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儿童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的效果。方法 2009年选择玉环县户籍5~14岁且1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但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的抗-HBs阴性儿童,分为A、B组,A组加强免疫3剂甲乙肝联合疫苗,B组加强免疫3剂10μg乙肝疫苗,于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1剂后1个月和加强免疫3剂后1个月分别采血,定量检测抗-HBs水平。结果 A、B组加强免疫前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2.80和2.51 IU/L,加强免疫1剂后1个月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1 333.03和3 772.67 IU/L,加强免疫3剂后1个月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1 058.44和4 891.37 IU/L。A、B组加强免疫3剂后各年龄组之间抗-HBs浓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3剂后平均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3剂不同乙肝疫苗后效果良好,10μg乙肝疫苗效果优于甲乙肝联合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当阳市儿童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效果的差异,为今后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当阳市1~6岁儿童9070人,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测定.结果 2014-2018年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是69.91%,71.19%,70.76%,70.58%和68.43%;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性别和城乡人群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人群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57%、83.76%、73.36%、68.66%、55.49%和5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当阳市儿童抗-HBs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建议可以在儿童全程接种乙肝疫苗3~5年后进行抗-HBs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完成基础乙肝疫苗免疫的5-16岁儿童免疫现状,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乙肝疫苗并完成基础免疫的436名5-16岁儿童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入选儿童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查,对儿童乙肝血清学予以检查并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选取436例儿童,最终完成接种并接受检测者共421例;不同性别、年龄段在加强免疫前、加强1剂次与3剂次后的抗-HBs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强1剂次与加强3剂次后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加强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阴性儿童加强3剂次后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加强1剂次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16岁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的免疫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儿童群体的免疫力及抵抗病菌情况,提高抗-HBs阳性率的同时完成预防及控制乙肝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浙江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基础免疫后5~11年,抗体阳性者加强免疫1剂次不同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丽水和衢州市选择1周岁内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的5岁以上儿童4407人,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仅抗-HBs阳性者1994人加强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观察加强免疫效果。结果通过对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不同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均能产生较强免疫应答,不同疫苗免疫效果不全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以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抗-HBs阳性率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趋势,对5岁以上乙肝抗体阳性儿童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均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hepatitis A and hepatitis B combined vaccine,HepA and HepB)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周岁内完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 387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肝病毒抗体(抗-HAV),对儿童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一剂次,免后1月采血检测抗-HBs、抗-HAV。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32%、93.58%,抗-HAV阳性率分别为63.52%、93.08%,加强免疫前后抗-HBs阳性率和抗-HA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分别为87.34%、81.03%,且5~14岁儿童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抗-HAV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26.97U/L、11.11U/L。结论采用甲乙肝联合疫苗对小年龄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免疫效果良好,对大年龄儿童建议增加加强免疫剂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从1993年起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儿童用ELISA检测接种后HgsAg、抗-HBs、抗-HBc。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15岁儿童。保护1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5岁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52、624.00,P均〈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5,t=4.51;P均〈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应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及加强免疫后的免疫应答状况和特点,在乙肝疫苗试点区,每隔1~2年,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985~1988年出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随访1次,随访15年,共观察5006人.将血源乙肝疫苗免疫后9~11年的170名儿童分为3组,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分别进行1~3剂次的加强免疫,每剂次5μg,然后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结果显示新生儿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阳性率为92.8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00.91;而至14~15岁时分别下降为45.31%和27.95%,说明15年后约有55%的儿童抗-HBs在保护性水平以下(<10mIU/ml),而HBsAg阳性率为1.38%,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加强免疫后1年,3个不同剂次加强免疫组的抗-HBs GMT迅速升高,为原来的6~18倍;抗-HBs阳性率也由免疫前的62.5%~66.7%上升至100.0%.