍赵敏教授在眩晕辨证和治疗中以疾病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观点,并举成功案例验证赵敏教授临床辨治眩晕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指人体头部在运动到某一个位置时,会发生短暂的眩晕,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外周型前庭疾病,具有阵发性、短暂性及自限性的特点,其发作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学习、工作效率,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形成完善的认知并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就中医学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认识、辨证论治进行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学、病理学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疗中易出现误诊、漏诊。本文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及中西医治疗现状等方面予以系统论述,以期有助于临床医师明确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愈率,减少其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以期掌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诊断标准、手法复位方式及中西医药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治特点等方面对中医古籍论述眩晕症作一疏理,认为对眩晕症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眩晕证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梳理古今医家对眩晕的认识,介绍名老中医贾跃进在眩晕辨证和治疗中以痰瘀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观点,并举成功案例验证名老中医贾跃进临床辨治眩晕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是以症状为病,其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椎病、内耳性眩晕、贫血等伴有眩晕的疾病。传统上眩晕多从风、火、痰、虚立论。直到明.杨仁斋首先提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其后《医家必读》亦提出"瘀血停蓄,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21-1822
通过整理、研究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的重要论述,学习现代名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学习马智教授从医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用药体会,总结出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症,目眩是《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主症之一。在外感眩晕中,少阳郁热证是其常见证候。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有详尽通解,基于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的病机认识及证治观点,结合外感眩晕的临床特点,认识外感眩晕少阳郁热证的病机内涵。并以前庭神经元炎为例,浅析少阳郁热证证治规律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但一些患者反复难愈,实属疑难之症。《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其中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了丰富的认识。其中重视外邪致病以及津血耗伤引起眩晕的致病因素,认为髓海不足、上焦气虚、气血逆乱是形成眩晕的病机,治疗有  相似文献   

13.
脑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而眩晕是临床内科常见病或症状之一,其病因历代医家认识很多,多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其病机以肝阳上扰、中气不足、痰湿内蕴为常见证型,而笔者认为肝阳上扰临床最常见,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肝阳上扰型眩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4.
“升阳”理论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颈性眩晕症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组症侯,患者多伴有头项僵痛,面色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手足发麻发凉、舌淡苔白、脉弱等症。临床上,引起眩晕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很多,颈性眩晕症即是推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特征。笔者在多年治疗颈性眩晕症的医疗实践和探索中,对该症的中医病机和医治则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并基于这种新的认识,将“升阳”理论应用到手法治疗中去,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成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接上期)2讨论 2.1颈源性眩晕发病学的认识 2.1.1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人们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总是伴随着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深入而深入.早在1926年Barre与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激惹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2].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13].1940年末至1950年初,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被首次介绍,1946年Kubik最先系统报道"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讨论了最初的VBI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栓及栓塞在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4].  相似文献   

18.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且多数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其主要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颈源性眩晕症状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既往缺乏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常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或躯体化障碍等精神病混淆,而使得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2006,24(3):401-40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眩晕从最初的“阴阳”辨证发展至“八纲”辨证,最终又由“八纲”辨证重新回归到“阴阳”辨证,充分契合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规律。提纲挈领地用“阴阳”二分类法归纳其病理核心不但有利于全面把握和认识眩晕病,而且有利于从本质上分析眩晕发生的机理,对临床遣方用药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