但随着加强免疫时间的延长,抗-HBs的GMT和阳性率逐渐下降,至免疫后3年,1针加强免疫组抗-HBs阳性率降至71.2%,2针组降至79.2%,而3针组仅降至92.5%.表明国产血源乙肝疫苗具有持久的预防保护效果,以及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加强免疫的效果与加强免疫针次和加强免疫前的免疫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的地区,如果需要,可以进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 3针加强免疫,初免后抗体水平较低者尤应如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儿童接种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后的乙肝加强免疫效果,为乙肝加强预防接种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玉环县抽取已完成乙肝基础免疫、未加强接种且乙肝感染标志物均阴性的6~9岁儿童123名,按照"0-1-6"程序接种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并于加强接种1年和5年后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浓度。结果加强接种1年和5年后分别检测102和82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16%和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的82名儿童加强接种前、1年和5年的抗-HBs浓度分别为2.95、141.76和72.13 m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出生年份儿童抗-HBs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时间与出生年份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对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抗-HBs转阴的6~9岁儿童采用3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接种,乙肝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剂次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deoxyribonucleic acid(DNA)techniques in polymorpha Yeast,HepB-Y]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一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728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仅抗-HBs阳性者接种5μg重组HepB-Y一剂次、抗-HBs阴性者接种三剂次,接种后1个月采血检测抗-HBs。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和三剂次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0.10%、94.04%、99.54%,三者两两之间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8.50%、99.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一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三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与年龄未呈现相关性(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s of titer,GMT)分别为450.47IU/L、664.95IU/L,抗-HBs阳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后GMT为3 663.68IU/L。结论采用5μg重组HepB-Y对5岁以上抗-HBs阳性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对5岁以上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三剂次,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接种了3针乙肝疫苗后1~8岁儿童人群乙肝抗-HBs滴度及阳性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集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仅接受了国家3针免费乙肝疫苗接种的城乡儿童血清,采用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A法)对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符合条件的807名儿童,乙肝抗-HBs阳性率为61.7%.儿童人群乙肝抗-HBs滴度和阳性率在接种后3年内下降最快,4~6岁波动较大,6岁后回升到一定水平;乙肝抗-HBs滴度和阳性率与性别、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已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的儿童人群应每间隔3年进行1次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乙肝抗-HBs阴性或滴度≤10 mIU/ml者及时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1.
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2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菌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3年起,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免疫前后检测结果分析。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抽样调查〈15儿童1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5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均P〈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均P〈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宜州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宜州市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3剂次的0~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静脉血3~5 ml,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抗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s Ag,抗-HBs),抗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BV core antigen,抗-HBc)。结果 862名0~4岁儿童HBs 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抗-HBc阳性率为59.63%(95%CI:56.32~62.85),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χ2=10.88,P0.05)。抗-HBs阳性率为84.11%(95%CI:81.52~86.40),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趋势χ2=38.37,P0.001)。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组抗-HBs阳性率(85.95%)高于首针不及时接种组(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5,P0.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4岁年龄组比较,1岁组(OR=21.688,95%CI:10.382~45.306)、2岁组(OR=7.501,95%CI:4.181~13.456)、3岁组(OR=2.249,95%CI:1.319~3.835)均为抗-HBs阳性的危险因素;首针及时接种(OR=2.898,95%CI:1.540~5.454)、有加强接种史(OR=12.414,95%CI:6.606~23.330)也是抗-HBs阳性的危险因素,低出生体重(OR=0.343,95%CI:0.150~0.784)则是抗-HBs阳性的保护因素。结论宜州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已取得良好效果,由于3岁以上儿童抗-HBs水平下降较快,而且存在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仍需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开展抗-HBs水平监测,及时开展加强免疫,继续巩固和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仙居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中小学生乙肝感染状况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1 277名1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且从未加强免疫过的中小学生进行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58%、45.73%和6.03%;HBs Ag、抗-HBc阳性率随免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均P0.01),抗-HBs阳性率则随免疫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1)。1 277名学生抗-HBs平均水平为11.24 m IU/m L;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5年~、8年~、11年~、14~16年抗-HBs平均水平分别为16.55、15.02、7.99和6.22 m IU/m L;基础免疫后11年~和14~16年的抗-HBs水平均低于免疫后5年~和8年~。男、女生HBs 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乙肝免疫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应加强中小学生的乙肝血清学监测,对乙肝标志物阴性的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本社区已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845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828份有效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检测,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已免疫儿童HBsAg标化阳性率为0.3%,抗-HBs标化阳性率为65.3%,5岁与1~3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组儿童抗-HBs阳性率47.3%明显不及加强组的73.8%(P0.05)。结论社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携带率低,加强免疫后可促使抗-HBs阳性率上升,今后应做好相关监测与强化免疫工作,以使免疫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为制定非新生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集有明确乙肝疫苗免疫史、不同免疫程序的1~15岁人群血清444份,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分析比较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和持久性;同时与1992年乙肝疫苗免疫前的本底资料相比较。结果2005年各年龄组儿童HBsAg携带率较1992年均有显著下降;免疫后5年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其中抗-HBs阳性率下降至1992年自然感染水平;免疫5年后行加强免疫,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后间隔5年行加强免疫使免疫持久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盐城市1~7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估实施乙肝疫苗免疫以来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998~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HBsAg阳性率和抗-HBs水平测定,并对其中的阴性对象进行加强免疫。结果调查1~7岁儿童2 477人,HBsAg阳性率为0.61%,抗-HBs阳性率为62.4%,各年龄组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有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对310名抗-HBs阴性对象分别采用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10μg、2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10μg进行加强免疫,结果显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高,分别为96.3%和301.65mIU/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低,分别为90.7%和203.10mIU/ml。结论盐城市1~7岁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3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下降至56.6%,有必要对5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在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虑在适当年龄采用10μg以上的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或酵母)予以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1~5岁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母亲孕期化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小儿出生后按0、1、6月程序接种北京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接种乙肝疫苗时间的延长,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下降,5岁~组较3岁~组较1岁~组抗-HBs阳转率下降。结论为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常规0,1,6月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在3~5岁检测抗-HBs,阴性者应全程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重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后的免疫持久性。方法选择免疫史信息保存完备、婴儿期完成0-1-6月基础免疫的493名中小学生为对象。对所有对象检测抗-HBs等指标,并对是否作加强免疫、不同年龄时间作加强免疫以及距末次免疫接种不同时间的抗-HBs平均水平和达到乙肝免疫保护水平的阳性率作比较,分析乙肝疫苗不同免疫接种情况下的免疫持久性。结果加强免疫组与基础免疫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1.40%和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μg加强免疫组0-5年后抗-HBs滴度较高,抗体阳性率94.99%;5μg加强免疫组8-15年后抗-HBs滴度较低,抗体阳性率下降至64.71%,与基础免疫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9)。结论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可提高抗-HBs阳性率,远期抗-HBs滴度水平和抗体阳性率降低;婴儿期基础免疫3-11年后免疫记忆缺失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3年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儿童用ELISA检测接种后HBsAg、抗体抗-HBs和抗-HBc。[结果]儿童抗-HBs阳性率为90.6%,0~15岁儿童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抽查<15岁儿童1178人,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71.1%和8.2%,1993年前的<15儿童756人,阳性率分别为3.2%、13.0%和10.1%,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2=10.52、624.00,P值均<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2=12.35,t=4.51;P值均<0.01)。[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后保护性抗体应答水平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抗体的变化。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单位和儿童,用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接种儿童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水平,并对抗-HBs阴性儿童进行加强免疫。结果3~12岁儿童抗-HBs平均阳性率为49.3%,几何平均浓度(GMC)为70.22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后3~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37.6%,随年龄增长而下降,GMC为55.29mIU/ml,各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6~12岁儿童使用血源HepB,抗-HBs阳性率为51.0%,GMC为68.27mIU/ml,各年龄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93.9%,GMC为91.83mIU/ml。结论儿童HepB免疫后12年保护性抗体应答良好,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有很好的回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